技术部门是研发的主力军。根据职责的不同,技术部门又可分为研发前台团队和研发中后台团队。
研发前台团队,作为技术开发TDT、产品开发PDT等的核心小组成员,直接面向的是客户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的实现,主要负责开发项目中的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结构开发,或是系统开发、总成开发、零部件开发等设计开发类工作。
研发中后台团队,作为技术开发TDT、产品开发PDT等的扩展小组成员,面向的是各开发项目的核心小组或内部客户,主要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提供试验试制、技术合作、产品认证、专利支持、文档支持、知识支持等共性服务,与之相关的流程,可以归类为技术支持流程,它们贯穿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1. 试验试制
试验和试制,是产品测试和验证的手段,是通过技术或产品在模拟场景或真实场景下的实际运行,来测试和验证技术或产品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可制造性、一致性,等等,进而为产品设计、工艺优化、装备优化、文档优化等提供建议。
试验所测试和验证的是产品的功能或性能。根据试验内容的不同,试验可分为电气试验、空调试验、制动试验、噪音试验、除霜除雾试验、采暖试验、耐腐蚀试验,等等。根据试验方式的不同,试验可分为台架试验、道路试验,等等。
试制,有的行业也称之为中间性试验(简称中试),所测试和验证的是产品的DFX特性,具体包括:产品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可服务性、可维护性,等等。
图5.53 试制试验的流程示意
在试验试制的准备阶段,需要进行必要和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资料收集。详细收集产品图纸、技术要求、工艺规程等资料,确保对试验试制要求有全面了解。
明确试验试制的目标。目标可能是:验证技术或产品的功能或性能、优化技术或产品的设计、验证技术或产品的可行性或可制造性、验证量产前的资料完备情况、验证或优化产品生产工艺,等等。
设计试制试验方案。根据试验试制的目的,明确相关假设或变量,针对假设或变量设计试验试制方案。
制定试验试制计划。根据试验试制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试验试制计划,包括试验试制流程、资源需求、时间安排,等等。
准备试验试制所需的设备、工装夹具、工具、平台,或是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以确保试验试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技术或产品的要求,采购试验试制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试剂、辅料,等等。
2)实施阶段
在试验试制的实施阶段,按照所制定的试验试制方案和计划,进行技术或产品的试验试制,具体内容包括:
根据技术或产品的图纸和要求,制定详细的试验试制工艺流程。
设置和控制试验试制条件,确保试验试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完成技术或产品的试验,或是首件产品的试制。
对试验试制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记录试验试制数据和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分析阶段
在试验试制的分析阶段,需要对试验试制的过程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评估试验试制目标的达成情况,具体包括:
产品质量检测。对试验试制完成的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
工艺优化建议。根据试验试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工艺优化建议。
成本效益评估。对试验试制过程中的成本进行详细核算,评估试制的经济效益。
4)总结阶段
在试验试制的总结阶段,对试验试制的结果进行解释,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结论,为后续产品开发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包括:
任务完成情况综述。回顾本次试验试制的计划执行,概要介绍本次试验试制目标的达成情况。
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总结试验试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问题分析,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成果总结和优化建议。总结本次试验试制在技术攻关、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成果,为技术或产品的设计、工艺优化、质量管控、设备优化,等等,提供改进和优化建议。
经验总结与分享。对试验试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形成文档并分享给团队成员,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 技术合作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必须积极拥抱新技术所带来的产品创新机会。新兴技术有着涉及面广、迭代速度快、发展不确定等特点,仅靠企业自身的单打独斗,很难完全把握,背后的风险也很大。因此,技术合作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实际上,通过有效的技术合作,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或专业机构进行研发领域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互补,进而达成“提高技术水平、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多种目的。
图5.54 技术合作的流程示意
1)合作准备
在合作准备阶段,具体工作包括:明确合作内容、确定合作方式、签署合作协议。
明确合作内容,就是在确定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向的前提下,明确需要合作的内容,这可以是特定技术的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共享、知识产权许可、研发资源共享、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人才招聘,等等。
合作内容明确后,需要确定合作方式。在技术合作中,具体合作方式有:股权合作、合资、并购、技术联盟、战略合作、技术引领、委托研发、委托培养,等等。不同的合作方式,有着各自的利弊,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技术战略和技术合作内容来确定。
签署合作协议,是以合作协议的形式,书面明确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方式、合作方的权利和义务、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正式签署以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以规避合作中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等等。对于,股权合作、技术引进、委托研发等合作方式,合作协议的签署会触发投资管理、采购管理等其他支持流程。
2)启动与实施
合作协议签署并生效以后,就进入到技术合作的实施阶段,具体工作包括制定合作计划、召开启动会议、协议的执行与监控。根据合作方式的不同,协议执行的形式也不同。举例来说,对于联合研发,是以项目的形式来执行,其具体形式与技术开发流程类似。
3)评估与调整
在合作实施过程中,需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检查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是否符合预期目标,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实施方案,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在某些情况下,或是合作成效不理想,需要调整合作内容或合作方式,甚至终止合作。
4)未来展望
合作协议执行完成后,根据合作已达成的成效、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展望未来可能的合作领域和机会,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技术合作规划,为未来的技术合作指明方向。
3. 产品认证
产品认证也叫产品质量认证,是由第三方通过检验评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样品型式试验来确认企业的产品、过程或服务是否符合特定要求,是否具备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标准要求产品的能力,并给予书面证明的程序。
产品认证分为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一般来说,对有关人身安全、健康和其他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者为强制性认证,它们是产品可以上市销售的前提。电气电子产品的“CCC认证”,又称3C认证,就是典型的强制性产品认证。
图5.55 产品认证的流程示意
在产品开发的概念阶段,产品团队就要识别产品的认证需求,以免产品因为未及时通过认证而不能上市销售。
在产品开发的开发阶段,企业需向相关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并根据认证要要求,提供相关说明材料。
认证机构收到认证申请后,通过抽样等手段收集产品样品,并进行测试以评估其是否符合指定要求,这可能包括实验室测试、现场试验,或两者兼而有之。
认证机构审查测试结果并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要求。根据相关标准,可能还包括审查产品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如果产品满足所有要求,认证机构将颁发合格证书。该项工作需在产品开发的“一般可获得性/GA”节点前完成。
企业获得产品认证后,按相关要求,在制造、销售等业务环节,正确使用产品认证。
认证通过后,认证机构还需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产品继续满足要求,且制造商企业维持其质量控制体系。
4. 专利支持
随着科技竞争的日益加剧,专利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保护核心技术和开拓全球市场的重要手段。通过专利的合理布局,企业可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防止侵权行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实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
图5.56 专利支持的流程示意
1)需求与规划。在专利的需求与规划环节,需要对技术规划进行分解,确定企业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准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专利需求,做好专利的前瞻性、系统性、灵活性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专利的布局、专利申请等后续工作。
2)检索与分析。在专利的检索与分析环节,借助专利数据库、搜索引擎、专利分析工具,进行专利的技术领域分析、技术生命周期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了解现有技术和专利情况,进而发现技术机会、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动向、帮助开发团队识别并规避潜在专利侵权风险。
3)布局与策略。在专利的布局与策略环节,根据专利的需求与规划、检索与分析的结果,制定具体的专利布局方案。在具体的布局策略上,可以选择基于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基于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专利布局,等等。以基于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为例,是根据企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对相关专利进行分类、筛选和布局,确保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保护。
4)申请与审查。在专利的申请与审查环节,通过清晰、准确、完整的高质量申请文件,以及针对审查意见的及时、专业的回复和灵活调整申请策略,提高专利申请的通过率。必要时,准备法律诉讼,维护专利权益。
5)维护与管理。在专利的维护与管理环节,具体工作包括:专利年费的管理与维护(定期缴纳年费、建立年费管理台账)、专利权的转让与许可(评估专利价值、签订书面协议、跟踪合同履行)、专利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建立和更新专利信息数据库、深度挖掘专利信息),等等。
5.文档支持
图5.57 文档支持的流程示意
6. 知识支持
企业中的研发,是持续地创新和创造的过程,创新和创造背后的关键使能是企业所掌握的Know-How,而广义上的Know-How就是与技术和产品有关的各种知识。可以这么说,研发领域的知识管理水平越高,企业创新创造的能力基础就越强。实际上,知识管理的主战场,就是研发领域的知识管理。甚至有专家指出,知识管理驱动的产品研发,将是继IPD之后的新一代研发管理范式。
图5.58 知识支持的流程示意
1)获取与分类。知识获取的来源有内部和外部。内部来源主要是开发项目和技术交流,外部来源主要是技术合作。为了便于知识的存储、共享和使用,企业需要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分类和序化,需要将知识与技术、产品、专业、岗位等建立逻辑关联。
在知识获取方面,网络爬虫、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在知识分类方面,通过知识图谱、语义网络、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系统、规则引擎等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知识的可理解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2)存储与共享。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环节,主要解决知识的可用(可找到、被许可)和能用,并形成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的良性循环和互促互进,具体工作包括:设计知识存储架构、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知识共享文化、建立共享激励机制、管理知识共享权限,等等。
3)应用与创新。只有将已有知识应用到研发实践中,知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知识应用到研发实践,有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产品创新,以及研发流程的创新,进而提高研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基于用户画像和、规则引擎和专家推荐的设计导航,有助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4)评估与改进。知识管理同样遵循PDCA管理循环。通过定期的知识管理评估,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知识管理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提供依据。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的策略和举措,通过改进策略和措施的落地,可以持续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