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回顾过去的30年,中国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10年前后,卓越运营或制造能力竞争的阶段。这一阶段,市场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产品开发以逆向研发为主,只要质量具有一定的水平且售价合适,产品基本不愁销路;考验企业的主要是能否以一定的质量和成本把产品制造出来。落实到实践中,制造能力与装备水平有很大关系,只要装备上舍得投入,再与质量管理相结合,通过3~5年的努力,制造能力可以实现大幅的提升。
第二阶段:2010年前后~2020年前后,贴近客户或营销能力竞争的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开始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或者是总体处于供过于求,少数细分市场处于供不应求;部分领先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产品的正向研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并开始形成对特定品牌的偏好。这一阶段正好也是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期,O2O、互联网+、电商、微商、直播带货等形式的营销创新大行其道。落实到实践中,营销能力的建设,只要方法对路,1年内就可以有明显成效。
第三阶段:2020年前后~未来一段时间,领先产品或研发能力竞争的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制造、营销等能力都已实现了大幅的飞跃,甚至可以说,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果要寻找与世界领先制造业的差距,主要也体现在研发能力上的差距——中国制造企业的原创性研发能力还不够强。实际上,某些国家可以卡我们“脖子”的地方,也主要体现研发领域,包括研发领域的工业软件。
与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的建设相比较,研发能力的建设要复杂和艰难得多,见效周期也要长得多。即使在方向正确、方法妥当、舍得投入的前提下,研发能力的建设至少要坚持8~10年以上,才有可能见明显的成效。反过来,如果企业只是嘴巴上重视,又不舍得投入,还想要快速见效,无异于痴人说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就必须要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制造企业,而要想成为世界级制造企业,就必须尽早构建和强化自身的研发体系,就必须长期坚持研发能力的建设,就必须翻过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这座“大山”,进而以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带动本行业的整体向前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研发体系建设相结合,以信息技术使能能力建设,以信息技术助推产品创新,将研发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举措,已经是很多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作为曾经的研发工程师和数字化从业人员,笔者希望以本书作为抛砖引玉,与更多的有志之士一起,为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