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植物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要慢慢成长。
我们说食疗食养,绝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期望自己吃一天两天,身体就可以改善很多,必须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发现体质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
很多植物、蔬菜往往性质偏凉,所以气虚质、容易疲倦乏力、手脚冰凉的人,炒菜时要稍微放一点姜、葱、花椒、胡椒之类的东西。胃寒的人往汤里放点胡椒,可温胃散寒。胡椒、花椒,还有很多调料都是药食两用的。脾虚生痰湿,气虚之人往往痰湿较重,不能过食肉类,可通过食用相应的植物、蔬菜来补气,但疗程比较缓慢,需要长期调补。
植物的根部、种子、坚果类的食物都可补气,
特别是植物的根部。
在我们的厨房里有很多很常见、很不起眼的“植物根系”食材,都有补气的效果,比如山药、土豆、红薯、芋头。
山药
特别推荐的是淮山药,可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神农本草经》载山药“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草纲目》也认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药肺脾肾三脏同补,是好东西,气虚质的人长期食用,可以达到健脾补气的作用。
土豆
炒、干煸、醋溜土豆丝之类的烹饪方法,没有什么补气的效果,但如果把土豆炖得烂烂的软软的,每天吃一点、不要过量,就有补气的效果。
红薯
红薯补气、向上的力量不是很强,但是它有一个向下的帮助肠道蠕动的作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缓慢的调整中气,又能够排出肠道里面的东西,要经常吃,偶尔吃没什么效果。选择那种煮了或烤了之后能变软变稀、可溢出香甜汁液的红薯更好,纤维非常紧实、淀粉含量太多、吃进去干巴巴能噎着人那种红薯尽量不要选择。
还有个特别好的东西,牛蒡(bàng)。《本经别录》载牛蒡“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牛蒡有促生长作用,还有抑制肿瘤生长、抗菌、抗真菌的物质,有人称它是“蔬菜界的人参”,炖汤也极好,但牛蒡不常见,不容易买到。
植物的“果系”,比如坚果,主要能补肾,还可补充能量,但是坚果不容易消化,要掌握好量,一次不能多吃。种子补气的效果不太好,但种子的能量主要是往下走、补肾的作用较强。
栗子
栗子能健脾补肾,还有一定的强筋壮骨的功效。《本经别录》载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孙思邈认为栗子是“肾之果,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所以栗子是能健脾补肾的,但不能每天当主食吃,控制量很重要。
生栗子很难消化,即使烤熟或者煮熟的栗子,吃多了也容易腹胀,甚至引起便秘或肠梗阻。《玉楸药解》认为“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本草衍义》也说“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所以食积停滞、脘腹胀满的时候不要服用,小孩也要少吃。最好的吃法是把栗子炖得烂烂的、入口即化,每天少吃一点,长期吃。
荤素搭配的补气药膳,比如板栗炖牛肉、板栗炖羊肉,或者淮山药炖羊肉,再放几个板栗,都可以,但板栗远远没有淮山药容易消化。
小米
大家公认的长期吃可以补脾胃的还有小米粥,但小米粥性质微寒,不是平性的。胃寒的人喝小米粥要往里面撒一点点胡椒。
玉米
从五行的角度,很多人认为只要是黄色的东西就一定补脾,这种想法不对。玉米是黄色的,但它不补脾。肠胃不好的人吃煮熟了的玉米,又没有细嚼慢咽、嚼得不够烂的话,隔天大便会有半颗半颗的玉米拉出来,就是中医说的完谷不化。所以玉米不容易消化,也没有补脾的作用,脾虚气虚的人不建议多吃。
再次强调适量,也就是刚刚好。
无论对身体多么有益的食物,如果过量,均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也就实现不了健脾的功效。
各种补气食物长期交替着吃,会有良好的补气的作用。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