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别哭。
郑钦文,牛X。
这是昨晚乒乓球女单决赛和网球女单决赛后的两种声音。
无论是孙颖莎、陈梦、郑钦文,还是羽毛球女双金银牌选手陈清晨/贾一凡与刘圣书/谭宁,每一块奖牌都值得尊敬、祝贺和骄傲。
恭喜每一个努力为自己、为国家拼搏的运动员。
只是,在乒乓球女单决赛现场,很多人发现现场观众几乎只为孙颖莎加油,甚至对陈梦出现了嘘声。这让人很是疑惑,都是中国人,怎么差别这么大?
更让人唏嘘的是,孙颖莎在几乎全场一边倒的加油声中却输掉了金牌,与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有了同样的“剧情”。
孙颖莎,即使输掉了金牌,仍然是中国女乒最优秀的选手,毫无置疑。
令人担心的不是输掉金牌背后,而是,孙颖莎身边那越过边界的「饭圈文化」会不会一直在帮倒忙。
01
饭圈文化,呈现的是社会文化从“团队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团队至上,即使再优秀的个体似乎也不适合强调“英雄主义”。
随着社会文化发展,“自我觉醒”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00后的个性和张扬,为社会文化增添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要素。
这当然是一种进步,社会文化需要丰富性,中国文化历来强调“融合”而不是“对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站上世界舞台,我们需要带有“英雄主义”特质的个体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代表,也引领更多年轻人积极上进。
无论是00年出生的孙颖莎、02年出生的郑钦文还是04年出生的潘展乐,都在巴黎奥运赛场上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
每一个“英雄主义”的背后,都是喜欢他们的人和被他们引领的人,这是饭圈文化的底色。
我们因为“英雄偶像”而被激发、更加努力和变得更好。
02
优秀的饭圈文化,会让偶像和粉丝被双向激励。
体育或是任何事情形态,本质都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让我们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和传递价值。
无论是孙颖莎还是郑钦文,粉丝的每一声加油声都会为她们增加动力。因为加油声,让他们感知到这种联系的建立和价值的传递。
只是,这一切都必须合时宜,有边界。
比如,网球比赛中,只能在停球间隙加油,发球和比赛中必须保持安静,给运动员不被干扰的比赛环境。所以,才会有如果有观众不合时宜的发生,会被球员包括郑钦文喊“shut up”。
对于粉丝也是如此,你喜欢的这个人只是一个载体,是你把对胜利和力量的期待投射在这个载体身上,然后从投射中获取属于你自己的胜利感和力量感。
同样,这种投射也必须有边界,要思考这种投射的反馈获取能否回应你在现实世界的需要。
图片源于网络
03
现在,让人反感的“饭圈文化”显然越了界。
邓亚萍在一个节目中谈及国乒“饭圈文化”时说,我们不反对饭圈文化,只是大家可以只讲喜欢谁,不用攻击谁。
现实却是,饭圈文化最大的毒害就在于“占有唯一性”。
占有唯一性的现象就是,只能说我们家偶像好,不能说他不好;他做的都是对的,所有的错都是环境的错和别人的错;我们家偶像是最努力的,你看不见是你的问题……
在饭圈文化里,“最”是一个专属评价,甚至时常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其他人指指点点,哪怕这个人是偶像的队友。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是很自觉成为偶像的“嘴替”,他们成了比偶像自己还懂自己的内心活动。
比如孙颖莎在失去金牌后,莎莎还没有任何抱怨和表态,饭圈粉丝们会说“莎莎承担了国乒混双、单打和团队”三个重任,没办法全身心准备单打……或者罗列出莎莎过去力挽狂澜的比赛进程……
等等,没有人说莎莎不好啊,大家说的是这些“饭圈粉丝”不好。
莎莎很好,陈梦很好,中国队每个运动员都值得尊重、喜爱和心疼。莎莎不是“饭圈粉丝”的专属,也不需要饭圈粉丝把它占有,相反,正是饭圈粉丝在不断拉大战场,刻意把事件变成了“莎莎和其他人的对立”。
图片源于网络
04
饭圈文化通常伴随着“养成系”,是一个从弱到强的陪伴过程。
所以,这种文化背后充满了“护犊子”的偏爱。当然,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边界感很重要。
边界感就是,你可以为莎莎加油,但是也不要向陈梦发出嘘声。你可以说莎莎很辛苦很努力,但是不要阴阳怪气别的选手没有几项比赛,似乎是这个影响了莎莎没拿金牌的关键因素。你可以说莎莎过去比赛很有功劳,但不要暗示别人毫无建树……
你更不需要替你的偶像感到“不值”。
看到一句话,“莎莎取得银牌,现场的饭圈粉丝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无论是哪个圈,体育还是娱乐,“饭圈化”让原本简单的环境变得火药味十足,影响了正常秩序。
这或许就是饭圈文化最需要自知的,也是我们还在为郑钦文庆幸的,为孙颖莎担心的。
或许,我们都有自己最爱的运动员和偶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对每一个运动员的尊重。
因为,他们都值得。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舒舒
这是行诺加咨询与你一起进化的第540节文化课
版权与免责声明:未经特别说明的文章版权归「一节文化课」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后台回复“转载”。可能有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