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莎”混双首冠,真正激励人心的,从来都不是钱

职场   2024-07-31 09:21   广东  


你看巴黎奥运会比赛了吗?

巴黎奥运会开幕几天来,下班的时间几乎被比赛塞满,看完体操看网球,看完游泳看乒乓球,突然觉得一天都过的更充实了。

昨晚,王楚钦和孙颖莎组合拿到乒乓球混双金牌,才知道,这居然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块奥运混双金牌。

什么?中国乒乓球不是绝对王者吗?居然还有未被我们占领的奖项?

事实就是,这确实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首枚奥运混双金牌。

三年前,许昕/刘诗雯不敌日本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昕雯联播”在雨夜中黯然离场的背影成为许多球迷的意难平。

三年后,身兼三项的“头莎”组合过关斩将拿下混双金牌,弥补了前辈们的遗憾,也为国乒赢得了一枚历史性的金牌。

赛后王楚钦表示:

“这块混双金牌压在我们心头很久了,我之前也说过,我想用生命换回这块金牌,今天我做到了。”

恭喜“头莎”组合。

巴黎奥运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几乎平时不看电视的我,现在每天下班都会打开电视?这种吸引力对观众如此强大,对运动员也如此强大。

借着奥运会,我想和你聊聊到底是什么在激励人心。

01

真正激励人心的并不是钱

我听到刘国梁在奥运前的一句话,

“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乒乓球的五块金牌都属于中国队。金牌是留给勇敢者的、智者的,发挥最好的人,才配得上冠军。”

勇敢者、智者、发挥最好的人,三个词描述了冠军对人的吸引力和强激励。

人们在金钱追求之外,还有非物质的激励追求。

这似乎是一句废话,还要说出来,是因为我发现,当我们问到现在很多年轻一代,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时?答案几乎出奇的一致,

搞钱!!!

搞钱当然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还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钱都是最基本的保障。

除了搞钱,还有别的追求和目标吗?

我听到最多的答案是,

没有,别整有的没的,不要试图PUA我……

这也是我想和你聊聊的,真的没有别的激励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23—2000 )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与保健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就是《工作的激励因素》。

什么是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在总结调研结果中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这是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这是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表达过一个观点:

钱其实是保健因子,少了不行、多了没用的东西。激励因子是和钱没有直接关系,却让大家在一起很开心的东西。

当然,激励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保健因子被满足。

比如,一个岗位通常的保健因子是一万月薪,你给5000就会影响动机。这就是我们说的保健因子未被满足会带来不满意。

但是如果你给到1万2、或1万5、甚至2万月薪,对于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并不会等比例上升。

这时候就需要在金钱之外,提供更多的激励因子来增加动机,激励人心。

看看奥运会,都是保健因子已经被满足,在拼命获取激励因子的人。

02

好的激励从员工需求出发

那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激励设计呢?

看到过这样一个调研数据,调研的是个体对于工作性质的偏好。

四个维度中,排序依次是“舒适性”、“灵活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这个数据取样量未知,但似乎也有一定的职场人偏好代表性。

个体几乎都更偏向于低强度和稳定的工作,同时希望工作有一定灵活性和创造性被满足。



任何有效的激励,都必须从需求出发,在目标对象的强需求和强感知点上投入与强化。

再次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理解不同个体的需求类型。

我们将需求换成了四种员工感知层次的需求,即满足感、身份感、成就感和意义感,简称SIAM。



首先要去理解员工在四种感知层次的差异化需求,然后才能针对性采取策略去满足他。

为了更简单说明不同感知需求的满足方式,我们做了一张表送给你。

记住一点,在员工真正需求层次上做功,会让你事半功倍。

03

激励不在奖项而关乎仪式

当进入激励设计环节时,很多公司和设计者都会进入一个误区: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奖项设计」上,似乎一个一鸣惊人的奖项名字就能为员工带来巨大的激励。

显然,这是错误的理解和行动。不是说一鸣惊人的奖项名字难得,而是奖项是否有激励与否与奖项名字真没多大关系。

激励的作用力本质不在奖项设计,而在流程和仪式设计。

举个例子:

假如你取一个特别牛的奖项名字,然后悄摸摸发给要激励的人,无人知晓,你觉得他会有很强烈的感知吗?

当然不会。

换种方式,即使奖项名字就叫「最佳员工」,但是流程设计地像奥斯卡一样,从大众提名到神秘评审,从神秘评审到现场揭晓,从现场揭晓到获奖感言,从获奖感言到个人纪录片……参与激励的流程丰富到让这名员工几乎“迷失了自己”。你觉得他会有产生强烈的感觉吗?

当然会。

之所以举两个极端,是想向你说明,激励设计不要只是盯着奖项名字,而是要多关注流程和仪式。

仪式,不关乎功能,关乎尊重。

当你对流程和仪式做充分设计时,你对员工关注点的引导就从行为和环境去到了信念和身份感,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员工内心的自我驱动力。

比如,胖东来员工为什么自驱力都很强。

仅仅是因为工资高吗?答案是NO。

工资高福利好只是解决了保健因子,只是让他们感知到了满足感,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只是在行为层发生作用力。

而激励他们内在驱动力的,是影响信念和身份感的因素,是胖东来通过各种仪式,对员工超越预期的关爱、尊重和信任。这些因素在身份层发生作用力。

观察和思考一下,你的员工是站在哪一层呢?你想要他们站在哪一层呢?

04

先有安全感再有内驱力

回到巴黎奥运会,前天晚上看了一场网球比赛,纳达尔对阵德约科维奇。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些网球,对这两位一定不陌生,过去20年网坛绝对的王者。

纳达尔38岁,德约科维奇37岁,两位老将在巴黎奥运会球场上的对阵是他们职业生涯第60次对阵。

RESPECT!

这场比赛看得我内心澎湃,甚至对纳达尔有一丝心疼,但更多是尊重,还有深思。

两位天王级老将早就过了为金钱而战的阶段,那么到底是什么再激发他们内心的驱动力,还如此拼。

答案一定是热爱。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源于热爱的自驱力的前提是安全感。千万不要被这种热爱迷惑了双眼,然后去要求你的员工像他们一样。

先审视,是否真的已经满足了员工的保健因子,然后才是不断设计和优化你的激励因子设计方式。

如果保健因子还没有被满足,无论多少优秀的激励因子设计最终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真正激励人心的从来都不是金钱,而是在金钱这个保健因子被满足之上的身份感、成就感和意义感。

这也正是奥运会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原因,每个人都期待并在孜孜不倦追求着内心的那份荣耀。

最后,送你一个行诺加的一个行为驱动模型:

员工行为驱动飞轮。

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被影响,希望你能找到你和你的伙伴行为被影响的最佳节点,开启你们的热爱,激发你们的内在驱动力。

然后,去创造属于你们的荣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蔡海鹏 | 主笔:徐润月 | 编辑:舒舒 

这是行诺加咨询与你一起进化的第536节文化课


版权与免责声明:未经特别说明的文章版权归「一节文化课」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后台回复“转载”。可能有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处理。




一节文化课
国内新生代文化战略咨询公司,为吉利控股、蒙牛集团、小罐茶、广汽集团、用友集团、卫龙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文化战略咨询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