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排比句遇上红番茄,这真是一坨巨大的…

职场   2024-08-28 08:02   广东  

2024年8月21日,《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一位以文字细腻、情感深沉著称的作家,与董宇辉,一个以排比句和诗意表达走红的直播带货主播,在直播间的一次偶遇,激起了舆论的千层浪。

董宇辉在直播中用自己擅长的排比句式,深情地赞美李娟:“很多人喜欢你的欲言又止,喜欢你的纠结,喜欢你的犹豫,喜欢你过度思虑的自我否定,所有看似充满了矛盾和缺点的东西,其实背后只有一个人性的光,就是善良。”

李娟的回应出人意料:“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巨大的赞美。”

一个“坨”字,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质疑,有人辩护,更有人深挖其背后的意义。

这场直播不仅是两位文化人的交流,更是两种语言风格、两种文化表达方式的碰撞。它触发了公众对于语言表达、文化认同和个体差异的广泛思考。

一坨……?

到底是讽刺还是习惯?

“一坨”这个词,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尤其是在表达感激或赞美时。

然而,对于李娟来说,这个词是她方言中的一部分,是她日常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用词习惯的差异,恰恰揭示了语言表达的地域性和个人性。

·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传承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乃至情感表达。

在李娟的语境中,“一坨”并非不雅,相反,它是一种亲切、形象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在四川地区广泛使用,体现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李娟25号也在个人社交平台中发布长文《一坨声明》回应这件事,她解释受到方言的影响,“坨”是自己常用的一个量词,一坨人一坨猫的说法都有,并没有其他意思。

· 表达的艺术性

表达的艺术性在于能否精准、生动地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意图。

董宇辉的排比句式,以其韵律感和节奏感,展现了语言的音乐美;

而李娟的“一坨”,则以其形象性和直观性,展现了语言的绘画美。

这两种表达方式虽异,但都体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 语言的适应性与创新性

语言的适应性体现在能够根据不同的交流场合和对象,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

在直播这种即时性、互动性极强的交流场合中,董宇辉的排比句式和诗意表达,更容易吸引观众、调动氛围。

而李娟的“一坨”,则在不经意间展现了她语言的创新性和适应性,虽然这种适应可能并非有意为之,但却真实反映了语言的生命力。

· 社会对语言多样性的接纳

社会对语言多样性的接纳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李娟和董宇辉的直播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不同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的碰撞与交融。

这种碰撞并非冲突,而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

图片源于网络公开资料

表达没有真假对错

只是轻重不同

李娟的文字和董宇辉的直播语言,虽然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两种表达方式,没有真假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受众和场景,展现出语言的轻重差异。

· 生命之“重”与生活之“轻”

李娟的文字,是对人类情感和生命本质的探索,她的笔下是对生命之“重”的追求。

她代表了那些追求内心宁静、专注于精神世界的人,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她甚至为董宇辉带来了自己种的唯一一颗红了的番茄。

而董宇辉的直播语言,则是对日常生活的洞察和理解,他的排比句和诗意表达,为生活增添了一抹诗化的色彩,代表了一种对生活之“轻”的包容和欣赏。

喜欢董宇辉的人可能是在现代社会中努力平衡理想与现实,追求实用价值的人,他们试图在生活的压力下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这种自我投射让观众们感到熟悉和共鸣:在文学和商业之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道路。

· 轻重差异在于深度和广度

轻重差异的体现,在于表达与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李娟的理想化表达和董宇辉的现实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娟的文学创作关注的是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李娟的文字表达,往往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和思考,它的力量在于深入人心,引发深层次的共鸣。

而董宇辉的直播语言,则更注重现场感和即时性,它的力量在于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董宇辉话里话外的现实感和实用性,与李娟的理想化表达并非一路。

轻重差异的意义,在于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不同类型的语言来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有些人需要深度的思考和感悟,而有些人则需要轻松的娱乐和放松。

李娟和董宇辉的表达方式,正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和满足。

轻重差异的平衡,在于尊重和欣赏。

我们都需要学会尊重不同的表达方式,欣赏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无论是李娟的文字,还是董宇辉的直播语言,它们都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诠释,都值得去理解和欣赏。

图片源于网络公开资料

文化人到底是固定身份

还是一种变化的角色

董宇辉的赞美方式,被一些人认为是“假文化人”的表现,这背后反映出社会对文化人的一种固有印象。

文化人应该保持矜持和距离感,远离商业利益,专注于学术或创作本身。

然而,董宇辉的表现,似乎只是借“文化人”之名,形成了他在直播普遍简单粗暴环境中的个人风格,从而产生了差异化的竞争力。

我想社会对于董宇辉的争议就在于,他是不是一边享受“文化人”红利,一边又不够格“文化人”身份?

· 社会对文化人的固有形象

文化人的固有形象,往往是由历史和传统塑造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文化人应该是那些远离尘嚣,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的人。他们应该有着高深的学问,优雅的风度,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固有印象的局限,在于它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和时代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文化人的形态和角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斋和讲堂,而是活跃在各种社会领域,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文化人形象一直都在演变

文化人形象的演变,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从古代的士大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再到当代的网络文化名人,文化人的社会角色和形象不断演变,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期待的变迁。

文化人作为社会的精神领袖和思想先锋,承担着传承文化、启蒙思想、引领风尚的社会责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人以不同的方式履行着这一责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 文化人与商业是什么关系

文化人与商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一方面,文化人需要保持独立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价值的侵蚀;另一方面,合理的商业运作可以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样的形式。

随着商业的开放与多元化形态,文化人在如今社会的角色也正在经历重塑。

文化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殿堂或文艺领域,而是活跃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他们可能是学者、作家、艺术家,也可能是网络名人、公共知识分子,甚至是商业领袖。

对于他们,如何处理好文化与商业的关系尤为关键。一方面,文化人需要坚守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避免商业利益对文化精神的侵蚀;另一方面,合理的商业运作可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使文化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 董宇辉的自我风格与时代角色

董宇辉的火爆正是随着时代对于文化人需求的变化而出现的。

在信息时代,人们期待文化人能够提供有深度、有见地的思想和见解,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文化,使文化更加亲民和易于接受。

这便是董宇辉个人风格的时代土壤,他的排比句和诗意表达,是他与观众沟通的独特方式,也是时代对于传播文化和知识的新需求被满足的正向反馈。

文化人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论是学者、艺术家,或者是董宇辉一样的带货主播,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公开资料

让社会文化向

更加多元和包容进化

李娟和董宇辉的直播对话,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实践,更是对社会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解读,直播这种形式更加强调即时性和互动性,这对于习惯了文字创作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 直播和网络正在放大文化差异

网络文化的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和互动性。

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文化环境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也促进了不同文化和观念的交流与融合。

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制度的完善。

通过网络,新的思想和文化得以迅速传播,促进了社会包容性的增强和社会进步的加速。

毕竟,无论差异如何,近2个小时的访谈,在全程没有介绍书籍的情况下,李娟的作品销售超过20万册,最高在线人数超过了40万。

· 现实与网络交往的差异与包容

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交流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网络世界中,这些限制被大大削弱。

网络交往的即时性和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也更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网络和直播对于习惯了文字创作的作家来说,必然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要求作家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地回应观众的问题和反馈。

李娟也透露在直播前已经焦虑紧张了好几天,状态确实不好,因为自己第一次和董宇辉见面,时间紧张,两个人刚见面就进入直播状态,确实慌乱无措,“后来慢慢好了,甚至慢慢走向另一个极端,多次忘记自己是在直播,当成朋友间的闲聊,啥都往外说……”

李娟也再次澄清,“后来看回放,还发现自己对宇辉的多次误解和刻薄,还常常突兀打断他的话。很愧疚。也许我不应该接受此类访谈,确实不擅长镜头表现,表达也容易产生歧义。但一定要说的是,我也确实对董宇辉毫无抵触,虽然接触短暂,但能够认同他的相当一部分,他富于感染力亲和力,总是照顾别人,印象美好的一个年轻人。”

图片源于网络公开资料

多元,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趋势,也是一个挑战。不同个体、不同背景、不同经历和不同观点,在碰撞和融合中,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个社会的包容与否,就在于能否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尊重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

正如,董宇辉提到“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的观点,而李娟的回答是,“但我还是想挣扎一下”。

李娟的挣扎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有接受董宇辉的“入世妥协”和李娟的“出世挣扎”,社会才可能拥有更多的“董宇辉”和“李娟”,与更多优秀的“作品”相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蔡海鹏  主笔:Sin | 编辑:舒舒 

这是行诺加咨询与你一起进化的第557节文化课


版权与免责声明:未经特别说明的文章版权归「一节文化课」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后台回复“转载”。可能有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处理。


一节文化课
国内新生代文化战略咨询公司,为吉利控股、蒙牛集团、小罐茶、广汽集团、用友集团、卫龙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文化战略咨询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