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文化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民间卷》
作者:曾斌
总主编:傅修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壹
作者简介:
曾斌,南开大学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叙事学、少数民族文学、欧美文学。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内蒙古社会科学》《文艺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青海社会科学》《跨文化对话》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一项、省级科研项目多项。
贰
总主编简介:
傅修延,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专著《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专著《中国叙事学》和论文《元叙事与太阳神话》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二等奖与三等奖,主持过五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点与重大各一),七次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叁
专著简介:
学术专著《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民间卷》是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主持的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的子课题“中西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由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斌博士完成。《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民间卷》以中西民间叙事传统为对象进行比较,化繁为简将中西民间叙事传统以载体为依据划分为口传、文字、非语言文字三大类。民间叙事传统长期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以程式化的叙述动作、情境化的叙述话语、类型化的形象表现民间价值观念、审美旨趣,承载民众集体历史记忆。中西口传叙事传统以母语与风俗为载体,程式性的母题、类型、场景反复操演,受地域、审美、信仰等影响呈现不同的叙事传统模式。人类在荒野中成长发展出不同的叙事传统,其中,中国神话思维强调天定,多运用整体性感性思维,重视意象与类比,西方神话思维强调宿命,重视契约与理性,而饮食、信仰仪式与权威秩序的建立密切相关,神话思维与民间仪式影响了叙事传统。中西民间文字叙事传统以私修家谱为代表,家谱叙事隐含家谱修纂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价值,中国家谱纂修者常依据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观念来编排人物生平模式,西方家谱纂修者更关注人物对于家族荣誉和自由生命的追求。中西民间非语言文字叙事传统以陶瓷图绘叙事为例比较,中国陶瓷图绘重写意多用内敛忠义美好题材,西方陶瓷图绘重写实多用个性化题材。中国的俗赋和西方的彩色玻璃窗在中西民间属于缺类现象,俗赋呈现为谐隐、主客虚构对话、文以载道的叙事模式,彩色玻璃窗叙事通过人们对宗教空间、光影及其隐喻叙事表现精神认知。中西民间叙事传统以特有的民族叙事形式表现集体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是地方性知识多样化叙事和民族文化的自证。
肆
专著绪论:
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同一件事,叙述方式因民族因人而异,效果也不同。大众口传、集体创作、富有想象力等是民间叙事的特质,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私修家谱、陶瓷图绘等属于典型的民间叙事。民间叙事,如诗三百、荷马史诗等口头叙事文本,源源不断地为后世文学提供养料。“随着传统的史诗形式分解出经验性与虚构性因素,与它们相匹配的情节构思类型也往往会得以完善和发展。历史化形式的出现相当容易,因为它们非常接近于原始英雄体叙事的形式。历史叙事中的情节属于一种时间性序列,它能够根据其主题的要求涵盖任何时间段。”[1]民间叙事沟通了个体与集体、时代与传统,把每个时代近似的主题、形象以口头的方式传承,民间叙事传统通过叙述者的叙述生成群体想象的象征性形象,成为群体文化认同的基础。形象、原型、象征符号,都曾经历过不同的文化,并被不同的文化赋予不同的价值:由此而生的产物很大程度上便形成了“文化风格”[2]。
从民间集体讲述走向私人或官方叙述,是民间叙事的重要归宿,也是双向流动渗透的,在讨论民间叙事传统的时候,会使用到非民间叙事的材料。事实上,民间与非民间叙事之间并没有天然巨大的鸿沟,双方吸收相互有利因素发展,如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对于虚构想象力的借鉴,陶瓷图绘选择民间的团圆喜庆题材、运用写意技法就是双向互动的结果。民间叙事随社会发展成为传统,成为后世社会的范型,具有民族记忆和认同、凝聚和传承的功能。族群认同的本质是处理族际关系的行为及思维方式。民间叙事是人类的生活语境,是其他叙事形态生成的基础,中西都有悠久的民间叙事传统,是人类的宝库,但由于数量庞大、形式驳杂,其价值长期被低估。二十世纪以来,这一现象有了改变。俄罗斯学者普罗普对民间叙事现象进行研究,写出了经典的结构主义学叙事学专著《故事形态学》。美国学者帕里洛德师徒对口头诗人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中西民间叙事传统在中西参照下分析,更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有利于总结中西民间叙事传统的规律。中西民间叙事横跨多个叙事艺术门类,涉及人类学、艺术学、宗教学、考古等多个学科,本书立足于中西民间叙事传统,多角度综合考察,多学科互相参证,对中西民间叙事传统作整体性研究,把中西民间叙事传统当作一个多层次整体性的文本考察,讨论中西民间叙事传统特征及其演变。
交流与影响、误读与比较是中西文化交汇碰撞提出的时代课题。在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无视甚至否认都不利于正确认识他者与自我。中西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是对中西叙事传统现象规律的探索,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命题。比较文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具体来讲,可比性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3]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在比较中坚持平等的原则,“多元文化时代的主体意识应当以承认他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他人与自我都是文化主体,这是真正的人类意识,而且自我与他人都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承认他人的主体意识就意味着承认多元主体”[4],文化主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平行研究指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及以上的现象的研究。中西民间叙事传统是已经发生的整体,可以从影响角度对存在相互影响的叙事传统进行比较,讨论其因果联系;也可以从平行角度对中西民间相互没有影响的叙事传统进行比较;对中西民间叙事传统缺类的,进行缺类研究。
中西民间叙事传统比较聚焦于民间叙事传统,深入文化内部考察中西民间叙事具体形态,分析文化观念与民间叙事传统的关系,比较中西民间叙事传统异同,概括中西民间叙事经验与模式,探求中西民间叙事传统形成及原因,总结叙事规律。
中西民间叙事传统涉及的门类较多,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单独研究的不少,但目前从中西民间叙事传统比较角度研究的资料较为少见。中西民间叙事模式千差万别,形成的叙事传统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考察中西民间叙事传统,较多运用例证式个案法,选取口传叙事传统、文字叙事传统和非语言文字叙事传统等民间叙事形态进行研究,从中西民间叙事传统异同中探寻普遍性规律。
[1] [美]罗伯特·斯科尔斯、詹姆斯·费伦、罗伯特·凯洛格:《叙事的本质》,于雷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11页。
[2]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形象与象征》,沈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2年,第201页。
[3]《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1页。
[4]方汉文:《比较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0页。
伍
专著目录
审核:王委艳
编辑:王欣冉
邮箱:ybxsxyj1609@163.com
推荐阅读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
总主编:傅修延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丛书汲取中西叙事传统中有益的经验与智慧,助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家战略。丛书突破以小说为叙事学主业的路径依赖,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包括作为初始叙事的神话、民间种种涉事行为与载事器物、戏剧与相关演事类型、含事咏事的诗歌韵文以及小说与前小说类小说等;此外,丛书还包括叙事思想及关键词等方面的中西比较。扩大研究范围的理据在于,如果完全依赖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叙事文本,无视汇入中西叙事传统这两条历史长河的八方来水,对它们所作的比较研究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与广度。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没有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大潮,没有历史创伤的痊愈和文化自信的恢复,就不会有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的应运而生。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关键词卷
刘亚律等著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诗歌卷
周兴泰等著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神话卷
张开焱等著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叙事思想卷
赵炎秋等著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民间卷
曾斌著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戏剧卷
欧阳江琳等著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小说卷
杨志平等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一般叙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