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汉诗赏析

文化   2024-11-08 16:06   北京  





导语:日本文化可看作一个纵横立体的动态系统,内含纵向的“古今之变”和横向的“对异文化的接受与变异及作为其结果的多元文化共生”等多个“跨越性”的内容。夏目漱石汉诗亦是如此,故这一课题虽日趋温热,至今尚有足够的讨论空间与可能。如若考虑到接受者一方,我们尚可关注到研究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知识视野、读者拥有千差万别的人生体验与经历等诸多不可忽略的侧面。因此,记得大约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夏目漱石的汉诗,感叹其文字与情思的同时,也猜想夏目漱石汉诗的读解若非精彩纷呈,也应该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的吧。但后来发现,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如果将诗歌解读统摄于人文学术研究领域,我想说明的是,人文学术研究,涉及价值判断,形形色色的方法里面牵连着各异的立场与目的,而目的和立场的背后则多半是被隐藏和装饰的人类欲望和想象。因此,人文学术的科学性、客观性于我而言,更多的可能在一种虚设之辞(极少数优秀诗歌涉及的纯粹理念之真实性以及优秀诗歌内在情感的真诚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这样的观念前提之下,我阅读人文著述(包括文学作品以及相应的批评研究)时,不会只关注其表述的方式与内容,还习惯思考文字背后的那些观念立场和情感形态。

因此,具体到本书,我进入夏目漱石汉诗的路径和方法,多是在跨文化视野中,逐字、逐句、逐篇地考辨分解,对夏目漱石的汉诗进行文学性的解析与审视,强调将之视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一部分,将之视为文学变异体来读解。


八月十五日其二


五十年來処士分,豈期高踏自離群。

蓽門不杜貧如道,茅屋偶空交似雲。

天日蒼茫誰有賦,太虛寥廓我無文。

慇懃寄語寒山子,饒舌松風独待君。


落款为815日的有两首七律汉诗,这是其中第2首。

五十年來処士分,豈期高踏自離群。

处士,在中日语境中,都指有德才却不做官的人。分,身份职责之意,如“名分”“身分”等。不过,“分”有两种发音,入韵也有两种:十二文(平),十三问(仄)。“分”作“名分”“职责”之意时发为入声,故,此处应是作者之误。

五十年来,“我”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但并非自认为是超越世俗的高踏之人,而有意识地避开世俗、远离人群。

蓽門不杜貧如道,茅屋偶空交似雲。

上一句是总体概述,这一句则是画面的呈现,以画面言情志,是汉诗的传统和特点,夏目漱石深得其味。但“蓽门”指简陋的门庭和住所,或是吉川幸次郎所说的日本式花布垂帘,以此为门。“不杜”之语也十分生僻,在日语、汉语中极为少见。吉川幸次郎认为“杜”通“堵”。“贫如道”一语双关,既指门庭客人稀少,也指主人的精神和心理以及生活状态。

“偶空”之语亦显生硬,应该是夏目漱石让步于对仗和格律要求而牺牲了语言的自然,自造词语,且平仄有误,“偶”应平而仄。

李白《月下独酌》有名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笔者狭隘的理解下,这种情调与夏目漱石所要表达的“交似云”有着近似的味道。

天日蒼茫誰有賦,太虛寥廓我無文。

天日,即太阳。《全唐诗》中仅有几例,如“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杜甫)、“持戒如天日,能明本有躯”(傅翕)等,但“苍茫”无法形容太阳。或许天日在此处乃是昏黄而辽远的日光之意。寥廓,在汉语中语义丰富,表现力很强。《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以寥廓表现宇宙的本元状态。《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以寥廓表现空阔辽远。陆机《叹逝赋》:“或冥邈而既尽,或寥廓而仅半。”以寥廓表现虚空之境。此处夏目漱石则概以寥廓表现世界苍茫、宇宙辽阔而虚空的情状。面对辽远而虚空的宇宙,谁来为此吟诗作赋,描述无法把握的人生命运以及藏匿其间的“道心”?

慇懃寄語寒山子,饒舌松風独待君。

  “我”殷切地希望寒山子再世,风吹松木而不停息,似乎和“我”一样也在等待知晓它心思的诗人。

就寒山诗歌的题材而论,多有吟咏自然草木的句子,在夏目漱石眼中,寒山无疑是最知草木本心的人了吧。寒山诗歌的自然情怀,也是他为日本大众和学界接受和理解的原因之一。如寒山诗云: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天生百尺树,剪作长条木。可惜栋梁材,抛之在幽谷。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


另,关于“饶舌”,寒山、拾得似有如下传说:时任台州太守的闾丘胤,受丰干指引,慕名来访寒山、拾得二人,寺里大众正纳闷着,“何以一位大官却来礼拜这等疯狂的人?”这时,寒山、拾得突然喝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为何?”两人挽臂笑傲,跨出寺门,走向寒岩,从此再也不曾出现在国清寺。

如果说814日和15日创作的两首汉诗可以命名为《幽居·二首》,那么,接下来的这首则可命名为《幽居续篇》,大意依然是回首过去,自述胸怀,表达内心的情志与渴望。这首诗所表达的渴求与目标指向了中国的诗僧寒山,即诗眼“寒山子”。

寒山(约691793),唐代长安人,出身官宦,数考不第,被迫出家,30岁后隐居浙东天台山。他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并绵延千年,今日犹然。白居易、王安石仿写其诗,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也对他推崇备至。他未曾剃度,苏州著名寺庙(寒山寺)却以他的号命名。唐人将其看作成仙的道士,宋人认为他乃文殊再世,元代其诗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明代其诗被收入《全唐诗》,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其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成了婚姻神和爱神。

20世纪以来,寒山又持续受到欧美、日本学者的喜爱和推崇。明治以降,寒山诗就在日本一版再版。森鸥外(18621922)根据《寒山诗集》闾丘胤的序言(有学者已证伪作),创作了小说《寒山拾得》,颇受好评。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也风靡欧洲,造就“寒山热潮”。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响亮的声誉。然而,他却连真实姓名也未曾留下,只是以号行世—寒山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诗“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项楚在《寒山诗注·前言》中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与其诗风相应,其诗歌的思想,有人说是豁达、超然与洒脱。因此,寒山诗以语言的质朴、境界的幽玄、不入世浊的隐者情怀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此言不虚,却非寒山的全部。

据传,寒山也曾是热衷功名之士,数次落第,原因离奇。究根问底,竟因相貌之故,受尽世俗与制度的羞辱;兄弟不理,妻子离弃,在世俗的人世,原有的价值体系崩溃,世界已经坍塌,他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生陷入绝境而无人相助。最终他选择了流浪和隐居,期间要经历多少心理煎熬和自我超越,才能摆脱世俗的爱恨,跳出原有的价值体系,独自为自己寻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和依凭!可幸的是,一个热衷功名和世俗人情的人,终于蜕变成了独自拥抱自己的寒山子。然而,又有多少这样的人在寻找皈依的路途中,困顿于孤独绝望而悄无声息地死去!因此,在洒脱文字的背后,笔者依然可以读出一个阅尽人世悲凉,历经痛苦磨难而绝望的寒山道士。

要之,夏目漱石未曾有过寒山之绝望而生的经历,思想尚未悟道,尚未看破红尘的虚妄,因此,他们两者的诗风和思想迥然有别,甚至有所对立。

众所周知,夏目漱石最为欣赏的诗僧一个是寒山,一个是良宽。两者均运用白话写作,诗风率直、朴素,且不拘格律,谐趣而富有生机,诗意浑然洒脱。

然而夏目漱石却与之相对,其汉诗,尤其是晚年作品表现出的是另一面的特点,即遵循格律,用雅语、时而生硬,诗意不时阻塞,意境多见寂寥而幽暗。不过,这首汉诗,尚未陷入苦闷的悟道地步,用语虽见生硬,但是诗意相对流畅,尤其结句,富有余韵和想象力。

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在笔者心头,无论是夏目漱石还是寒山,他们为何要让汉诗留存呢?寒山在绝望重生之后,并非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是不再以原有的价值方式而存在,但他依然保有与人沟通的愿望。或许与这个世界诉说是人类的本能,夏目漱石创作并把这些汉诗保留在自己的日记当中,也是持有这样的愿望吧。此番推论之存在前提,则是人与生俱来的孤独,如果要问夏目漱石和寒山在差异之外,有无共通之处的话,或许就在这里。


——夏目漱石的汉诗

书号:978-7-301-31144-8

定价:69.00

作者:王广生  著



pupwaiwen北大外文学堂

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我们会为您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这本好书^ ^


北大外文学堂
Better reading,better living!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外文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