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枝 | 我的莫大学习经历

文化   2024-11-21 20:17   北京  

本文选自:ISBN 978-7-301-34257-2 《现代俄语学研究》(杜桂枝 著)

作者简介:杜桂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普希金奖章获得者。1996年获莫斯科大学博士,1997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言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这是为当年拟出版的《俄罗斯研究生教育》一书草就的一份稿约,按要求对在莫大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做一个简要记述。不知什么原因,这本书最终没能付梓。此次做文集整理资料时再次读到它,感觉像是一篇纪实,抑或像是一篇随笔,虽算不上学术文章,但却是莫大留学期间对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要求、考试规定、论文答辩程序等的亲身体验和记忆,也许对想了解莫大、了解语文系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同仁和同学们会有点用处,故收录于此。

1. 入学现代俄语教研室

1)报到程序。来到语文系,第一站是到对外关系与联络部(我们简称外办)报到。在这里新生递交各种批件、手续,填写各种表格之后,外办的负责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专业,分别联系各个教研室的学术秘书,询问导师的情况、专业和工作饱和度。通常,外办主任和教研室秘书两个人基本上就把学生的方向和导师给确定了,我的亲身经历正是如此。

其实,刚住进莫大,我们这些新生就会向在校老生打听专业和导师的各种信息。我当时暗自期望能做А.В.Белошапкова学生,希望她做我的导师。当外办主任确定我被分派到现代俄语教研室时,我立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外办主任却非常果断和确切地告诉我,Белошапкова教授的研究生,一年级的几个,二年级的几个,三年级的几个,目前工作量已满负荷,不能再接受新的研究生。同时她给出了新的导师人选,并详细介绍其年龄、专业、特长等。尽管我很快便确定了导师,但当时我还是有些怀疑,她不会是忽悠我吧,一个外办主任,怎么对各教研室的情况如此了如指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莫大语文系的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外办主任几乎一生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除了长时间积累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工作经验外,更主要的是她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工作岗位要求的任务,她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其实,在莫大语文系如此这般工作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岗位、一个人,可以说,从语文系主任到各教研室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如此。

抱着外办签发的派遣通知、各种文件和厚厚的表格(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叫作学术手册),我找到了现代俄语教研室。在这里学术秘书告诉我要做三件事:填写学术手册上的所有个人信息;记下导师每周的上课时间和联系电话,并建议第一次见导师最好在教研室,在导师上课之前;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本届研究生班开会的日期和地址(每个学期开学都会有新研究生入学,新入学的研究生要开一次见面会)。就这样,办完了所有的入学注册登记手续,我开始了在莫大的副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活。

2)研究生的见面会。现代俄语教研室的研究生工作由Белошапкова教授负责,因此,研究生的见面会由她主持。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她(第一次见她的情况下面再说)。原以为见面会就是几个外国留学生和任课老师相互认识一下,没想到一进教室着实吃了一惊,屋里大约已有二三十人,其中一多半是俄罗斯的学生。会议的内容也远没我想象得那么简单。现在回想起来大致是,除了相互自我介绍,Белошапкова宣布了在该教研室学习的要求、必须学习的课程、考试的规则,讲解了写论文的程序、要求和方法等。会上我们才知道,外国学生要与俄罗斯学生一起上课,一样的进度,一样的要求。一个多小时的会开下来,感觉就是严格、沉重,难怪外办主任听说我被派去现代俄语教研室时说,这个教研室太可怕了。她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完全不知她指的是什么,现在似乎感觉到可怕了。

会后,每个人心中都感觉沉甸甸的。于是,我们外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当时有中国、伊朗、德国、印度、肯尼亚、喀麦隆、韩国的留学生),议论我们能否单独开班,不与俄罗斯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这样进度就会慢些,要求也会低些,而且在其他教研室也确实有这样分班的。讨论的结果是,我们应该去争取。于是我们写了一个书面申请,并选派两个同学作为代表到教研室去协商。两天以后,我们接到学术秘书的通知:所有外国学生到教研室开会, Белошапкова要与大家讨论学习的问题。接到通知大家一阵窃喜,觉得我们的正当要求得到了满足,以为教研室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会给我们小班上课。当大家满心欢喜地来到教研室,却迎来扑面一盆冷水:Белошапкова告诉我们,大家的要求她看到了,但是她不能也不准备满足我们的要求。她给我们讲了很多学习的事,详细的现在已记不太清了,但让我刻骨铭心至今不忘的是下面这段话:进入莫大语文系现代俄语教研室学习的副博士研究生,都是俄语研究的专家,既然都是专家,就应该具有一样的水平、一样的接受能力和一样的研究能力。我不会因为你们是外国学生,就会降低这个标准,我对进入教研室的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如果谁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水平,可以提出申请调换教研室,但在我们教研室只能这样。

在此之前,留学生中就流传着一种传闻,说Белошапкова是一个非常严厉、非常有原则的老太太,不仅留学生怕她,就是本国学生也很怕她,因为她批评人从来不留情面,不分场合。见面会的情景给所有的外国留学生来了一个下马威,再次印证了这些传言,尤其是她那铿锵有力的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见面会不仅使我们领教了Белошапкова的原则和严厉,更证实了现代俄语教研室太可怕了的说辞。然而,我们都是成年人,有谁会主动提出说我不具备这个能力,要求调换教研室,唯一的出路就是硬着头皮去学了。对待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应对方式。我的观点是,既然你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不要旷废这个机会,不要浪费有限的时间;既然你来到了这个教研室,就不能愧对这个顶级俄语殿堂的名头,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地学点真本事。因为我心里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以国内学习到的那点俄语语言学理论和知识,进入这个教研室就好像是在沙滩上建大厦,没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大厦是不会牢固的。

2. 学习规章与资格考试制度

现代俄语教研室的可怕之处除了严格之外,还有一大套的课程安排:哲学课不学马列主义哲学,而是改学哲学史,这意味着仅哲学这一门课就需要阅读从古希腊到 20世纪哲学的大量文献,熟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РКИ(作为外语的俄语,即预科俄语)要上语音、词汇、语法、文学阅读等课程;俄语专业课要开音位学、构词学、词汇学、词法学、句法学、历史语法学等课程,所有这些课程全部要通过考试,而且全部是口试……天啊,太可怕了。就这样,我开始了在莫大语文系现代俄语教研室的学习生活,认真地、一丝不苟地、一课不落地刻苦学习。第一年,我以优异成绩通过了РКИ的所有规定课程考试。

资格考试通常设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一般会给两次机会,第一次没有通过,还可以再考一次。资格考试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上述科目的考试,所有考试一律是口试,抽签选题,通常每一组的考试委员会由三个老师组成,三个老师分别打分,平均分数就是你的成绩;第二部分是一份不少于 50页的综述报告,研究题目一般与论文选题有关。综述报告应在考试日期前 10–15天提交教研室,由学术秘书分发给教研室的老师和考试委员会的老师,他们会在考试时就你提交的综述报告进行相关的提问。通过这两部分的考试,可以全面考察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水平、理论储备、科研能力等。因此,资格考试对现代俄语教研室的研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通过的一关,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都必须认真准备。

在我们同期的同学之中,有的人准备在第三学期就进行专业课的资格考试,他们的理论是只要及格,不影响写论文和答辩就行。而我是把专业课的资格考试放在了第四学期,为此有同学还曾说我太在意资格考试成绩。其实,我是太在意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太喜欢上各位专家学者的课,太陶醉于坐在课堂上聆听俄语大师们妙语连珠、趣味横生的讲述,太想多了解语言学方方面面的奥秘和美妙的解码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语言学知识也就会悄然增长。

3. 论文与答辩

1)论文的撰写

写论文是攻读副博士学位的重头戏,因此,尽早确定论文的选题方向很重要。我是在与导师第二次见面时就把论文题目确定了,这样在准备资格考试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论文的准备工作。论文的前期工作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检索、查找相关理论资料,阅读和研究查找到的资料。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在各大图书馆进行,那时复印还很贵,复印资料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很奢侈的一件事,除非特别重要的必须要复印,大部分的资料是在图书馆读的,读到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定义就手抄在笔记本上。二是收集例句,每一个例句抄在一张卡片上,除了主题词和句子,还要抄上作者、书名、页码等信息,以便写论文时引用。为了准备论文我共收集了三千四百多条例句,全部是手抄在卡片上的。这些工作都是与前两年的学习同时进行的,资格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开始论文的研究和撰写了。

那时计算机尚不普及,我的论文的前半部分是用打字机打的,后半部分才是借用朋友公司的计算机打的。写论文最受煎熬的过程是把写好的部分送给导师以后的那几天。刚交出时会有一丝的轻松,但这种轻松不会超过一天,轻松就变成了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焦虑会越来越加重,越来越忐忑,怕的就是导师不满意,怕导师推翻你的思路和结构,直到接到导师的电话为止,每一次都是如此。

2)关于预答辩

在现代俄语教研室,最令学生们生畏的就是预答辩了。同学们之间一直流传一种说法,认为预答辩比正式答辩还难。预答辩到底难在哪里呢?那就是教研室的学术传统与治学精神:从这个教研室走向答辩台的研究生代表着该教研室的水平,必须把住预答辩这一关。通常预答辩有三个关键的步骤:

第一步,预答辩之前需要把论文提交给教研室指定的一位教授和两位副教授审阅,而且,教授有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只有教授评阅人认可了你的论文,你才有进行预答辩的可能。按照教研室的要求,应该提前10天至15天把论文送到教授评阅人手中,在预答辩前三天取回,并打印成稿后交给教研室学术秘书。由学术秘书核对打印稿与手稿是否相符,然后送交教授评阅人当面签字,并由学术秘书确认,证实评阅人的签字真实有效,签上名字并加盖公章(为写这篇文章,我翻阅了预答辩和答辩过程中留下来的所有文件复印件,当看到在我的评阅教授Прохорова的签名下方有这样一行字:Подпись В.Н. Прохорова удостоверяю.和学术秘书的签名及公章时,心中顿时生出无限的感叹、感慨和感动:感叹他们对学术一丝不苟的认真,感慨他们执行规则的严肃,感动他们对规章制度的敬畏)。

第二步,按规定教研室所有老师和研究生必须出席预答辩会议。所有老师都会认真阅读答辩人的论文提要,并从不同的角度,尤其是从专业的高度提出问题,并对提出来的所有问题都逐一讨论,有时甚至会为某一个问题的提法和答案争论不休,以便最后确定与论文相关而论文中阐述不够的问题,要求学位攻读者做认真修改。对于我们外国学生而言,预答辩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在这个会上,教研室的全体老师,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上过课的或是没上过课的,都会从自己的视角提出问题,而且那语速之快、那术语之多,无论如何也是记录不下来的,更何况在那种高度紧张之下。庆幸的是我们教研室有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宽厚的人文态度:总结归纳问题时,各位老师又会很友善地放慢语速,有时会再重复一次,以便学生能准确地记录下问题和要求;好在我们教研室还有一个优良传统:学术秘书会认真记录会议的每一个细节和提出的问题及要求,如果你有当时没听懂、没记下来的问题,会后可以去找学术秘书,她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第三步,预答辩通过后,教研室形成一份备忘录,根据这份备忘录向系里学术委员会提交一份申请。譬如关于我预答辩的那份申请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教研室通过了杜桂枝的论文现代俄语旋转运动动词语义研究的预答辩,语言学博士В.Н. Прохорова教授对论文给予肯定性评价;教研室听取了关于允许该论文交存的推荐;教研室提请语文系学术委员会推荐该论文交存。通常语文系学术委员会要召开会议通过这份申请函,并开具一份证明,允许该论文交存。走完这三步,有了这份证明文件,标志着可以进入正式答辩程序。

通常教研室会根据预答辩时提出问题的多少和难易程度确定最后的正式答辩时间,一般会给三到六个月不等的修改和准备时间。

3)答辩前的必须流程

最令人难忘和最严格而繁琐的还数答辩前的各种手续和流程。

关于交存。通常,这个程序是在确定了答辩日期且论文修改完成后正式启动。按照莫斯科大学的传统规定(也是俄罗斯教育部的传统规定),每一篇准备答辩的论文必须提交给全苏图书馆储存库、全苏科学研究信息中心、莫大图书馆、语文系图书馆各一份,并要从每一处取回验收回执,交回系学术委员会,才有资格进行答辩。对于这样一个环节,也许我们认为无关紧要,但实际上它却是环环相扣,具有许多关键的标志性符号:没有通过预答辩,研究室不能推荐给系里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会议上不通过,不会提供允许送交论文的证明;各个接收部门对论文的装订、格式、目录、参考文献的标准进行认真的验收,才会出具回执;也就是说,拿到这份回执,说明你的论文已经通过了一部分的形式检验。

关于专业答辩委员会。在俄罗斯语言文学学科中划分了不同的专业,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代码和专门的答辩委员会。我所学专业代码是10.02.01,答辩委员会的代码是Д. 053.05.37,答辩委员会由23名该专业顶级专家组成。按照规定,答辩日期前20天必须将论文提要交送给不少于75%的委员会成员(考虑到有人出差或生病),也就是不能少于17人,在收到论文提要的这些委员中,出席答辩的人数不能少于 75%,也就是不能少于13个委员出席,答辩才能正常举行。如果参加答辩的委员不能在指定日期达到额定人数,需要重新协调答辩日期。

关于评阅人和评阅单位。按照俄罗斯高校的传统要求,正式答辩时要有两个评阅人,一个是校内的,一个是校外的,但必须是本论文专业方向的绝对权威。此外,还有一个单位评阅(集体评阅人),评阅人是由导师提名,在教研室预答辩会议上讨论确定。我的校外评阅人是俄罗斯当时仅有的几个研究旋转运动动词的词汇语义学专家之一、乌法大学的В.Л. Ибрагимова教授,校内的是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词汇语义及信息化中心的А.А. Поликарпов教授,集体评阅人是莫斯科师范大学。按规定答辩人必须提前一个月将论文邮寄给评阅人和评阅单位。通常,单位评阅人可以派人参加正式答辩,也可以直接将评审意见寄回来。无论何种方式,评阅意见书必须加盖单位的校级公章。这一票非常重要,因为单位的评审意见具有一票否决权,决定你是否有资格答辩。

关于论文提要。寄出论文后,下一个任务就是写论文提要了。按照规定,答辩委员会的委员是不阅读论文全文的,他们只阅读论文提要,这就要求论文提要的内容要足够丰富、足够准确、清晰,以便能够反映出论文的全貌和水平。这是脸面中的脸面,因为除了评阅人外,参加答辩的所有专家只阅读论文提要,并拿它说事。因此,在论文定稿后,要和导师多次切磋,精心打磨,才能给论文提要定稿。莫大语文系现代俄语教研室对论文提要的具体要求规定:32开,不少于25页,装订成册,有固定封面格式、扉页的内容和印刷格式信息。几经修改的论文提要定稿后,由莫大印厂印刷,再拿去给答辩委员会秘书长手写逐一填上答辩日期并签上名字后,才能按照答辩委员会提供的名单,开始打电话联系专家,并在莫斯科市东南西北地穿梭,把论文提要送到每位专家手中。

4)正式答辩

正式答辩前还有两项工作:一是写答辩的报告提纲;二是联系评阅人,征询他们的意见,准备回答问题的方案。总之,要一直忙到答辩那天。

答辩的流程是相对固定的:首先宣读单位评阅书,这份评阅书决定你是否有资格答辩;然后依次是答辩人报告,校外评阅人宣读评阅意见、校内评阅人宣读评阅意见,最后是答辩委员会提问。由于一直在准备论文提要、发言提纲、反馈问题的回答方案,自己感觉对自己论文的内容和其中的理论要点早已熟烂于心,到了回答问题的时候,心中会平静许多,答辩过程进行得也很顺利。

当翻阅我的答辩资料时,我仿佛重新经历了一次答辩的整个过程:在我预答辩通过后,教研室依据19951213日的第七号备忘录向语文系学术委员会提交了推荐申请,学术委员会依据19951225日召开会议的备忘录开具了我的论文交存证明。我的答辩期定在 19964–5月,但因故提前到了 37日。我的答辩主席是莫大语文系非常著名的语言学家、历史语法学专家К.В. Горшкова教授。

由于时间的流逝,答辩的具体细节已渐渐淡忘掉了,只记得站在那个讲台前,眼望阶梯教室中端坐着教研室的老师、系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专业答辩委员会17名委员,还有前来旁听的同学、朋友、系里的研究生,还是会有些许的紧张,倍感学术气氛的庄严和肃穆。还记得当Горшкова教授在宣布答辩会顺利结束后,一边收拾桌子上的各种文件,一边说“хорошо, очень хорошо!”时,我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紧张的心才放松了下来,才可以说:我顺利完成了答辩。那一时刻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本文选自:ISBN 978-7-301-34257-2 《现代俄语学研究》(杜桂枝 著)

作者简介:杜桂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普希金奖章获得者。1996年获莫斯科大学博士,1997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言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内容简介:本书是我国俄语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杜桂枝教授的个人文集,收录了作者整个学术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27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俄罗斯近一百年语言学各分支学派中最重要的几个以及其代表性语言学家个人思想进行的解读,二是对个人俄语学习经历中特别是博士留学期间原著钻研的过程进行了回顾,三是从个人研究方向的角度,对汉俄语言学研究中一些引起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也包括关于研究方法的评价,四是对作者对曾作序过的一些重要学术作品的书评和寄语,有札记散文性质。全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脉络和治学经验。



北大外文学堂
Better reading,better living!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外文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