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无趣之人,没有无趣之学

文化   文化   2024-12-04 17:04  


趣味叙事学


傅修延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32857-6

定价:70.00

 ✦ 

后记

只有无趣之人,没有无趣之学


问:怎么想到写这么一本书?

答:最直接的启发来自赵毅衡的《趣味符号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赵老师一贯把叙事学纳入到他那疆域广大的符号学体系之中,我这本小书从这个角度说属于续貂之作。当然,给我灵感的还有更早的趣味数学和趣味化学之类,每个学科似乎都应该有一本趣味读物来做导引。

问:叙事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为什么要把它与趣味联系起来?

答:我在本书序言中说到,叙事学的武库中确有不少可用于阐释的利器,但要把握和运用它们并不容易,为此需要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将其吸引到这门学科的入口,有了兴趣之后再复杂的理论都会逐渐弄懂弄通。

问:能否说得更明白些?

答:还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众所周知掌握一门外语很不容易,但是为什么儿童学习母语又那么顺利呢?这就像许多有育儿经历者所观察到的那样,儿童是在摹仿外部声响(不限于人声)的玩耍戏谑中逐渐学会说话本领的,处在这一过程中的孩子不可能产生自觉的学习意识,其所作所为只能是“发出欢乐的或者仅仅只是奇怪的声音以自娱娱人”。奥托·耶斯佩森在《语言:本质、发展与源起》一书中说:“很有可能的是,语言能力是由这样一种东西发展而来,它除了练习口腔与喉咙里的肌肉以发出欢乐的或者仅仅只是奇怪的声音以自娱娱人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自娱娱人”这样的甜头,普天下的儿童基本上都能在母语学习上顺利过关。

对于已经学会说话的成人来说,某些词语的特殊读音同样也能给“口腔与喉咙里的肌肉”带来乐趣。许多成年读者能记住《西游记》第六十二回中鲇鱼精和黑鱼精的名字——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与这两个名字的古怪发音有关:它们除了互为倒读之外,爆破音b在其中还有三次出现(“奔”“波”“灞”均以b开头),读者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时心中既感滑稽,唇舌之上又有几分因连续发出三个爆破音而产生的快意。

问:研究叙事也能获得这样的乐趣吗?

答:研究叙事虽无唇舌之上的那种快意,但精神探寻带来的甜头更为浓烈。我对叙事学产生兴趣是在赴多伦多大学访学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校比较文学中心卢波米尔·道勒齐尔教授不但在讲课时经常提到narratology(叙事学)这个概念,他还把让人眼前一亮的possible world(可能的世界)理论介绍给我们。我就是在那时认识到,叙事作品中fictional world(虚构的世界)虽为子虚乌有,对人类来说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它是一个在叙事中“实现”了的可能的世界。虚构的世界不仅是人类灵魂嬉戏的场所,还是驰骋想象、寄寓理想、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所在。人类已实现的重大进展,多半会在虚构的世界里先行“实现”,例如没有嫦娥奔月之类的故事,便不会有后来的人类遨游太空。

更有趣的是,叙事作品中虚构的世界虽在可能的世界之列,博尔赫斯等人却常常挑战性地展示一些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世界,它们已经相当接近了impossible world(不可能的世界)。探寻这样的世界,能使我们从现实羁绊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松弛、释放与满足。即便不从事专门研究,光是读小说或看电影,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外出旅行,这种旅行可以让人领略到日常生活之外的诸多妙趣。

问:虚构的世界毕竟是想象的产物,它与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有什么关系?

答: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井水不犯河水”。人类虽然身在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心灵深处都还藏有自己魂萦梦绕的故事世界,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因为这些世界的存在而增添了情趣。小时候我们喜欢听小红帽和狼外婆的童话,长大后向往贾宝玉与林黛玉所在的大观园,再往后又憧憬陶渊明的桃花源或希尔顿的香格里拉。没有这些可以神游的世界相伴随,我们的人生之旅就有些索然寡味。

无论就个体意义还是就集体意义来说,我们有充分理由为自己的人间存在而感到幸运——可能的世界有无数个,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能够生身为人,感受周围实实在在的一切,这是何等的幸福。然而,“实现”了一种可能,便意味着失去了“实现”其它可能的可能——小说戏文中神仙羡慕凡人,就是因为当了神仙便不能再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已经“实现”了的和那些不能“实现”的相比,实乃一粟之于沧海!

不过,对于不能亲历其他可能的世界之遗憾,人类还是有办法稍事弥补,这就是通过讲故事活动虚构出形形色色的世界。大自然中不是每种花都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然而在虚构的世界中,每种花都可以有任意一种颜色。叙事这种行为之所以发生,固然可以解释为故事讲述人的创作欲和听众的消费欲在起作用,深层原因还在于人类不满足于只拥有一个世界,所以就让一些可能的世界在叙事中获得“实现”。

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我说的“实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另一种是在叙事中。这里必须指出,虚构的世界不仅是在叙事中“实现”了的可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还有可能在现实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实现”。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帕慕克在写出小说《纯真博物馆》之后又在伊斯坦布尔建了一座纯真博物馆,他本人还计划在这座建筑内安度晚年,如此一来,故事讲述人就真的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之中了。

纯真博物馆由小说进入现实,说明精神生产在很多情况下是物质生产的前提,这让我想起济慈说过的一句话:“想象力以为是美而攫取的一定也是真的——不管它以前存在过没有。”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真实的世界与虚构的世界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时常偷梁换柱,用虚构的世界中的某些构件去支撑真实的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和希尔顿的香格里拉,如今都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复制到现实生活之中。如此看来,虚构的世界是人类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需要叙事,不仅因为它提供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故事,还因为它让我们看到许多与现实不同的有趣世界。

问:但您总得承认叙事学中还是有许多无趣的东西吧?

答:无趣与有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要做的是从无趣中发现有趣,这比机械地区分无趣还是有趣更为重要。

于无趣中寻有趣,就像“于无声处听惊雷”一样,需要特殊的心态和敏锐的感知。举例来说,在不相干的旁人看来,婴儿的排泄和哭闹可能是惹人厌烦的,然而在母亲眼中,孩子的所有表现又是那么有趣和可爱。母亲之所以不会感到厌烦,是因为对自己的孩子怀有天然的爱心。同样的道理,本着欣赏的态度,用带有爱意的目光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叙事中有意思之处在在皆是,本书101个条目就是这样产生的,从内容上说它们覆盖了讲故事活动的方方面面。

从这种意义上说,世上只有无趣之人,没有无趣的学问。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再好玩的东西也引不起他的兴趣。   

好玩就是有意思有味道。“趣”和“味”这两个汉字合在一起,指向的是旨趣、嚼头和味道。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中国,从“品味”角度谈论文学的做法不绝如缕:《文心雕龙》中有十多处说到“味”,如“清典可味”“余味曲包”“味深”“味之必厌”等;钟嵘《诗品》为古代第一部诗学专著,他从“品味”出发为作品评出等级,认为“有滋味者”居上,“淡乎寡味”者居下;继钟嵘之后,司空图《诗品》对诗中之“味”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了“味外之味”“味外之旨”等更为微妙的概念。这些表述,显示古人认为作品和食品一样是用来“品”的——“品”的汉字不就代表小口小口地享用吗?

问:如此说来,文学消费在古人那里就是对“味”的追寻?

答:对许多人来说是这样。古代中国是“诗国”,所以古人会以诗体作品为“品味”对象。在文学消费变成以叙事作品为主的情况下,我们的“品味”对象应该转移到叙事上来。

“品味”叙事,目的在于揭示叙事中那些有趣之处,但这样做也会反过来暴露笔者个人的品位层次与品鉴能力。本书全部内容尤其是条目的设计,反映出来的都是笔者个人的旨趣,其中不够雅正乃至鄙陋之处,高明的读者寓目后自有明察。袁枚当年写下《随园食单》,是为了将自己的味觉体验分享给天下同好,本书的写作目的与此相似。现在人们评价叙事作品,多半喜欢从创新开拓这样的角度出发,但我觉得趣味也是一个重要标准——讲故事如果言之无味,别人是没有办法听进去的。

不过趣味这个东西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国人都知道“鲜”是怎么回事,但我们很难把对“鲜”的体验传达给西方人。不仅如此,张三认为有味道的地方,李四可能觉得味同嚼蜡,因此还是要倡导多数人都认可的纯正趣味。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故事讲述人所能创造的最佳效果,就是要让人感觉到其中有“真意”存焉。

感谢张冰教授和刘虹编辑为本书付出的辛劳,感谢萧惠荣、刘涛两位青年才俊为我提供的帮助。


2021年教师节于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

趣味叙事学

傅修延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32857-6

定价:70.00

叙事即讲故事,展示讲故事活动中那些好玩有趣的侧面,意在把读者带到叙事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本书设计了101个问答,如“什么人最会讲故事”“小红帽是童话故事吗”和“您大脑中有‘闪光灯记忆’吗”等,它们分别归属在“缘起”“故事”“叙事传统”“讲述”“策略”“感知”“可能的世界”和“人与物”等名下。一问一答的形式便于迅速切入话题,问句的功能只在吸引读者的眼球,重要的是回答中涉及的理论和观点。不管多么复杂深奥的研究,其始发必与某种好奇心有关,而好奇心引发出的兴趣一旦熊熊燃烧起来,旁人眼中再枯燥的工作在研究者那里都会变得有滋有味。

傅修延,江西铅山人,文学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叙事学中心首席专家、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中外文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专著《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专著《中国叙事学》和论文《元叙事与太阳神话》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二等奖与三等奖,论文《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事的影响》入选《<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选》,五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与重大各一),七次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有两篇叙事学论文分别为《新华文摘》(列封面要目)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 

推荐阅读

听觉叙事研究

傅俢延 著
ISBN:9787301320105
定价:99.00



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

傅修延 著

9787301239469

定价:68.00




中国叙事学

傅修延 著

定价: 68.00

978-7-301-25750-0



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

傅俢延 著

定价:20.00

 978-7-301-08384-0


pupwaiwen
北大外文学堂

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我们会为您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这本好书^ ^

北大外文学堂
Better reading,better living!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外文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