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奥尼尔的《悲悼》和其中的心理因素

文化   2024-10-28 14:24   北京  



也许我能讲清我对蕴藏在生活后面那股强劲而又无形的力量的感受。我的创作报负就是要在我的剧本中能多多少少地显示出这股无形的力量所起的作用。
——尤金·奥尼尔




除了对古希腊悲剧的承袭,奥尼尔设定了他不同于古希腊蓝本的创作主题和目的:“是否可能把古希腊的命运观念大致上改成现代的心理观念,然后把它写进剧本,使今天不信神、不信因果报应的有知识的观众也能接受并为之感动呢?”为了实现这个创作目标,尤金·奥尼尔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数度易稿,终于将这部多少世纪前的古典作品搬到现代舞台上,使不信神又不相信因果报应的现代观众也感到了命运的捉弄并得到心灵的洗礼。因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部感动了20世纪的美国,乃至世界,甚至撼动了诺贝尔评委的现代心理悲剧的故事情节。
《悲悼》讲述的是新英格兰的一个滨海小镇的名门望族——孟南一家的爱恨情仇。三部曲中首部《归家》的故事情节与出场人物和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亚》三部曲的第一部《阿伽门农》几乎完全吻合,五个主要人物各有对应:《奥瑞斯提亚》中的祖辈阿特柔斯和苏厄斯忒斯变成了《悲悼》中的老艾比·孟南和弟弟戴维德·孟南,只是被苏厄斯忒斯勾引的阿特柔斯之妻埃罗佩换成了孟南兄弟同时爱上的一头金棕头发的女看护玛丽亚·卜兰脱慕。玛丽亚爱的是戴维德并怀上他的孩子,于是恼羞成怒的艾比将相爱的两人逐出家门(与之对应的是苏厄斯忒斯一家被逐出家门)。老艾比继而把这个记录了他的羞辱,并容纳过一对恋人的原宅摧毁,在废墟上建起了如今这座已充满了诅咒和仇恨的白色的希腊庙宇似的古怪大宅。被逐出家门的戴维德找不到工作,该继承的遗产又被艾比廉价收买。一向养尊处优的他开始失意、酗酒、打骂妻儿,最后在羞愧和绝望中自杀。贫困、备受羞辱并缺失父爱的儿子亚当姆·卜兰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怀着仇恨长大了。
三部曲的第一部《归家》,讲述了孟家现今的男主人艾斯拉·孟南(艾比·孟南的儿子,对应阿伽门农)的妻子克莉斯丁(克鲁泰墨丝特拉)与拥有典型的孟南家族外形的卜兰特(埃吉索斯)坠入爱河。克莉斯丁生有奇异而美丽的头发,外貌、举止都颇似当年的玛丽亚。但两人的关系被依恋父亲、嫉恨母亲的女儿莱维妮亚(厄勒克特拉)发现。与此同时,家族的罪恶秘密以及卜兰特的由来也被老园丁萨斯(歌队队长)不动声色地透露给莱维妮亚。为了不让即将归来的父亲伤心,不让母亲与自己既爱又恨的卜兰特的爱情得逞,莱维妮亚给母亲约法三章。但这也令克莉斯丁猛然意识到自己与卜兰特的爱情即将受到威胁,于是她开始说服卜兰特共同策划毒死艾斯拉。
从南北战争(对应特洛伊战争)归来的艾斯拉经历了战场的生生死死,顿悟到爱情的珍贵以及稳定、温馨的家庭生活的难得。一向板着严肃、“冰冷”的“面具”式脸孔的他,在回来的第一个晚上便迫不及待地向克莉斯丁敞开心扉,坦白真爱,期待重拾旧情,甚至要带妻子到一个无人的小岛去甜蜜地住上一段时间。不想,已被艾斯拉冷遇了多年,积怨已久并刚刚寻来真爱的克莉斯丁已不可能接受丈夫的和解。怀着对新生活、新爱的无限憧憬,克莉斯丁无情地打断了艾斯拉的忏悔,公然宣布和卜兰特这个艾斯拉所不齿的下人的儿子的爱情,以激起艾斯拉的心脏病发作。然后给艾斯拉拿药的克莉斯丁把卜兰特送来的毒药递给了艾斯拉。待到一直关注父亲的莱维妮亚赶到时,艾斯拉只剩下最后一句话:“她犯了罪——不是药!”克莉斯丁当场晕厥,她毒死艾斯拉的药盒败露在莱维妮亚眼前。
第二部《猎》讲述了艾斯拉葬礼上莱维妮亚的弟弟奥林(奥瑞斯忒斯)的回归。这位带有严重恋母情结的儿子对父亲的死表现得相当淡漠,却一直追问母亲是否在乎他。他向母亲滔滔不绝地讲述了那个美妙的、只承载着母亲和他自己的南洋群岛温暖的梦。莱维妮亚与母亲展开了对奥林的争夺战。为了让弟弟相信母亲另有所爱,莱维妮亚带着奥林守在卜兰特的船上,母亲与卜兰特在船舱里的激情,特别是卜兰特讲述的要带克莉斯丁去南海岛屿的一幕更加刺激了奥林。等母亲刚一离开,奥林就怒不可遏地枪杀了卜兰特。回家后的奥林以胜利者的口吻向母亲报告了卜兰特的死讯,本以为母亲会因此把全部的爱转向自己,不想克莉斯丁竟在绝望中举枪自杀。惊骇之下的奥林痛苦异常,从此行尸走肉般地生活在自责和母亲的幻象中。
第三部《祟》描述了莱维妮亚为了医治奥林的心灵创伤和满足对南海岛屿的向往,带着朝圣般的心情领奥林去南海的小岛散心。来到了这片父亲曾经对母亲讲述过、卜兰特曾经与克莉斯丁向往过、也向莱维妮亚吹嘘过、奥林更满怀憧憬地向母亲描述过的岛屿,岛上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土著改变了原本冰冷、不驯、男人婆似的莱维妮亚。她的丧服般的黑色衣裙换成了鲜艳的衣服,丧礼般的“面具”表情竟也变得与母亲克莉斯丁一般的美丽且充满朝气。但自责中的奥林不仅不见起色,反而更加歇斯底里。归来后奥林把自己锁进爸爸的书房,写好家族罪恶的历史,打算交给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姑娘海丝儿,却被莱维妮亚断然截获。在追求姐姐,妄图用乱伦的方式守住家族的秘密未果后,奥林在母亲幻影的追索下举枪自杀。孤家寡人的莱维妮亚盼望成为爱恋自己已久的海丝儿的哥哥彼得的新娘,但遭到了海丝儿的顽强阻挠。在彼得怀里憧憬婚后幸福生活的她竟然叫出了卜兰特的名字,这给了莱维妮亚沉重打击,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带给彼得真正的幸福。于是莱维妮亚放弃了与彼得的婚姻,命人将布满大宅的鲜花扔掉,将百叶窗钉死,自己毅然走进这个血淋淋的宅堂,去偿还家族的罪恶,守住家族爱恨情仇的秘密。
作为一位开拓人类心灵的杰出戏剧家,奥尼尔能够透过生活本身的悲剧性,从不同的视角,对人生、对生命的真谛进行深层次的、不倦的探索。在创作《悲悼》之初的1929年,奥尼尔就在他的工作日记上表述了自己的意图:“命运是由这家人家的内部因素所造成的这种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近似于命运是由外部力量,超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的这种希腊人的观点。” “现代心理观念”在奥尼尔此前的作品中也多有展现,而这也正是奥尼尔对现代美国严肃戏剧的一大贡献。
1914年完稿的《东航卡迪夫》、1917年的《归途迢迢》(The Long Voyage Home)、1918年的《天边外》、1920年的《安娜·克里斯蒂》、1921年的《毛猿》、1924年的《榆树下的欲望》以及《悲悼》的前一部作品——1928年的《发动机》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物的“现代心理”:《毛猿》的自我身份认知,《送冰的人来了》中挥之不去的逃避现实、沉溺于酒精世界的心理。那么《悲悼》中这种可替换古希腊“命运”的“现代心理”会是什么?换句话说,造成孟南一家罪恶传代这一悲剧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翻看奥尼尔此前的作品,清理其中的心理因素,我们会发现已有一条心理主线萦绕在剧作家的作品中,缠绕着主人公,推动他们走向悲剧的终结。这条主线就是“爱”。《救命草》中爱是两位主人公求“生”的救命草;《天边外》中爱使主人公罗伯特放弃久远的游向天边外的梦想;《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的爱使吉姆尽其所能和企图像白人一样煽动同样有力的翅膀去飞翔;《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令伊本和爱碧舍弃原本的物质占有欲、投入那熊熊燃烧的榆树下的欲望,粉骨碎身而在所不辞。
《悲悼》中整个家族的悲剧起因无疑更是爱:没有祖辈老艾比和弟弟戴维德与女看护玛丽亚的感情纠葛和由此产生的嫉恨,就没有相爱的人双双被逐出家族以及从此起始的家族的仇恨。没有孟家祖辈对爱的不当处理,就没有原宅在嫉妒和羞辱中的轰然拆毁,及一个承载着诅咒的希腊庙宇式大宅的建起。没有祖辈的爱的冲突,就没有此后一代又一代沿此脉络的孟家悲剧的循环,就没有被逐出祖宅的戴维德和玛丽亚的儿子卜兰特在失意和缺失爱的环境中的成长,也就没有他出于对母亲依恋的爱和对艾斯拉的切齿的恨而重返孟家,因此也就没有外表和举止颇似玛丽亚的克莉斯丁和卜兰特的相爱。没有艾斯拉对自己一度爱的压抑和缺失,就没有克莉斯丁对卜兰特的一见倾心和接受。没有爱的一度缺失和对美好爱的向往,也不会有从战场上归来的艾斯拉撕开面具对妻子的温柔和对自己既往的忏悔,就不会有女儿对父亲扭曲的爱、对母亲扭曲的恨,也不会有克莉斯丁对更加美好的爱的追求,对缺失和一度压抑的爱的复仇心理,艾斯拉就不会葬送在爱恨的密谋中。没有祖辈爱的冲突,孟家的第三代中的莱维妮亚就不会在强烈的恋父情结和对母亲与卜兰特的嫉妒的煎熬下怂恿弟弟杀死卜兰特,以致克莉斯丁因爱情无望而自杀。奥林也不会在扭曲的恋母情结和嫉妒、自责中饮弹身亡。最后,没有孟家几代人对爱的不当处理,莱维妮亚就不会放弃对生活最后的眷恋,将自己活死人般钉进这个充满了爱恨情仇的大宅里来偿还爱的孽债。
孟南家族的命运与埃斯库罗斯笔下的阿特柔斯家族的命运同始于祖先的罪恶,经由几代人的奋争而无法摆脱。但在《悲悼》中已经没有了全知全能的神谕或征兆,没有了装神扮鬼的卜师,更没有阿波罗、雅典娜的干预,而是多了错综复杂的爱。是这些爱的百般演变,是孟家人对爱的不当处理,推动了这个家族一步步走向爱的悲悼。



本文摘自:《尤金·奥尼尔爱的主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郑   飞  著

ISBN 978-7-301-27667-9






12


郑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师从著名古希腊研究学者陈中梅研究员。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负责人,2003—2004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20世纪文学、古希腊神话与悲剧以及语料库文学研究。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代表作有《埃斯库罗斯剧作中秘索思、逻各斯探究》《一本书的故事,一段调转世界船头的历史——评斯·格林布拉特的〈拐点——世界如何进入现代〉》《〈卖花女〉与皮革马利翁效应》《试用语料库分析〈悲悼〉中海岛的意象》等。


"北大外文学堂"

pupwaiwen

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我们会为您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


北大外文学堂
Better reading,better living!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外文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