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ISBN 978-7-301-34257-2 《现代俄语学研究》(杜桂枝 著)
这是为当年拟出版的《俄罗斯研究生教育》一书草就的一份稿约,按要求对在莫大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做一个简要记述。不知什么原因,这本书最终没能付梓。此次做文集整理资料时再次读到它,感觉像是一篇纪实,抑或像是一篇随笔,虽算不上学术文章,但却是莫大留学期间对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要求、考试规定、论文答辩程序等的亲身体验和记忆,也许对想了解莫大、了解语文系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同仁和同学们会有点用处,故收录于此。
1. 我的导师 Нефедова
我的导师 Еле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 Нефедова 是一位词汇语义学家、方言学专家。初次见面,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学者,她的个子不高,衣着整洁得体,一头俄罗斯人特有的浅褐色短发永远是梳理得一丝不乱。我的导师不严厉,但我却有几分怕她,因为她永远是话不多,但却会让你感到每一句话的分量,句句落地有声,有醍醐灌顶之力。导师不仅指导着我的学业,也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可以说,我的学术生涯中一直有我导师的影子。
关于学习规律。清晰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她给我讲了学习的方式、规则和原则,之后她对我讲,“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学生应该是超过老师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否则的话,人类的知识不是递增,而是递减。试想一下,假如一个老师有100%的知识,当他要传授给学生时,可以表达出来的也许只有十之八九,而对于这十之八九,学生由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接受的也许只有七八成,这时,知识已经损失30%了;当这位学生再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依此方式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时,又递减30%,以此类推,三四代之后人类就没有知识可传授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学生学习的东西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老师之所以被称作导师,最重要的就在于引导,而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研究、创新,是对现有理论的补充、发展。因此,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和科学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听了她的这段话,我忽然间就明白了,我这几年的学习生活应该怎样安排,怎样度过。
关于学习方法。研究生学习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资格考试,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不少于 50页的综述论文。这份论文不仅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检验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献的能力、综合研究和把握理论的功力。对此,我导师给我的建议是,选题应紧紧围绕博士论文,即把综述作为副博士论文的绪论来写,这样的好处是,(1)你在准备综述论文时,阅读的大量资料对副博士论文的准备是一个铺垫和帮助;(2)形成的综述可以作为论文的一部分,避免重复和不必要的劳动。按照导师的建议,我在上课的同时查阅了大量与论文选题相关的资料,并按论文绪论的思路,由远至近,由大到小,细致翔实地概括综述了俄语词汇语义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勾画出该学科发展的脉络和重要阶段。该综述论文是我按照导师指导的套路,在语义学方向的初试牛刀,论文得到广泛的好评,以至于有一位著名教授甚至不相信这是我一个外国留学生写的(关于这一话题后面再说)。就这样,我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资格考试的重要部分,而且副博士论文的四分之一已经成形了,我深感导师的正确指导确实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关于名利。莫大语文系现代俄语教研室,因为有严格的名额限制,除了系主任兼教研室主任的М.Л.Ремнева教授外,只有两名教授: В.А.Белошапкова和В.Н. Прохорова,两人均年事已高,且德高望重,在教研室是绝对的学术权威。我导师当时是副教授,已经很多年了,但她从没有表露过要急于当教授的意思。在与她的谈话中,始终充满对两位教授的尊敬和爱戴,没有流露出一丝的不敬,也没有对自己的副教授地位有任何的焦虑。我感觉到她不是装出来的,因为话语间的那份平静是装不出来的。有一次我特意问她,如果两位教授都一直康健,一直工作下去,那岂不是要到很大年龄您也不一定能当上教授?我导师的回答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冲击和洗礼:“我为什么急着当教授呢? В.А.Белошапкова和В.Н. Прохорова是我们教研室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旗帜,她们能健在,我们教研室就有学术上的权威和领头人。有她们在前面,我们都可以安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况且,我自认为在学术上还没有达到她们的高度。其实,只要你踏实地做好本职的工作,上好课,带好学生,有什么职称并不重要。”
这就是我的导师。她做学问的风格、她思考问题的方法,她看待名利的淡泊,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我,影响着我的学术之路、我的人生之路。
2. 我所认识的В.А. Белошапкова教授
(1) 与Белошапкова教授的第一次邂逅
前文已经说过,Белошапкова是我们教研室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教授,但第一次见到她却是在一次学术大会上。那是刚刚转入莫大没几天,学习还没有正式开始,正巧赶上在莫大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学术会议,在文科楼的第九大阶梯教室。第一次见到她的情景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在一位学者发言后,在会场的后面有位一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太太站起来,声音特别洪亮,就报告人的报告提出问题,具体的问题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她非常清晰地说,关于这个问题维诺格拉多夫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论述过,在他的文集的第X卷的XX页有相关的论述……我之所以记得这个情景,是因为当时我非常惊讶:“得把书读到什么程度,才能记得在哪一本书的哪一页有某一论断呀!”于是我悄悄问身边的一位高年级的中国留学生,“这是谁呀,太厉害了”,他回答说,这就是莫大语文系赫赫有名的В. А. Белошапкова教授,她真的“很厉害”。这位同学的一语双关,我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只是觉得这位教授的学问真是太了得,真有学富五车的感觉,崇拜之意油然而生,真希望能成为她的学生。虽然这一愿望没能实现,但后来得知由В.А. Белошапкова主管我们教研室的研究生工作,并给我们主讲句法学,心中还是窃喜,觉得有机会接触到这么有学问的学者,真是三生有幸。当然也就有幸感受到她的“厉害”了。
(2)Белошапкова与我的句法课情结
Белошапкова的句法课开设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是大家所期待的一门课。上课前一周,教研室秘书布置了上句法课的课前作业,要求是:阅读规定教程的规定章节,并根据该章节的内容,自行在文学作品或报刊中选择合适的句子进行分析,划出并写明句子中所反映的该章节所述句法规则的结构和关系。这样的作业要求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大家都极其不适应:因为首先要在有限的时间阅读规定书目的章节,不仅要读完,而且必须读懂,否则接下来的作业根本做不出来;其次这种作业方式从来没有尝试过,不知该怎么做。接到这样的通知,我除了上课,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研读规定的句法学教程,读文学作品,认真地、小心翼翼地选择句子,尝试着按要求分析句子,写出运用规则的术语、结构和关系。
我们按照规定在上课的前两天把作业送到了教研室,接下来就是忐忑的等待,因为不知道作业是否符合要求,上课时会不会受到批评。记得我们的句法课是周四上午,按照规定时间赶到文科一楼,在等电梯时,正巧Белошапкова也来了,我们都非常礼貌地和她打招呼,但心里却怦怦地跳,生怕她会当着大家的面,说出谁的作业不合格。进了电梯后,Белошапкова却先开口问:“你是杜桂枝吧,你的作业我看了,做得不错。”听了她的话,我再一次惊呆了:我只是和她在一起开过一次会,当时我在通报了自己的名字和导师时,她接着问,“你跟着她学习方言学?”,我回答说,“不是,是学词汇语义学”,她说,“那我就放心了”。事实上,在见面会上,她几乎与每一位学生都有类似的对话,时隔半年之久,她竟然会准确记得我的名字!我现在不记得我当时做了怎样的回答,也不记得怎样走到教室,只是记得她给我的鼓励,记得课堂上她就大家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的生动而有的放矢的讲解。从那天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课,喜欢她上课的方式。
记得有一次课上讲的是句法结构成分的现代分类与分析。她走进课堂,非常认真地说,她一生中有两个令她十分吃惊的学生,一个是她在罗马尼亚做外教的时候,有一个罗马尼亚的学生,还有一个就是现在,在我们教室的杜桂枝,“他们让我震惊的是,他们对俄语语言学的理解和把握,作为一个外国人,他们的语感和理论悟性甚至比我们俄国学生还要好”。我知道,其实我只是按照她的教学要求,认真读书认真做作业而已。我也知道老师说这样的话鼓励成分大于实质。但听了她的表扬,心中自然十分高兴,因为以她的严厉,很难轻易表扬学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认可和鼓励,使我爱上了句法学,对作业做得更认真,带着极大兴趣去完成它。因此,在这门课上收益也是最多的,到现在我都认为我对句法学的喜爱甚于其他学科。
(3)关爱学生的Белошапкова
大家常说Белошапкова学问很大,治学严谨,严肃厉害,而我却时常感受到她的呵护和关爱。也许是我在她的句法学课上学习认真,表现良好,所以每每遇到什么事情,她总是站出来替我说话。那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有两件事是我终生难忘的。
一件是资格考试的时候,前文提过,按照导师的要求,我特别认真地写出了 50多页的综述报告。考试前这份报告提交给教研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相关老师审阅。考试的前几天,我接到导师的电话说,大家对我的综述报告反映不错,甚至有一位学术委员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可能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写出来的(可能怀疑是找俄罗斯学生做枪手),所以她说考试的时候她要亲自就这份报告向我提问相关问题。导师说,该委员还对我们教研室的其他人说过这类的话,还专门跟Белошапкова谈了自己的想法。导师特别叮嘱,这个人就是这样的行事风格,你要好好做准备。考试那天,我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考场,按照分组进入了考场,出乎意料的是我们这个组的考试委员会里竟然没有上述那位老师,因此也没有人就综述报告提太多的问题,我的资格考试最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事后,Белошапкова对我导师说,“杜桂枝这个学生我了解,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我相信报告一定是她自己写的,为什么要在考试的时候难为她,所以我把那位老师安排在别的组了”。听了导师的话,我对Белошапкова的尊敬转变成一种敬仰和亲近,甚至是爱戴。从她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位学术大家的风范,她对学生的关爱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的功利。
还有一次是在第三学年的一次期末会议上,我因有事向导师和研究室秘书请了假。按照研究室的规定,每一位研究生每一学期都要在教研室会议上做一个总结的。那次的会议上,其他研究生都做了报告,我因没有参加,由导师代我汇报,没想到的是,导师刚说完,Белошапкова接着说,这位中国学生我了解,她的学习情况没有问题……会后见到了同在教研室学习的一位中国同学,他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说,“杜桂枝你太厉害了,竟然让Белошапкова在教研室当众袒护你,就像替你做汇报似的,说了你很多好话”。这些情况我是后来从导师那里详细了解到的。我真的从心底产生对Белошапкова这样学者的崇拜和爱戴。其实,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在教研室,她看到我时话并不多,完全没有多余的表达,更何况出于对她的崇敬和有点惧怕,我没事也不敢主动多讲话。可就是这样,在需要的时候,无论你是否在场,她都会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曾暗暗地下决心,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应该像她那样,有那样的坦荡、那样的大度、那样的胸怀。
3. 令我感动的В.Н. Прохорова教授
再来说说我们教研室的另一位教授,关于她的学问、她的授课、她的平易近人这里不想多说,只想说一件令我动容且影响我一生行为的一件事。我预答辩时,教研室的专家评审是由Прохорова做的。我按照她电话中所说的地址找到她家去取评阅书,她交给我一沓泛黄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不同颜色的字迹,正当我看着发愣时,她对我说,“红色字迹的是我给你写的评审意见,你回去按红色的打出来就行”。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红色的笔是不能随便用的,老师用,是批改作业和试卷;会计用,是表示冲账,表示负方;朋友之间使用红色笔写信,表示断交。所以,当我拿到这份“评语”时,心中不免一惊,莫不是给了我一个负面评价?回来后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一遍这样一份特殊的评语,评价很好,没有问题,可为什么用红色书写呢?经过认真研究发现,这是曾经的(用打字机)打印教材,正反面都写满了字迹,仔细辨认后确认,她先是在每一行之间用铅笔写过东西,然后在其上面用蓝色的圆珠笔又写了一次,这一次是在墨迹之上,在蓝色笔迹之间用红色的又写了一次。原来,她老人家是为了不浪费纸张,把纸张的可使用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看至此,我真的为之动容:俄罗斯不缺少木材,也不缺少纸张,Прохорова以她的职称职务应该也不缺钱,那为何都已到了老眼昏花的高龄,还在这样的纸上做学问?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她的品德、她的修养、她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她不铺张不浪费的品行。
正是受到她的影响,我一直对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敬畏,从不敢破坏环境中的一草一木,更是舍不得浪费一纸一墨。虽然我做不到像她那样极致,但在办公室节省纸也是出了名的,而且还不停地把节约的理念传达给学生。我想,Прохорова教会我的不仅是学问,更是做人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说你有钱你就可以浪费生存资源,人类的财富不是以某一个人的富有与否来判断的,而一个人精神世界的财富也不以他占有多少物质财富和社会资源来判定。我想,没有人要求Прохорова这样做,她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自她内心世界的丰富、美好、崇高和伟大,这是我尊敬和爱戴她的理由。
这就是我的莫大生活,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时常会陷入沉思,几个小时过去,仍不能从回忆中走出来。也许莫大的学习生活还将继续影响着我……
本文选自:ISBN 978-7-301-34257-2 《现代俄语学研究》(杜桂枝 著)
作者简介:杜桂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普希金奖章获得者。1996年获莫斯科大学博士,1997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言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内容简介:本书是我国俄语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杜桂枝教授的个人文集,收录了作者整个学术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27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俄罗斯近一百年语言学各分支学派中最重要的几个以及其代表性语言学家个人思想进行的解读,二是对个人俄语学习经历中特别是博士留学期间原著钻研的过程进行了回顾,三是从个人研究方向的角度,对汉俄语言学研究中一些引起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也包括关于研究方法的评价,四是对作者对曾作序过的一些重要学术作品的书评和寄语,有札记散文性质。全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脉络和治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