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
——唐纳德▪温尼科特
一直以来,我和团队(虫虫特工队)在做“抑郁症”的科普活动。这段时间,我的学友群里,来了很多需要帮助的朋友,家长居多,一下子出现了几十个抑郁症案例。
这个案例虽然原因各异,但也有类似之处:
孩子厌学,拒绝上学,家长管不动
沉迷手机、逃避交际
伴有失眠、乏力等躯体化症状
有过自残、自杀等行为
家庭亲子关系紧张,沟通不畅
如果用“百分制”来划分心理疾病的轻重程度,上述情况已经较为较重,在70分以上。
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家长更关注学习,普遍缺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只要孩子能正常上学,家长一般不会认为孩子出问题了。
许多案例,被拖到“孩子不肯上学”,家长才真正重视。此时,实际上,已经有些“病入膏肓”。如果能早治疗的话,问题要好解决的多。
虽然在公众媒体上,写“抑郁症”的文章和文艺作品很多,但许多人对“抑郁症”依旧缺乏了解。
有的人把这个病,看的极为严重,悲观的认为,终生无法治愈了;
有的人则看的简单一些,认为吃点药疏导一下,就能治好,甚至最初孩子反馈患病感受时,他们还会说“你是闲的”。
那么,当孩子得了抑郁症,家长应该如何调整心态,怎么面对呢?
今天这篇文字,就是写给家长看的。欢迎关注公众号,后续还会有系列文章。
话痨九段石虫语
以下:1633字
阅读:3分钟
我的助理马老师,他在虫虫特工队里的名字是毛毛虫。他在“石虫语学友群”里负责心理咨询的预约工作,所以会接触各种状态的家长。他体会颇深,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女孩,16岁,拒绝上学。每天晚睡晚起,偶有失眠。做事缺乏兴趣,基本不出屋,除了上网、玩手机,不和人交流,有过自残行为。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有服药,但无明显效果。妈妈很焦虑,来给孩子预约心理咨询。
当马老师提示“家长也需要参与咨询”时,妈妈说:
光给孩子做(咨询)就行,她主要是自卑,在学校里不开心。请石老师给疏导一下,让她自信一点,看看什么时候能回去(学校)。
有些话,我们说了她听不进去。我们家长,以后尽量不给孩子学习压力,不吼她,多鼓励。(我们)不用咨询,都明白的。
。。。。。
在沟通中,这位妈妈还多次问到“什么时候能上学”。能感觉到,她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上学”上,对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
在她的认知中,觉得孩子因为敏感自卑而抑郁了,“疏导一下,变得自信一些,就解决了”。
如果这样理解“抑郁症”,可能有些轻敌了。
因为“抑郁症”并不只是孩子的问题。换句话说,“抑郁症”虽然发生在孩子身上,但实际上,病的是“家庭”。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不光需要营造一个好环境,帮助孩子恢复,更关键,他们需要明白,“自己也是病症的一部分”。
“病症的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待我慢慢道来。
2、孩子如何得上“抑郁症”的?
在我接触的案例中,不客气的讲,有些家长的自知力很差,甚至比孩子还要难沟通。
当孩子有了一些不好的“毛病”,家长会觉得“这糟糕透了”,就去指责孩子“不听话”。他们眼睛只盯着孩子,只想着怎么去管教孩子,却丝毫没想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可能跟自己有关。
一味指责孩子,是一种自身缺乏能力的表现,更是一种逃避,因为这比面对自己的问题容易多了。
面对指责,孩子该怎么办?
父母既是自己必须依赖的人,也是那个造成困难的人。孩子会陷入两难的困境。
长期处于这种困境,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心理疾病随之而来。
你可能会有疑惑:难道孩子的抑郁症,是家长造成的?
先不着急下结论,我们继续分析。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
它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婴儿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看到一个婴儿时,我们一定也同时看到了照顾他的人。婴儿身上,总是深深映着养育者的痕迹。为了生存下去,婴孩必须适应他的养育者,无论养育者多么糟糕。
这个观点不仅仅适用于婴儿,也适用于儿童,可以把这句话改为“从来没有孩子这回事”。甚至也适用于成人,从来没有“你”这回事。
人总是存在于关系之中,关系塑造了人。
在一个人身上,总能看到他的经历,他的养育者,他的家庭。
一个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足够好的养育者;而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这样,我们就把“抑郁症”“孩子”“家庭”,三个元素关联了起来。
3、一个治愈家庭的机会
当一个家庭出现了问题,最先“扛不住”的往往是孩子。
从心理韧性和位置而言,孩子是最弱的一环。
因为还没有独立成人,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除了一部分自我意识的懵懂发芽,更多的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的反映内容。
可以说,孩子是家庭关系的末端显示。
大家不妨把家庭问题,简单理解为三块多米诺骨牌,发生了连锁反应。
发生倒塌的第一环,是家长自身的问题。第二环是亲子关系危机。最后一环是孩子的心理问题。
如果按那位妈妈的想法,只去治疗最后一环。。。即使暂时治愈了末端,源头并没有解决,家庭肌体的毒素很快又会压过来。。。所以前两环也是要矫正的。
因此,治疗孩子的“抑郁症”,也是一个治愈家庭的机会。
既然家庭关系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家庭成员的“察觉”,达成共识,一起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能量场才是最足的,成功率最高。
当家长从“带孩子去治疗”变成了“和孩子一起治疗”,咨询过程的动力、方向都发生了改变,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
从两个方向去疏通亲子关系,咨询效果和效率,都会有更好的保证,让情感重新流动起来。
就像挖隧道一样,从两头一起开挖,效率最高。家长别偷懒,光让孩子那边忙活。
很多家长嘴上说“我们承认教育有问题我们会改”,但在行为上却不够虚心,普遍缺乏学习和改变的动力。
孩子患病后,有些家长自认为改变了一些,就说"我们不用咨询,我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对待孩子了"。
事实上,他们只是不敢逼孩子了而已。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行为该往哪个方向改,改的是否到位。当然,这也很正常。如果他们有良好的自知力和心理能量,也不会有现在的局面了。
因此,这需要咨询师极大的耐心,一点点去唤醒家长的这种能量。
每次遇到“置身事外”的家长,我都会把上面的内容,沟通一遍。这次我写成文章,方便大家理解或者转发,文止于此。
如果您经常觉得情绪抑郁,或者身边有患病的亲友,欢迎加入“石虫语学友群”,了解相关的知识。入群方法见文末。
如果你正在黑暗中,希望你可以在我这里看到光。
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SUNSHINE
邂逅阳光
群内福利
SUNSHINE
如何入群
SUNSHINE
我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
您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花2-3秒钟
给本文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