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PROFILE
洪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雒敏,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摘要: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三个立体维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深入阐析,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体性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根脉;党的百年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血脉。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执一驭万,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理论价值、社会价值、实践价值和世界价值。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只有坚持普惠百姓的发展之路,坚持文化自信的复兴之路,坚持开放包容的共建之路和坚持体用贯通的辩证之路的实践指向,方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实践指向
全 文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建设道路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思想武器。通过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三个立体维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深入阐析,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体性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百年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今后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理论遵循,是担负起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使命的科学指南,是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脉和根脉,继承好党的百年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发展的红色血脉,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魂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魂脉中的“魂”是指“灵魂”,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重大发现,“灵魂”指唯物主义灵魂。从继承性的角度来看,魂脉中的“魂”就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文化传统,其核心要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其以“现实的人”作为文化观的起点,从社会生活整体视域关照文化,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确立了文化的唯物论理论基础,进一步阐发了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蕴含着人类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较少使用“文化”概念,但这并不代表“文化”的缺位,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文化的形成过程,即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把对文化现象的说明从唯心主义的迷雾中解脱出来,不仅为考察和描述人类文化和历史找到了现实的前提,也确立了文化观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和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类本质”的阐述来指明文化的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产生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和主体作用在劳动实践中的发挥,从而正确地揭示了文化的创造性本质。其次,马克思通过对文化阶级属性的认识来阐明文化具有阶级性。在人类社会中,新兴阶级只有掌握文化领导权,才能通过文学、艺术、教育等文化形态,确立自己在文化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与合法性,由此可见文化之于阶级的重要性。最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器物与精神的融合来阐明文化的层次性,进而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二者灵活地结合起来。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从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性、阶级性及层次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之“魂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的文化发展道路,明确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和文艺创作的无产阶级立场,力求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强化了基本理论支撑。追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脚步,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水源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来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根脉
“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有本源、根本释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脉”,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回应了新时代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和发展的要求,关乎着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是否深入人心。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处于一定文化场域中的人们,总是基于他们对自身文化系统的认知和评判,而形成特定的、关于自我文化的群体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反映,这就是文化心态。国民的文化心态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影响重大,中国语境中有关文化的记载赓续不绝。“文”原指纹理之义,《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中讲道:“文,错画也,象交文。”文与化两者合用较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通过对中国“文化”含义的省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泱泱华夏五千载,绘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和弘扬,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赋予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具言之,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为代表的大一统思想,以“修齐治平,兴亡有责”为代表的家国情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代表的人民取向,以“任人唯贤,选贤与能”为代表的用人标准,以“富民利民,恕民教民”为代表的执政理念,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的民族精神,以“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为代表的生态思想,以“怀柔远人,和谐万邦”为代表的天下情怀,如此等等,无不说明了中国古代圣人贤者的思想之先进,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构成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强大文化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资源,但是基于时代的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方法论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守理论之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创文化之新;坚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确立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主动探索和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创造性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怎样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时代问题,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根植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上,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根脉,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与号召力,彰显了新时代党在宣传、思想、文化方面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擘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昭示了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华夏文化力量与提供精神滋养。
(三)党的百年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血脉
宣传思想工作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生命线作用。党的百年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发展离不开红色血脉的贯穿赓续,“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宣传思想工作是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党在百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历程中逐渐建构、发展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又独具优势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文化理论形态,而这一文化理论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形成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一百多年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展现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发展态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十年变革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都紧紧围绕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把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党始终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
“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对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优良传统和巨大政治优势。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始终重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早在1942年,毛泽东就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由此可见,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尤其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被重新确立,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邓小平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已经作为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实现、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摆在全党同志面前”。这开启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得到加强。正如江泽民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重要战场”。由此,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启了网络时代的新篇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之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强国的时代产物和理论形态,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而生,并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百多年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共识、步调一致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期实践中,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有助于形成与开创出具有中国底色、中国韵味、中国气派的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气象新局面新作为,成为流淌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红色血脉基因而代代相传。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不仅打破了西方文化思想的桎梏,更有助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助于确立新时代文化内核,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重大任务;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政治价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又需要相应的思想条件作支撑。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具言之,意识形态对于维系国家运行、巩固国家政权具有重大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非常注重用主流意识形态来捍卫自身的政治统治和国家权力。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西汉政权,初步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透过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学校、电台等进而麻痹、瓦解无产阶级现象的本质,转而研究“现代国家”中的“文化领导权问题”。由此可见,在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文化具有特殊的作用。文化工作不仅能宣传、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还能巩固并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帮助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这对于推进国家治理、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以西方国家为首的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先发优势,打着文化的幌子,实际上试图加速“西化”“分化”中国,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利用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因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担当作为,营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良好政治生态,自觉把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它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促进不同国家、民族文明交流互鉴,则有力反击了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小我“普世价值”的散播。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发展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深刻意识到文化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巩固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理论价值:确立新时代文化内核,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和重大任务
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盛的重要标志。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遵循,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是新时代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是确立新时代文化内核,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重大任务的题中之义。坚定文化自信,可以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坚定文化自信,才不会掉进西方国家演绎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圈套,不被其思想所侵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划了路线图和任务书。其中,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七个着力”要求,内容环环紧扣,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新时代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找准了关键点和着力点。“七个着力”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有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每个人美好愿望的实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助于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将赋能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价值导向,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新气象擘画了宏伟蓝图。
(三)社会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古以来,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鉴古而知今,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只有中华文明得到了延续,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现象,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文化之根,存于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源于我们对自身历史的追溯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要而言之,是因为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继承灿烂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定了文化自信,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立场鲜明、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和与时俱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立足新时代,我们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条件的满足,更要注重精神条件的满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弘扬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四)实践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不断推动文化的创造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早在古典文献《易经》中,我国古人就对“文化”一词给出了对应的诠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通过人文去化成天下,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西汉刘向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他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凭借武力来征服人们,得到的是慑于淫威而表面上服从,如果通过道德教化来对大多数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少数人施以重刑,则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可见,古代在很大程度上将“文化”一词作为动词使用,其治理方式大多讲究“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站稳脚跟的基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态恶化、文明冲突、霸权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正在不断上演。此类问题都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富有智慧、跨越时空的启示。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大作用;其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对解决文明冲突有着重要启示;其协和万邦、大同世界的思想对解决霸权主义有着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因此,只有实现好、发展好“两个结合”,才能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更好发挥其在解决当前人类面临不同问题上的积极作用。
当前,全球思想文化碰撞异常激烈,文化已经成为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标识,是抵御外来文化侵蚀、不被其他文化同化的强有力支撑。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为其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为抵御外来文化、不被其他文化同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化,保持独有的民族特色,为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契机。
(五)世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正所谓,“不日新者必日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化交流,有助于分析中外文明所存在差异,同时,寻找二者之间的共性,既从同中求异,又从异中求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同中求异,就是在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普遍性中寻求差异性。不同国家之间历史承续、制度安排、阶级状况、文化禀赋有所差异,因而各个国家的文化各具民族特色。因此,只有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才能找出各自所具有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异中求同,就是在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中寻求共同点。尽管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正是中外文明得以交流互鉴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才能促进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要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学习借鉴的态度,每一种文化都应积极吸纳别国别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秉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想,才能增强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才能构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突出贡献;为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世界文化表明中国立场;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我们不仅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其落地落实,确保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领会真正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人民至上:坚持普惠百姓的发展之路
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古以来,我们深谙“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道理,明白国家的发展与人心的向背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创新的理论总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民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创作要反映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任何时候都要从人本身出发,以人为出发点,始终为了人、满足人,最后落脚于人,形成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要立足于“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这就意味着要尊重、理解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把握“具体的人”,尤其把握人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需要,特别是每个人精神世界的满足,由此而展开的文化才具有灵魂,富有生机活力。
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普惠”,要坚持普惠百姓的发展之路。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理想初心。要通过“先富带后富”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断缩小地域、城乡发展差距,让更多发展成果朝着普惠人民的方向发展。另外,教育、就业、收入、养老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及时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守正创新:坚持文化自信的复兴之路
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首要是“守正”,守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的基础。守正才能确保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要确保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的精神进取。同样,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需要“创新”,创新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与基本规律。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民族有着厚重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各族人民共同铸就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化体系。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进行统筹规划,整合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只有强调整体观念,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资源利用起来,进而实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明确标准,合理分类,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反映中国历史,展现中国人文精神的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继承和运用。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坚持体现先进文化的需要,又要体现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只有把先进性和民族性结合起来,把历史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自信从何处而来?毫无疑问,文化自信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家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是一种创新;将清廉文化融入党的执政理念之中,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也是一种创新;通过微电影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一种创新。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独立性和民族性的重要途径。
(三)胸怀天下:坚持开放包容的共建之路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科学理论主张,具有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展现为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和开放包容的世界情怀。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尊重”,要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互尊互信。世界文化因差异而出彩。坚持多元文化的共建之路,要以互尊互信为前提。文明交往是跨国家、跨地域、跨语言的交流,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明、文化、思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真正的互尊互信是尊重与理解,并不是批判与歧视。要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另外,坚持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共建之路,要依靠多种形式的互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学术论坛、举办美食节等活动来提升自己国家、区域、民族的文化知名度,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尊互信,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和合”,要深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由于中外文明起源不同,发展环境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面对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优劣之分。“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的理念去融通,加强各国之间文明交流互鉴,倡导文化交流,反对文化取代,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多元文化的共建之路,实现包容普惠、互利共赢,共享文明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形态,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胸怀天下的崇高世界情怀。
(四)蓝图擘画:坚持体用贯通的辩证之路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蕴涵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更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体”是指本体,指民族精神、价值观、优秀文化,亦指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是指实践、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文化精神的理论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九个坚持”,到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再到这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七个着力”的明确要求,充分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性、重要性、一致性的认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伟力与实践伟力的高度统一。由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深邃思考,更是在实践层面擘画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么干的宏伟蓝图。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坚持体用贯通的辩证之路,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其与现代文明的相融相通;二是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要自觉承担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鲜明主题,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发社会向上向善合力,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三是要学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快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与构建。
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上升到了一个新层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伟力与实践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扫码阅读全文
原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维阐析: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刊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9期(第40-52页)。若下载原文请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IXLqNOIxNntCnCEaT0CJwcIUQDNef7xTwX9_o8fyrT6CayTJTp5tGo2EEN7Z9EzAtyoqF5G7QgqMVkphJuatRyzp1nKcv-JpLMLs_N6ht_c2P4QTWFmxirASvrBbrSaUdKbMKgrvwIwYaFzW5bkxQpFbV2boskWtjaBWS1e91lhOm4vvuwoPwLDFjZKKL9_9&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
编辑:黄艺聪
审校:孙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