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数字·智能的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45周年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文摘   2024-09-23 11:26   上海  



第二届“数字·智能的世界”学术研讨会

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45周年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人工智能开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意味着我国正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势必在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冲击。在这一趋势下,数智时代人文社会学科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科技人文知识体系?数智时代高校学术期刊转型面临哪些困境与出路?如何建设新时代高品质学术期刊?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24年9月20日—22日,第二届“数字·智能的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45周年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办。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兼院长陈振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刘曙光,上海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胡范铸,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兼院长彭诚信,《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洪庆明,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兼院长高奇琦,《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汪涌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姜佑福11位知名学者、主编进行了主旨发言,9位青年学者在青年论坛作了交流发言,近百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的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9月21日的圆桌论坛开幕式上,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顾红亮,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顾锋作为领导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主持开幕式。



跨学科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随着科技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渗透,“科技人文交叉融通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为积极探索文理交叉融合、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可能路径,本届论坛聚众之智,围绕数字、智能的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聚焦跨学科研究前沿领域,针对科技人文、数字人文、数字史学、人机对话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顾红亮在致辞中对上海交大的融合发展、智库建设和期刊建设给予了肯定。他强调,近年来,上海教育系统一直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期刊建设上坚持以“融”为要。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胸怀“国之大者”,以更高的站位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之问,以更实的举措服务社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以更大的担当发挥哲社育人的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顾锋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交大正依照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加速文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作为交大文科的名片,通过特色栏目实现了口碑、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希望学报未来继续承担推进学科交叉的重任,为交大文科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刘曙光在题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与人文的一体化”的演讲中指出,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科技与人文经历了从一体化,到分化,再到融合的过程,科学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科技为人文赋能,而人文为科技赋值。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然表现为科技与人文的统一,体现出科学性、交叉性、协同性。

 上海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胡范铸在“‘新言语行为分析’视域下的人机对话修辞学”主题报告中从学科视角对数字社会进行了阐释。他指出,随着“人机对话”成为全社会的日常生活,迫切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层面亦即“社会用户”层面来重新认识“人机对话”的问题,而借助“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可能有效地发现并回应“人机对话修辞”的一系列新的命题。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洪庆明在“数字时代史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报告中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史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目前人工智能暂时还无法取代史学研究者,因为人工智能无法自主地选择研究的主题。然而,由于人工智能具有个体研究者无法企及的优越性,历史学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存储、资料集成和分析文献等辅助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人文研究必定会汲取这样的技术变革来提升效率。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在题为“数智时代人文学的两条可能路径”的主旨发言中倡导构建“跨学科共同体”。叶主编认为,面对来自新文科和跨学科的新挑战,学术界亟须建立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怀着对现实世界重大话题的关怀的使命感,针对生活世界所提出的、超越专业能力范围内的重大公共性问题进行商讨。对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术产品的评判,应在一个专业与超专业之间的公共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双重维度下进行。

多领域专家共商AI与社会科学的未来


近年来,为响应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领域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社科研究方法和知识生产方式,还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本届论坛上,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就各自的学科领域,重新思考和定义了数智时代的学科边界与范式,就如何构建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展开了高屋建瓴的讨论。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振明在题为“数智化驱动的公共治理知识增长”的主旨发言中指出,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催生了科学研究的“第五范式”,数智化技术驱动的公共治理知识增长,成为公共治理研究的新范式,公共治理研究的知识形态、范围、主题和方法随之发生改变。必须加快实现公共治理研究从理论驱动到数据驱动再到AI驱动的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彭诚信在“数字法学的前提性命题与核心范式”的主题演讲中就数字法学的学科定位展开了探讨,他认为数字法学是研究数字社会中可数字化之客体、行为及相关权利义务关系的学科。数字法学的特征决定了不能简单将其定性并归入线下社会的某一部门法,而应定位为纵(公法、私法)横(国内法、国际法)兼具、横跨多个法部门的综合性、交叉性、融合性法学学科。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高奇琦在主旨发言“人与大模型的共在与双重对齐:一种未来发生学的方法”中提出大模型是一种未来历史的观点。他认为人与大模型的互动过程存在三重境界:工具、游戏和生存。这三重境界的关键是人与大模型的关系。人类与大模型的共在不仅要体现为大模型对人类的对齐,同时也要体现出人类向大模型的对齐。双重对齐还意味着人类需要与大模型形成伽达默尔所强调的视域融合。

知名期刊主编共议数智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迎来了创刊45周年。彭青龙主编回顾了学报的历史与成绩,并汇报了未来的发展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在不断提升办刊质量的同时,积极主动地策划能体现跨学科探索、反映时代需求的新栏目,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性课题,不断提高期刊影响力。各位期刊主编也围绕数智时代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发表了深刻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围绕“学术期刊建设”,同与会专家探讨了当前办刊存在的问题:有对象无问题,有材料无分析,有判断无思辨,有独白无对话,有概念无关怀。他认为,学术期刊担负着引领学术发展、培养学术新人的重要任务,需要进一步思考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基础与前沿的关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汪涌豪以“学术刊物的当下意识与现实关怀”为题,指出当下意识与现实关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术刊物要改变平弱的现状,摆脱自说自话的窘境,要关注现实,发现并解决真问题,并在这种发现和解决中丰富发展自己,从而迈入学术发展更高远开阔的序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在名为“数智时代高校学术期刊转型的困境与出路”主题发言中探讨了中国学术期刊的集约化、数字化和专业化转型。随着学术期刊在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中的作用凸显,期刊的转型与发展再次提上议程。然而,因为期刊体制的固化以及数字平台的欺行霸市,高校学术期刊仍有待寻找突破的路径。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姜佑福在主旨报告“新质生产力的新文明内涵与社科学术期刊的使命担当”中认为,不应仅仅局限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去理解新质生产力,还可以从新文明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人文社科期刊应以跨学科的视角,以综合性的思想,围绕问题本身展开深入讨论,倡导“真学术”“真研究”。

 本届论坛还开设了青年论坛,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济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老师、同学们在青年论坛上从经济、管理、法律、传媒、人文等不同学科视角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智慧。

论坛的闭幕式上,彭青龙主编公开了11篇会议优秀论文的评选结果并进行了颁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陈华栋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立志成为让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学术反哺现实,以现实支撑学术,为构建中国科技人文学术话语体系贡献交大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CSSCI来源期刊,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每月出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