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健康领域教研之评课

文摘   2024-10-30 04:00   江苏  


幼儿园健康领域教研之评课




- 评课 -  


一、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纲要》和《指南》为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设定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它们强调幼儿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身体健康方面,注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如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等;在心理健康方面,关注幼儿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等。评课要依据这些标准来衡量教学活动是否促进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动作发展理论


幼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例如,幼儿先发展头部、躯干等大肌肉群的控制能力,如抬头、翻身、坐立,然后逐渐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抓握、涂鸦、使用餐具等。在健康领域的体育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理论设计合适的活动,以促进幼儿动作的科学发展。


(三)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理论


该理论认为幼儿的健康受多种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学中,应考虑到这些环境因素的整合。例如,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时,可以与家庭合作,让家长在家中也监督和引导幼儿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实现家园共育。

二、评课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目标的适切性



(1)年龄适宜



教学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健康目标可以是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地走和跑,初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中班目标可设为 “能协调地跑、跳、攀爬,知道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情绪比较稳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大班目标则可以是 “能熟练地跳绳、拍球等,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变化,保持乐观的心态”。


(2)个体适宜



考虑到幼儿健康发展的个体差异,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对于身体发育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动作或在健康知识学习上拓展深度;对于身体较弱或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目标重点在于培养他们对健康活动的兴趣和逐步提高基本的健康能力。

2.目标的明确性与整合性



(1)明确性



目标要清晰、具体,便于教师实施和评价。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能连续跳绳 10 下以上,动作规范” 就比 “幼儿能跳绳” 更具操作性。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幼儿能在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洗手步骤正确(七步洗手法)” 比 “幼儿要爱卫生” 更明确。


(2)整合性



健康领域目标应整合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如体育活动目标 “幼儿能积极参与接力跑比赛,在奔跑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与同伴协作完成比赛,体验团队运动的快乐”,将身体动作发展、团队协作精神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


(二)教学内容


1.内容的适宜性



(1)难度适宜



教学内容的难度要与幼儿的健康水平和认知能力相匹配。对于小班幼儿,简单的走、跑、跳游戏,以及容易理解的卫生习惯内容(如洗手、擦嘴)较为合适;中班幼儿可以尝试更复杂一点的运动,如攀爬架、平衡木,以及增加一些简单的健康知识(如为什么要刷牙);大班幼儿则可以接触如跳绳、踢毽子等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活动,以及更深入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如交通安全、防拐骗)。


(2)趣味性



内容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设计富有童趣的游戏情境,如 “小动物搬家”(让幼儿模仿小动物搬运物品);在健康知识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讲解,如用《小熊不刷牙》的故事教育幼儿刷牙的重要性。


(3)生活关联性



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让幼儿能学以致用。例如,教幼儿整理书包的方法,这与他们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教授预防感冒的知识,这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健康问题。

2.内容的全面性


涵盖健康多方面:教学内容应全面涵盖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方面,包括身体锻炼(各种动作技能训练)、生活习惯(饮食、睡眠、卫生等)和安全知识;在心理健康方面,涉及情绪表达与调节、社会适应能力等。例如,在一次健康主题活动中,既有户外体育游戏锻炼幼儿的运动能力,又有关于分享情绪的讨论环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三)教学方法


1.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1)多样性



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体育活动中,游戏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锻炼身体。例如,在练习跑的技能时,可以玩 “老狼老狼几点了” 的游戏,幼儿在躲避 “老狼” 的过程中自然地奔跑。讲解示范法也很重要,教师通过准确的动作示范和简单易懂的讲解,让幼儿了解动作要领。在健康知识教学中,故事法、儿歌法、角色扮演法等都很有效。如用角色扮演法让幼儿模拟在马路上行走的场景,学习交通安全知识。


(2)灵活性



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果幼儿对某种教学方法不感兴趣或者理解困难,教师要迅速改变策略。例如,如果幼儿对传统的健康知识讲解感到枯燥,教师可以改为播放有趣的动画视频,或者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如自己动手制作健康食谱模型)来学习。

2.引导与启发的适度性


在健康领域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与启发的程度。在体育活动中,既不能过度保护幼儿,限制他们的尝试,又要在必要时给予指导。例如,在幼儿学习攀爬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自己探索,但当幼儿出现危险动作或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引导。在健康知识教学中,要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启发幼儿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比如在讨论为什么要吃蔬菜时,教师可以问幼儿 “吃了蔬菜后,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教学过程


1.环节设计的合理性



(1)完整性



教学过程应包括导入、展开、巩固和结束等环节。导入环节要能迅速吸引幼儿的兴趣,如在体育活动中,可以用一个有趣的玩具(如彩色的呼啦圈)或一个神秘的情境(如森林寻宝)导入;在健康知识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如 “为什么我们会生病呢?”)或一个小实验(如用脏手触摸面包观察变化)导入。展开环节是核心部分,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巩固环节可以通过幼儿的展示、互相检查等方式强化所学内容。结束环节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升华,如在体育活动结束时,可以和幼儿一起回顾运动的乐趣和学到的技能,在健康知识教学结束后,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逻辑性与连贯性



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过渡自然,逻辑清晰。例如,在以 “保护眼睛” 为主题的健康活动中,从导入环节展示一些模糊和清晰的图片让幼儿感受视力的差异,到展开环节讲解保护眼睛的方法(如正确的读写姿势、用眼时间等),再到巩固环节让幼儿互相检查读写姿势,最后在结束环节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眼睛一直健康,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符合幼儿的思维和认知规律。

2.幼儿参与度



(1)参与机会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无论是在体育锻炼、健康知识学习还是实践操作环节。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应有机会参与游戏和练习动作;在健康知识教学中,要保证幼儿有机会发言、讨论和实际操作。可以通过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参与。


(2)参与质量



观察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专注度,以及他们在健康活动中的表现。如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游戏,是否能努力完成动作要求;在健康知识学习中,幼儿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同时,要关注幼儿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否享受健康活动带来的乐趣。

2.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1)个体差异关注



教师要根据幼儿在健康能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在跑步比赛中设置更高的目标;对于身体协调性较差的幼儿,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具体的帮助,如在走平衡木时,辅助他们保持平衡。在健康知识学习方面,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对于理解较慢的幼儿,要耐心解释。


(2)适时指导



教师要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在幼儿进行体育动作练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幼儿对健康知识有疑问时,要及时解答,帮助他们理解。

(五)教学效果


1.身体健康发展


观察幼儿在身体动作发展、生活习惯养成和安全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进步。在身体动作发展方面,看幼儿是否能更熟练地完成相应年龄阶段的动作,如小班幼儿能更自然地走和跑,中班幼儿能更好地协调跑、跳、攀爬,大班幼儿能熟练进行跳绳、拍球等复杂动作。在生活习惯养成方面,幼儿是否能自觉遵守良好的饮食、睡眠、卫生习惯,如按时进餐、独立入睡、主动洗手等。在安全知识掌握方面,幼儿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安全知识,如过马路看红绿灯、不跟陌生人走等。

2.心理健康发展


观察幼儿在情绪表达与调节、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在情绪表达方面,幼儿是否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用语言、表情或简单的动作表达快乐、悲伤、生气等情绪。在情绪调节方面,幼儿是否能在遇到困难或不愉快的事情时,尝试用一些方法(如深呼吸、找朋友倾诉等)调节自己的情绪。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幼儿是否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与同伴友好相处,如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愿意分享玩具等。

三、案例分析


以中班体育活动 “好玩的平衡木” 为例。


(一)教学目标


教师设定的目标是 “幼儿能在平衡木上独立行走,保持身体平衡;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如正面走、侧着走、倒着走)通过平衡木,体验挑战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克服害怕心理,勇敢地参与活动”。此目标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平衡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且目标明确具体,涵盖了动作技能发展、挑战精神和心理克服恐惧等方面,具有整合性。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围绕平衡木展开,这是一项适合中班幼儿锻炼平衡能力的体育器材。教师在活动中设置了不同难度的平衡木挑战,如高度不同、宽窄不同的平衡木,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通过将平衡木想象成 “独木桥”“小铁轨” 等情境,让幼儿更容易投入到活动中。内容难度适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在平衡木上行走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适当的辅助,幼儿可以逐步掌握。


(三)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是游戏法,教师设计了 “小熊过桥” 的游戏情境,让幼儿扮演小熊通过平衡木,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尝试走平衡木之前,教师运用讲解示范法,亲自示范正确的走平衡木姿势,包括手臂的摆动、身体的重心调整等,并详细讲解要领。在幼儿练习过程中,教师还运用了鼓励法,对每个幼儿的尝试都给予积极的鼓励,如 “你走得真稳,像个勇敢的小熊!”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采用个别指导法,根据幼儿的情况给予具体的帮助,如有的幼儿不敢上平衡木,教师就拉着他的手,陪他走一段。

(四)教学过程


1.环节设计



(1)导入环节



教师拿出一个小熊玩偶,对幼儿说:“小熊要去河对岸找它的朋友,但是需要走过一座独木桥,我们来帮帮它吧!” 然后展示平衡木,引起了幼儿的兴趣。


(2)展开环节



教师先示范正确的走平衡木姿势,然后让幼儿一个一个尝试。在幼儿基本掌握正面走平衡木后,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如侧着走、倒着走)通过平衡木,并逐渐增加平衡木的难度(如升高、变窄)。同时,教师在旁边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巩固环节



比赛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在走平衡木过程中的技巧和遇到的问题。


(4)结束环节



教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表扬了所有幼儿的勇敢表现,强调了平衡能力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课后可以继续尝试走平衡木,挑战更高的难度。整个教学过程环节清晰、过渡自然,符合幼儿的认知和体育学习规律。

2.幼儿参与度


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他们对 “小熊过桥” 的游戏情境很感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在走平衡木过程中,幼儿们都很认真,努力保持身体平衡。即使有些幼儿一开始害怕,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也勇敢地迈出了脚步。在小组比赛环节,幼儿们更是热情高涨,为自己小组的成员加油助威。每个幼儿都有多次走平衡木的机会,充分参与到了活动中。

3.教师指导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平衡能力较好的幼儿,教师鼓励他们尝试更高难度的走法,如倒着走在较窄的平衡木上;对于那些一开始不敢走平衡木的幼儿,教师耐心地陪伴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例如,有个幼儿因为平衡木有点高而不敢上去,教师就蹲下来,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慢慢走上平衡木,并不断地鼓励他。在幼儿走平衡木姿势不正确时,教师及时纠正,如有的幼儿身体过于前倾,教师就提醒他要挺直身体,保持重心稳定。

(五)教学效果


1.身体健康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平衡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大部分幼儿能够在平衡木上独立行走,并且有不少幼儿尝试了不同的行走方式。在活动后的日常体育活动中,也发现幼儿在其他需要平衡能力的活动(如走在花坛边的窄沿上)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熟练。

2.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在情绪和心理方面也有了积极的变化。在活动中,幼儿克服了对平衡木的恐惧心理,变得更加勇敢。许多幼儿在成功走过平衡木后,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同时,在小组比赛中,幼儿们学会了为同伴加油,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总之,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教研评课中,依据相关理论,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在健康方面的全面发展。



END






侠之微言
曾经梦想着仗剑天涯,但因对教育的热爱而坚守教育这块热土。琐碎所思、零星所感、偶尔记录。愿在教育的这块热土上能够有所改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