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大师颠覆你的认知: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研究的都是灵魂

文摘   科学   2024-07-06 06:08   山东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453篇原创文章

(总第456篇)

============================ 

今年三月份,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的灵魂学史学家托马斯·哈代·黎黑(Thomas Hardy Leahey)的著作A HISTORY OF PSYCHOLOGY FROM ANTIQUITY TO MODERITY(灵魂学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中文版,所使用的中文书名是:《人类心理3000年:从荷马史诗到人工智能》——从书名翻译,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英文译名的明显差别。


托马斯·哈代·黎黑1974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获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任助理教授,此后一直任教于弗尼吉亚联邦大学,2009年退休,现为该校荣休教授。曾任美国灵魂逻辑学协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4分部(理论和哲学灵魂学)及26分部(灵魂学史)主席。代表作有《学习与认知》(合著)、《灵魂学隐蔽的两面性》(合著)、《现代灵魂学史》《灵魂学史》。他还发表过众多涉及科学、历史和哲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书评——怎么样,这个人的身份够分量吧?他的观点总该值得相信吧?

尽管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同其他心理学译著一样存在诸多概念翻译上的错误,但至少它如实翻译了第 1 章的标题“从对灵魂的理性研究到独立的现代科学”,并如实翻译了作者对西方学科Psychology的解释。原文如下:

psychology,由psyche(灵魂)和logy(逻辑或理性……)两部分构成,其字而意思就是“对灵魂的理性研究”,尽管这个专(用名词起源于)17世纪,但直到19世纪才被广泛使用。全世界的哲学家和宗教人士都在苦苦……于灵魂的问题:灵魂真的存在吗?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它与身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哲学家通常拒绝使用“灵魂”一词,转而使用宗教意味较少的“心灵”,但他们面临的问题换汤不换药;就算是声称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非意识的心理学家,也只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答同样的问题。

这位美国灵魂学史学家的立场非常清晰、明确:被中国人翻译为“心理学”的西方学科psychology,研究的就是灵魂问题,灵魂学确实是对灵魂的理性研究!虽然许多人拒绝使用“灵魂”一词,转而使用宗教意味较少的“心灵”,——这当然也包括中国人使用“心理”一词来代替“灵魂”的行为——但他们面临的问题换汤不换药;就算是声称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非意识的心理学家,也只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答同样的问题。——也因此,西方学科psychology,并不是中国人所理解的心理学,而是灵魂学

不知道那些拒绝承认西方心理学是灵魂学的中国人,看到这里会有何感想?

西方心理学史学家这么认为,那么,西方心理学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自2013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收录阿德勒、马斯洛、罗洛·梅、荣格、弗洛伊德、卡伦·霍尼、奥托·兰克等心理学大师的作品,或为大师的奠基、成熟或最具代表性之作,或为在心理学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派、一说、一家之作,或为大师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作,旨在“推动学科自身发展、促进个人成长”。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27本。


022.《偏见的本质 》                  [美]戈登·奥尔波特

023.《理智、疯狂与家庭 》            [英]R.D.莱因 亚伦·埃斯特森 

024.《整合与完满:埃里克森论老年 》  [美]埃里克·埃里克森 琼·埃里克森 等 

025.《目击者证词 》                  [美]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026.《超越自由与尊严》               [美]B.F.斯金纳

027.《科学与人类行为》               [美]B.F.斯金纳

这些著作,都是正统的中国高校心理学教材中所没有的,社会上培训的心理咨询师知道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看过了。因此,对于书中的内容,中国人更是知之甚少。

在这27本中,就有两本是以“灵魂”为主题的,一是荣格的《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二是奥托·兰克的《心理学与灵魂》。

荣格及其学说在中国的心理圈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由于身世的原因,荣格与宗教、神学的渊源很深,他的理论中有着浓浓的宗教和神学味道,这一点也是众所周知,在此不多说。而几乎不为中国人所知晓的奥托·兰克的代表作之一的《心理学与灵魂》一书,却是在西方影响最大的直接论述心理学与灵魂关系的著作。因此,我们就重点来了解一下兰克及其相关的观点。

奥托·兰克,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和最有影响的信徒之一。据说,他是弗洛伊德的关门弟子,但后来也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奥托·兰克于188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贫穷家庭,学历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技工学校毕业。上技校其间,他曾受风湿热之苦。1904年,在遭遇自杀抑郁的困扰之后,他获得重生,白天在车间上班,晚上写作。20岁时他读到 S.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而受到启发,写成论艺术创造力的论文《艺术家》,给弗洛伊德留下很深的印象。1905年,A.阿德勒作为兰克的家庭医生介绍他进入弗洛伊德的周三讨论会,从此与弗洛伊德结缘,成为第一个没有医学学位的心理分析学者,并成为精神分析团队中的业务骨干。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奥托·兰克竟然在名家频出、高手如云的那个西方心理学最为繁荣的年代一举成名!

可惜,天妒英才,1939年10月31日,步入第二段婚姻不久正准备好好享受人生的奥托·兰克,因肾脏感染,不幸逝于美国纽约,年仅55岁。此时,正好是弗洛伊德死后五个星期——不知道,他们的灵魂还会不会接着争论。

奥托·兰克在西方心理学领域的名声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荣格与阿德勒。美国存在主义之父罗洛·梅不仅为奥托·兰克的书作序,而且这样写道:“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奥托·兰克是弗洛伊德圈子里最伟大的未被承认的天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卡尔·罗杰斯亲自拜访了奥托·兰克,并邀请他在纽约州做了系列演讲。这些演讲改变了罗杰斯,对“来访者中心疗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杰斯说:“我被兰克的思想感染了。”奥托·兰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此时此地”的思想还被格式塔学派所应用,并称兰克关于艺术和创造性的后弗洛伊德主义思想是超越赞扬的。奥托·兰克的思想还对社会工作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创立了个案工作的“功能学派”,成为社会工作的四大传统学派之一。

一个在西方影响如此巨大的心理学天才,却被中国的心理学者们视而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封杀。因为奥托·兰克如此高调直白地谈论心理学与灵魂的关系,而灵魂在中国属于非主流学术话题,甚至是一个正式场合非常避讳的话题,因此,兰克的观点明显背离了中国的翻译者潜意识里的那种“政治正确”的立场,招了忌讳,因此才遭到了带有明显主观故意的封杀。因此可以说,直到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心理学人还是像托马斯·哈代·黎黑描述的那些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一样,仍然拒绝承认他们奉为圭臬的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灵魂,拒绝承认心理学与灵魂存在联系。

然而,历史进步的步伐总是不可阻挡的。随着中国民众对西方心理学及其心理服务效果的失望,中国心理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支持构建中国心理学的人越来越多,奥托·兰克的思想价值也就逐渐被中国的有志之士所发现了,这才有了荣格和奥托·兰克关于灵魂的著作能够入选大师经典译丛。

奥托·兰克认为,灵魂学面临一个古老的根本问题:它究竟是物理学的还是形而上学的?是医学的还是哲学的?又或者是灵魂逻辑的还是精神的?现在所有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地存在着,就像每一个真正的灵魂学那样一直都存在着,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可能还存在。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一切,奥托·兰克思考的第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灵魂学是如何从灵魂概念演变而来的?

奥托·兰克认为,“灵魂”这一概念,既是灵魂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灵魂学多年来发展演变的源头。

他说,一部完善的灵魂学历史应该从一开始就涵盖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前科学的和非科学的灵魂学一直都是真正的灵魂学学科,也是所有灵魂学的来源,包括那些科学地研究灵魂的灵魂学。

奥托·兰克明确指出,《心理学与灵魂》这本书,“不是将精神分析或者任何现代心理学应用于人文学科,而是从发展演变的角度了解我们的灵魂以及这门学科。本书注重的是对灵魂的研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灵魂学史研究﹣﹣探讨其发展演变而非发展历史。”


这就是说,《心理学与灵魂》这本书,并不是对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而对灵魂本身的发展演变。如果偏离了这一立场,就不可能准确领会其思想。遗憾的是,译者恰恰不是严格按原文翻译的,而是有太多主观改写的内容,有些甚至是严重偏离了原著。为了全面准确的理解原著,我们不得不借助英文版进行对照修订。

奥托·兰克认为,对于作为一门科学的灵魂学来说,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灵魂研究到底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是物理学的还是形而上学的(亚里士多德),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科学)。从亚里士多德为回应柏拉图的哲学灵魂观而提出的最初科学灵魂学到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各种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都最终要归结于这一决定了不同世界观、态度和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

奥托·兰克创造性地提出,在灵魂学中存在一种固有的二元性,就其本质可以表述为“纯粹性的主观灵魂学”和“应用型的客观灵魂学”

奥托·兰克还对截止到《心理学与灵魂》这本书出版的1930年的西方灵魂学的整体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他认为,直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后期才有人尝试把灵魂从内在、主观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尽管亚里士多德首次尝试将灵魂学从与自我概念(ego)的精神纽带中解放出来,并试图以此构建一门自然科学,但这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其实来得有点晚了,因为他那时的努力孤立无援,直到19世纪之前灵魂学都没有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然后,按照逻辑上的充分性,它先是作为笛卡尔式的纯粹的灵魂意识科学,然后是感官灵魂学、灵魂物理学或“无灵魂的灵魂学”。和以前一样,它将灵魂留给了哲学家,因此,现代精神性学科发展的历史材料只能从笛卡尔时代以来的灵魂学发展中才找得到。这些材料还会表明,灵魂如何逐渐地变成了无意识,而那些关于意识现象的学说却保留下来成为一门纯粹的灵魂学学科。

无论是否合适,精神分析将这两个研究范畴融合在一起,无疑是一个进步。另外,弗洛伊德扩展了意识的范畴,扩大了灵魂学的研究范围。但是在从现实的角度解释无意识的过程中,正如感知灵魂学对待意识那样,弗洛伊德又将灵魂拒之门外。

奥托·兰克认为,亚里士多德第一个从灵魂层面上解释了梦,古代信仰、宗教和神话在解释灵魂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看上去对灵魂知之甚少的科学灵魂学一方面声称寻求灵魂的真相,另一方面却又拒绝了古代信仰、宗教和神话在解释灵魂上的贡献,它进行的实验似乎总是证明灵魂不存在,而且把它原本能做的建设性研究放弃了;同时,精神分析声称灵魂学这个被忽视的领域是它自己的,却又用唯物论的灵魂学来“解释”灵魂,而不是首先试图将其头脑里的概念与产生它们的精神来源联系起来。

奥托·兰克提醒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祖先早期的思想和哲学是精神性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对我们的祖先来说,灵魂完全是内在的、精神性的和超自然的。现代科学灵魂学却把灵魂变成了一个外在问题,排除在了研究对象之外。因此,现代灵魂学或许是一门科学,但是科学并不能解释它的基底,即灵魂。

事实上,灵魂既不是现代神经病学认为的大脑功能,也不是弗洛伊德设想的被升华了的生物欲望。科学灵魂学可以用同一理论解释本能的人和理智的人,然而,这种灵魂学留下了一块“很大的空白”,因为大脑只是我们演奏灵魂主旋律的一种乐器,而性冲动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即使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对灵魂有所了解,灵魂学的大部分﹣﹣最好、最有意义的部分﹣﹣也无法解释,因为灵魂是主观的,需要一门关于自我意识的灵魂学。

科学灵魂学似乎非常习惯于这种无法逃避的事实,认为观察和研究一个对象是必要的,而这个对象却不是自己。这里,逻辑矛盾实际上是情感上的阻抗。

灵魂学家将他本人从对他人的调查结果中摘离出来也许是正确的,因为大家都有这样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存在着灵魂学家的灵魂学和被灵魂化的灵魂学。正因为如此,精神分析学说开始是作为一种影响他人的技术,最终却沦为灵魂的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并体现在它自身悬而未决的那些所有灵魂学都有的问题上。

奥托·兰克认为,在治疗上,精神分析失败了:没有治愈内在的强迫特质,反而培养了自我觉察和灵魂分析( psychologizing )。从对(他人)人性的认知(出于治疗目的)发展到自我认知(出于研究目的),这个理论只给我们提供了描述灵魂类型的灵魂学。这个理论展示了一个人如何渴望再一次像“正常人”一样属于非灵魂范畴,而这个“正常人”的灵魂则是科学一直在徒劳寻求的。这个“正常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灵魂,也就是没有内省,没有自我认知,但能理解别人并且有一种内在生命,即灵魂。

总之,在奥托·兰克看来,所有的灵魂学,包括荣格、阿德勒、精神分析、古代和现代灵魂学,它们都是自相矛盾的:荣格反对自己的学术体系走向自然科学化,却又过度拓展系统发生的因果关系;阿德勒则无视他自己的个体灵魂学见解中真正的文化科学根基;而精神分析自己,原本是希望能公正地兼顾这两个问题,却又忽视现实,以精神为标准观试图去解释现实的基本原则;宗教相信灵魂的存在、相信普遍的灵魂实体,实际上毫无根据;现代科学灵魂学否认灵魂,却通过研究个体的内在生命,即灵魂或自己来追求灵魂信仰。

奥托·兰克总结后认为,灵魂学的演化发展还有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灵魂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灵魂,也不是人,而是灵魂的原则本身!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在94年前,奥托·兰克就为西方灵魂学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那就是灵魂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灵魂活动的原则。

而这,恰恰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心理学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的立场完全一致!

而在中国心理学领域与奥托·兰克持相似立场的,也有一位大师级人物,那就是中国心理学第三代研究者、中国心理学会原副理事长、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李其维先生。

 


后面的内容更精彩,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适用人群:心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心理学爱好者、有专业提升和自我成长需求的人员(不限行业和专业)、遇到各种烦恼困扰或问题的人员(不限年龄性别行业专业和问题种类)。


欢迎参与“中国心理学”论坛!
每周三晚21点开讲
地址:腾讯会议
会议号固定请收藏:670 6436 7972
密码不定期修改,请关注本号的更新
目前密码:405666
7月10日中国心理学论坛主题:
专题讲座3:
中国文化中的“心”究竟是什么?


心理成长完全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而时习之”是唯一的路径
龙心理督导学助力更和谐更幸福
常年招生,随报名随学
在线、上门解决各种心理疑难问题
详情请扫下面的二维码联系


中国心理学主题文章或论文投稿请使用下列邮箱:
邮箱:
Celia770512@163.com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53386211 龙老师

精品推荐阅读

第一届(2024)中国心理学交流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致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公开信:关于心理健康英文译名的建议


中国心理学的定位、任务及其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精品展示4:龙心理,用中国式思维建起人类终极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概念澄清:两个常用名词的定义,以及两者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多梯队局面已经形成!中国心理学论坛37发布 

龙心理研究
龙心理,心理领域的最强中国声音,自成体系的中国心理学,心理服务的领航者,来自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历经四代人百年的发掘整理,传播八千年中华智慧,点亮求助人心理明灯,启发受困者动力源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