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中国文化:追根溯源认识真相,揭秘中国的道法器习人性观

文摘   科学   2024-05-28 06:09   山东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415篇原创文章

(总第418篇)

============================ 

通过“龙心理研究”公众号前期发布的《最能代表和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是中国古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方法论》;

心和物,这两个汉字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真相超出你的认知

道字的象形,原来是过去搞错了!道字所蕴涵的真相终于揭开!

被误读的中国文化:追根溯源讲“法”,揭秘中国的道法器习人性观

被误读的中国文化:追根溯源讲“器”,揭秘道法器习的中国人性观

被误读的中国文化:追根溯源讲“形而”,揭开形而上中下的真面目等一系列文章,我们已经对心、物、彖、象、道、法、器、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等中国文化中的基本概念有了清晰地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的问题的就是:中国文化究竟是如何看待人性的?或者说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哪几个字可以概括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想当然地“个人以为”,而必须要从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寻找答案,必须追根溯源、正本清源。而过去我们所依赖的经典已经不能为我们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因此,我们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近年出土的古代文献上,这就绕不开考古最新成果中最为著名的出土文献“上博简”和“郭店简”。
1994年春,一批疑似战国楚竹书出现于香港文物市场。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裕将信息告知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同时电传了一些摹本图片。马承源分析后判定这批竹简是战国真品无疑,机会千载难逢,因此果断决定立即由上海博物馆斥资收购这批竹简,以防止如此珍贵的国家文物再流失海外。然而,马承源馆长的这一决定却因上海博物馆年末资金告罄而难遂其愿。
危难之际,香港著名实业家、收藏家朱昌言先生(1917-2014)及时施手相援,再次联合香港有识之士董慕节和顾小坤两位先生共同集资购下这批楚简,并将其赠与上海博物馆。这一善举,为这批战国楚简顺利入藏上海博物馆留下了一段佳话,其意义“比造博物馆新馆的意义更为重大”,也为此后学术界形成“上博简”的研究热潮奠定了实物基础。1994年5月,这批竹简送达上海上海博物馆,残简、完简共计1200余枚。这是第一批送达上海博物馆的竹简。
1994年秋冬之际,又一批相关竹简在香港出现,文字内容与第一次楚竹书有关联,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节等多位香港人士再次出资收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这是送交给上海博物馆的第二批竹简。这一批竹简的特征和第一批竹简相同,并可相互缀合,共计497枚。
经上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科学测试与比较分析,确认这些当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其内容总80余种,包括原存书题20余篇,全部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焚书坑儒”前抄录的,都是原始的、第一手的战国古籍,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文字、军事等,其中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多为传世本所无;有些虽有传世本,如《周易》等,文本也多有不同。由于竹简是劫余截归之物,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已无从确认。虽传闻来自湖北,但无确证。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上博简”,也就是“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简”的简称。
1995年,上博邀请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作了初步的分类、释文。
1997年,上博完成了全部竹简的脱水和去除污色工整。同年夏,上博召开所藏竹简文字内容整理和注释分工的会议,邀请简牍文字专家参加。参与楚竹书整理注释的专家人员分别来自上海、杭州、北京、香港等地,分别为马承源、濮茅左、陈佩芬、张光裕、李零、李朝远和曹锦炎。整理注释过程中,由于竹简文字小,且字形或工整或潦草,字迹识读较困难。为此,上博购置一台高精度的电子数码显微仪,逐字放大百倍进行观察。
这其中就有《恒先》。
《恒先》原文写在13支竹简上,510字,由北京大学李零整理、注释。完简长39.5厘米,三道编绳,书体和上博简中的《周易》相同,当为同一人所书。和上博简其他竹书对比,《恒先》保存基本完整,没有缺简,没有残断,字迹也十分清晰,不需要做太多增补、推测,保障了文本的可信性,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其中第三简背有篇题“恒先”两字,这就是《恒先》篇名的由来。
这也就是说,“恒先”这一篇名是原文自带的。点击这里可以阅读《恒先》原文。

《性情论》是上博简中的另一篇,原简无篇名,上海博物馆将其命名为《性情论》,由上海博物馆研究员濮茅左释文考释。此篇可按文意排列的竹简40支,完简7支,另有严重残损者5支,计字1256个,简长57厘米,为第一批上博简中最长的竹书。
由于此篇简文内容与郭店简的《性自命出》篇大体相同,普遍认为两文应源自同一篇古文。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出土时间几乎与上博简相同。1993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尽管该墓虽小,且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仍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丧葬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郭店简”。郭店楚简经过专家们长达五年的艰辛整理,确定为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一篇原文没有篇名,郭店简释读者将其命名为“性自命出”。研究者普遍认为:在郭店楚墓儒家类的竹简中,《性自命出》是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十分引人瞩目的一篇。心性学说是儒家理论开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先秦儒家心性理论的发展过程却并不明晰。《性自命出》作为郭店楚简儒家类文献的重要篇章,蕴含丰富的心性思想,其中关于性命相通、性之善恶、性情一致、心取性出、身心一致等观点,对理解孔孟之间百余年间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第四代传承人、龙心理发掘整理者、《心理督导师》编委高行之通过对此篇的解读分析认为,不管是上博简给出的“性情论”之名,还是郭店简给出的“性自命出”之名,都只是言及其内容的一角,而未能准确完整地反映此篇文献的核心思想,仅凭后世人的认知立场和理解,就判定此文属于儒家类文献,就如同仅凭文中出现后世所谓的道家术语的字眼儿就将《恒先》判定属于道家类文献一样的缺乏依据,反映出后世研究者站在一种预设的既定立场上以今释古的自以为是。
更为重要的是,上博简中的此文全篇书体工整严谨,字距划一,属此类书体的还有《周易》、《恒先》,当为同一人书写,显示此篇与《恒先》似乎着着某种潜在的关联。
高行之老师认为,此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完整论述人性的古文,它与论述人类心理起源的《恒先》为同一人所抄录,两者合在一起,又恰好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人性的系统性认识,简直就是完美地印证了高行之一直所强调的要跳出儒家与道家门派之见,而将中国文化视作一个整体来认识和理解的立场。因此,高行之根据此文中所论述的核心内容,力主将此篇命名为“人性论”。
已经结束了发掘整理工作并完成了初步构建的中国心理学——龙心理关于中国文化对人性的论述,引用的就是《恒先》与《人性论》。

按照《人性论》的记载: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术为主养性者习,长性者道道始于情,情出于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而我们的《新时代六经》、《龙心理》、《中国式督导》正是讲解道和心术,以及如何养性、长性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中国文化实际上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最上面是形而上的“道思维”,中间是形而中的“象思维”,最下面是形而下的“用器行之”。

请注意:以上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学道、法象修道、用器行之;再与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尚书·大禹谟》所说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相结合,那就是:“道,学而时习之法象修道以正德,利用器时习之以厚生惟和”。

这正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稍具体地说,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

最上面的道是人类认知的最高境界,需要通过在传道授业解惑基础上的修身,学而时习之,只有以身为基础以象为辅助以心为主导,跳出身心习惯模式的束缚之后方能领悟。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君子”,就处于知道修身践行的水平,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极致。由于道是无形无状、无声无臭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古人总结出了一套最为实用的修道之法,那就是“法象”,即以象为法在实践中参悟并不断反思、总结、调整以提升自我。因此人生路上事在人为,行事在人不在天!

象思维则需要以身为基础身心交融彼此促进交互印证的综合信息处理下的思维水平,这属于人类的中级思维水平,往往表现为二元式思维,其初期表现就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其高级表现即为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是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训练或者自觉主动地学习成长才能有所提高的思维能力。中国文化中的“中人”,就是指处于健康水平的普通人,处于健康水平的普通人都属于这一水平。这一水平的典型特点是不确定的动态性失调,因此,普通人经常会有烦恼、困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而调整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人生路上事在人为,行事在人不在天!

“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用器行之”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特有的利用工具以及利用各种条件的思维与行动能力,是被动地自发成长起来的思维水平,这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因其是自发的、被动的,所以在人类思维能力的作用下往往过度招致灾祸,故中国文化强调要主动“知止”,要“学而时习之”。

在这一阶段,人往往是处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状态下,但经常会因为自己无法或无力应对而陷入痛苦或烦恼之中,小孩子经常会哭闹、赌气而需要父母或长辈的安慰、指导,就是这种状态水平的表现。由于这一层次上的思维与行为是以生理性反应为基础和主导的,心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自主性较强而自控性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经验的增加,用器行之的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心的成长程度,是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生路上事在人为,行事在人不在天!

君不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乎?

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人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特别强调“学而时习之”和“知止”,特别强调注重过程而接纳结果——这正是基于对“行事在人不在天,成事在天不在人”这一自然法则的深刻认识的结果。

事实上,“生而知之者”并不需要教育。也可以说,“生而知之者”不会受到教育方式的影响,不管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环境下,他们都能健康地成长。但是,“生而知之者”毕竟只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学而知之者”水平。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并需要在教育基础上“学而时习之”,只有如此才能顺利进行象思维的阶段。一旦教育方式与之天性不匹配,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之天性相匹配的健康、科学、合理的教育也就是显得较为重要了。这就需要父母要善于观察,发现出现偏差要及时调整纠偏,以确保孩子健康成长,而不能把孩子当宠物养,只养不教;也不能把孩子当机器人而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遥控器来操控孩子,替孩子成长,这都会造成孩子因缺乏必要的教育和锻炼而变成低能儿,甚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是人从知道到做到的唯一高效便捷的桥梁。它是如此的重要。也正因为“学而时习之”如此重要,所以才会成为《论语》的开篇之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要“学而时习之”,只学而不习,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差,甚至根本没效果。“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时习之,远比学更重要!

另有少数人则属于“困而知之者”水平,因此,这类人往往都遇到某些较为严重的问题或极端性事件以后,才开始改变和成长;而还有极少数人则属于那种“到了黄河也不死心”、“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犟种”,那就只能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正是基于以上对人性的认识,所以,中国古人经过对漫长的社会实践的总结,对人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生之学”,即知心之学、为人之学、养心之学。知心之学就是现代《龙心理》,学以致用即可知道人心;为人之学和养心之学就是《新时代四书六经》,只要反复诵读就可以温故而知心,就可以学会恰当地为人处事,为人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传道、授业、解惑、帮助人们排忧解难、通往成功的学问,就是现代新兴学科“督导学”。关于这,后面还会另文介绍,在此不作详解。

中国古人还进一步提炼出了一套符合“大道”的所有人都必不可缺的、最高健康快捷的人生成长路径,那就是“人生三步五行成长法”

第一步:学修身。五行成长法:①接受可行的修道教育——学而时习之努力践行——博学审问明辨慎思——日三省吾身——总结提高时习之;

第二步:学齐家。五行成长法:①模仿学习接触到的齐家优秀者——学而时习之努力践行——博学审问明辨慎思——日三省吾身——总结提高时习之;

第三步:学立业,从基层普通职业到治国平天下,因人因时因条件而定。五行成长法:①模仿学习本行业本岗位中的优秀者——学而时习之努力践行——博学审问明辨慎思——日三省吾身——总结提高时习之;

可以看出,不分种族、民族,不分国家、地区和社会制度,不分文化类别、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任何人其实都是这么长大的,当然都可以采用上述“人生三步五行成长法”,而且只需要用同一方法一以贯之即可,简单易学便于操作。

大家都看到了,中国文化就是强调要用一个方法一以贯之解决所有问题。

怎么能说没有哪个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呢?!

应该说: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哪个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在中国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一以贯之,也就是用一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

这也是中西文化最大的差别之一!

毫无疑问,“人生之学”和“人生七步成长法”都是人类通用的、普适的,不论身处何地、何种社会制度、何种文化,只要学而时习之,都会成为最受欢迎、最受爱戴、也是最优秀之人!

到那时,人类不就实现了“天下一家”的命运共同体,不就进入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了吗?!

如果一定要用最全面且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一下中国文化对人性的深刻的认识,那就不妨用“道法器习”四个字:修道是人生达到最高水平的唯一路径,而法象则是道与实践之间的直通快车,用器是人生的基本技能,时习之则是从知道化为行动的独木桥——除了时习之,别无他路可走!

由此可以看出,修道是第一位的,修道的方法就是学《新时代四书六经》、《龙心理》、《中国式督导》而时习之,养心的方法就反复诵读《新时代四书六经》,用心领会,温故而知新,这才是人生之本。至于“利用器行之”,则是自然流出信手拈来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中才肝有“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则止于术”的古语。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人生成长路上,任何技术都不过是人生成长中关于具体行动的细枝末节,皆可以源自本心而自然流出,故应下大功夫进行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宜过多地在术上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本末倒置,缘木求鱼,事倍而功半。

简单地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就是:

修道——法象——用器——时习之


用四个字来表示中国的人性观的话,那就是:

道法器习


对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的真相,您现在清楚了吗?

如果有什么想说的,欢迎每周三晚上光临中国心理学论坛分享。

后面的内容更精彩,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适用人群:心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心理学爱好者、有专业提升和自我成长需求的人员(不限行业和专业)、遇到各种烦恼困扰或问题的人员(不限年龄性别行业专业和问题种类)。


欢迎参与“中国心理学”论坛!
每周三晚21点开讲
地址:腾讯会议
会议号固定请收藏:670 6436 7972
密码不定期修改,请关注本号的更新
目前密码:405666
5月29日主题:
审议《中国心理学纲要》(第二场)

心理成长完全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而时习之”是唯一的路径
龙心理督导学助力更和谐更幸福
常年招生,随报名随学
在线、上门解决各种心理疑难问题
详情请扫下面的二维码联系


中国心理学主题文章或论文投稿请使用下列邮箱:
邮箱:
Celia770512@163.com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53386211 龙老师

精品推荐阅读

第一届(2024)中国心理学交流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致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公开信:关于心理健康英文译名的建议


中国心理学的定位、任务及其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精品展示4:龙心理,用中国式思维建起人类终极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概念澄清:两个常用名词的定义,以及两者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多梯队局面已经形成!中国心理学论坛37发布 

龙心理研究
龙心理,心理领域的最强中国声音,自成体系的中国心理学,心理服务的领航者,来自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历经四代人百年的发掘整理,传播八千年中华智慧,点亮求助人心理明灯,启发受困者动力源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