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4日),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熊十力学术的核心是以儒家的入世思想改造印度佛教宣扬的涅槃寂静的出世思想,而他所谓的本体论证明,目的在于提高道德修养境界。
众所周知,儒家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即其最注重的是“用”,比如“论语”,就完全是一部实操范畴的经典论著,但这个“用”从何而来,至少从孔子开创的儒学那里,表面看似乎是“易经”,但真正的源头,一定是找不到的(这就是黑格尔强烈鄙视儒学的原因)。
随着儒家的不断发展,到了朱熹时代,儒学基本被理学取代,朱熹重构了儒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先知后行”的主张,“理”成为了儒家“用”的源头,由此,儒学进入了客观唯心主义时代。
到了王阳明的时代,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心外无物,“心”成为了儒家“用”的源头,这里的“知”,王阳明解释为“良知”,也就是儒家的圣人之道,由此,儒学进入了主观唯心主义时代。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三次大的流变过程,从孔子到孟子是第一次流变,到了朱熹是第二次流变,到王阳明则是第三次流变。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有“,那就是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思想。果真如此的话,熊十力就是可以与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排列在一起的儒家“五圣”了(之前只有儒家四圣)。下面,我们就来解析一下熊十力先生的“体用不二”论。所谓“体用不二”论,简单地说,首先是肯定本体的唯一性,其次是肯定本体的能动性和变易性,再次是肯定本体与功能的一致性。就像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流变或者说升华,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也是对王阳明心学的流变或者说升华。熊十力说的“体”跟王阳明的“心”基本是同一个东西,都是从佛学中引申出来的,这里的“体”指的就是佛心、佛性、自性,其也是一元(不二)的,由于这个理论已经被佛学完美解释清楚了,因此,熊十力无需再加论证,是直接可以拿来用的。关于熊十力深研佛学的经历这里就不表述了,只指出一点,唯识宗把(阿赖耶)识作为一元的本体,熊十力坚决反对这种观点,遂撰写了“新唯识论”加以反驳,这就为他后来确立“佛性”为唯一本体打下了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那么,熊十力是怎么把这个本体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呢?他直接断言:这个本体的能动性及变异性就是儒家思想的实“用”之处,二者同一。请注意,他说的是同一而不是合一,所谓合一,是有区分的二个东西合二为一,而同一指的是二者没有区别,本来就是同一种东西。也就是说,王阳明主张的是“知行合一”,熊十力的主张则是“知行同一”。本质上,熊十力的思想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由于其是一元论的,因此,又似乎不能简单归类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过,这二种思想产生的结果却是完全一样的,即都主张儒家之“用”,王阳明的“良知”虽然也是“本具自足”的,但王阳明的“行”与“良知”是分开来的,在熊十力这里,二者无区别,是同一种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熊十力只是给王阳明的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论证,属于儒家心学的纵深追问,近代将其划入“新儒学”的范畴,还是很精准的,不过,相对于其他七位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的学说是最完整最具系统性的,个人认为把其列为新儒学的领袖人物,应不为过。
只是,虽然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把王阳明的心学推进了一步,但仍没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个独断,熊十力犯了同样的错误:凭什么佛性这个本体直接关联并与儒家的“实用”同为一体的呢?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独断,从精密逻辑中,完全无法导出这个结论。
以我的理解,体用不二论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圣人之道”,就是只适用于圣人,从这个角度讲,熊十力描述的思想跟道教很像。佛教讲空,道教讲虚,简单化表述,空、虚的含义是很接近的,皆为二教的本体,但佛教讲(彻底的)出世,修的是来生,道教虽然也讲出世,但并不彻底,并且,道教修的是今生(修仙),因此,道教的“用”就具备了相当的能动性。
显然,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完全是中国传统思想儒释道杂糅的结果,其出发点是重整儒学,并且,完全是儒家思想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流变的结果,只是,其论证过程中明显有瑕疵,因此,无法对国人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一个大的视角看,儒家历经二千多年的“生存”及流变,到了新儒学时代,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我把熊十力老先生称为儒家的最后一任长老。熊长老本人也因为历史原因,晚年差点成了一个“疯子”,最后忧郁而终,他用自己的人生给新儒学做了一个反面的例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践行儒学思想的名“士”,熊十力先生的气节高亮,人格魅力超拔,不愧为一生追求真理的一代宗师,值得后人学子们敬仰。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