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的几个咨询案例,大都和家庭教育有关。
有的孩子因无法承受重压而陷入抑郁,有的孩子因厌学离家出走,有的孩子自制力差,玩游戏成瘾。。。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家庭不同遭遇的背后,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些家庭有什么共性吗?
我个人感觉,那些厌学抑郁的孩子,有八成是因为这个共性。很可怕的样子,那么这个共性是什么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以下2925字,阅读需5分钟
2010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发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案件。一个叫詹妮弗的华裔女孩雇了三个人,夜间潜入她家,企图谋杀自己的父母。
母亲当场死亡,父亲所幸逃过一劫。而她在现场扮演了无助的目击者,还拨打911报警。
最后真相揭开,很多网友怒斥她象禽兽一样冷血,对养大自己的父母也下得去手。
究竟是什么让女孩如此痛恨父母?
这对华裔父母象很多中国父母一样,一直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所以一直对她要求严苛。詹妮弗从4岁开始学钢琴、花样滑冰,获奖无数。她的童年总在学习各种东西,没有一点自己支配的时间。
虽然她有着优秀的光环,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是全家人的骄傲。但没有人关注到,她为了解压,开始偷偷割伤自己手臂,留下一道道划痕。
控制之下的孩子精神压抑,没有权利长成她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上了中学,她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高期望的父母不允许她失败,她自己自然也不习惯失败,挫折感让她开始厌恶学习。
高中时,她谈起恋爱。家庭无法给予她接纳,自然更渴望温暖,早恋是高概率事件。当学习继续下滑,害怕父母愤怒的她,开始伪造成绩单,让父母觉得一切都还在正轨。
这对父母并不在意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快乐与否?在强烈的投射心理之下,他们只有看到孩子成绩稳定,才不会焦虑。
当詹妮弗谎称自己被瑞尔森大学录取时(实际上没有学校要她),父母有些失望,他们希望孩子考上多伦多大学。他们提出了继续努力的要求,不准詹妮弗化妆,不准和朋友外出(他们眼里,詹妮弗没有几个上进的朋友),不准参加party,不准上除专业课之外的所有兴趣课。。。
被完全控制的詹妮弗感到窒息,虽然内心渴望独立生活,但缺乏走出家庭的勇气。
此时他们的亲子关系已经断裂,她对父母没有感情只有怨气,日积月累,内心越来越分裂。她开始觉得“没有父母,她才会生活的更好”。
有一天,父母发现了詹妮弗在恋爱。他们愤怒了,随之而来的是变本加厉的控制:没收她的手机电脑,禁止和男朋友来往,查她聊天记录,跟踪车上的里程数,完完全全监控起詹妮弗的生活。最终,詹妮弗选择了雇凶杀人。
2015年,她被判无期徒刑,她弟弟患有抑郁症(这种家庭教育,孩子处境可想而知)远离了家乡。这个家只剩下父亲,寄居在亲戚家。他悔不当初,痛不欲生。
或许这个案例有些极端,但也引人深思:制造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谁?最初的源头,或许就是那可怕的控制欲。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许多控制不住焦虑的家长,通过控制孩子来平复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伤害,可太多人给它冠上爱的名义。
有个电视剧叫《小欢喜》,因为内容比较写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剧中,单亲妈妈宋倩(陶虹演技炸裂)和女儿乔英子之间关系,充分体现了控制欲的伤害。
宋倩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不让英子去玩,什么都要以学习为主。从饮食起居到学习考试,她事无巨细的管控。
逼着英子吃药膳、吃生海参,甚至在孩子卧室装了一扇大玻璃窗(窗帘装在外面),方便她随时查看。禁止一切课外活动,就像看管囚犯一样,牢牢控制着孩子的行为。
英子想报考南京大学,她则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向清华北大冲刺。
在英子准备跳海自杀时,歇斯底里对着她吼出一句话:“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她几乎崩溃。。。
看了电视剧,很多网友留言:
会飞的红舞鞋:很真实,我甚至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库里是MVP:宋倩分明就是我爸,什么都管,不对,我爸比她粗暴多了。
大脸Kitty:被我妈从小管到大骂到大,可能她以为嘲讽能激励我吧,但并不是啊,表面上不在乎,其实我心里很难受。
上善若水: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大伯家住,大伯很凶,经常喝多了打我骂我,导致我缺乏安全感,敏感的能感受到别人一丁点的情绪变化,直到现在也觉得自己无家可归,孤独。
white night:不知道我爸妈看电视什么感觉?家长都是故意定个完成不了的目标,不管你感受。我考99分,我爸妈会质问我1分差在哪里,而不看我考99分努力了多少。总和别人家孩子比,所以谁现在一提你看谁谁谁什么样,我立马翻脸。
有一次吃饭,我跟几个咨询师朋友聊天,大家有个共识: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控制欲满满的家长。
当看到孩子偏离了正常轨道,家长就着急焦虑,却浑然不知是自己造成的伤害。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不知道作为家长的你,是否还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我接过这样一个案例,很类似《小欢喜》里的母女:
妈妈和14岁的女儿矛盾很大。
这位妈妈说:我算是个操心的妈妈,家里也主要是我管孩子。
我怕她吃亏、怕她走弯路、怕她重复我的错误,所以,我会尽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
婷婷小时候很听话。现在不行了,我说什么她都对着来,特别不听话。我撕她作业,其实我也很伤心,我有一肚子委屈。
石老师,你说我们沟通有问题,可我觉得自己是掏心窝的和她沟通了啊。
我示意这位妈妈喝水,缓了一缓,然后问她具体是如何沟通的?
她说:那天我跟她说:为什么妈妈处处为你好,你还不满意?每天从一睁眼,我做那么多事,妈妈牺牲了多少?我是为你活着啊,为什么你还不满意,甚至不想回家,连坐下来和我好好说话都做不到?
我说:您这话可不像沟通,更像一种道德压迫,在行控制之实啊。
当然,以上的话,我只能心说。实际上,我嘴上这样说:孩子听不进你的话,让你很难过。那你觉得自己算是一位善于倾听的妈妈吗?
这位妈妈说:我倾听了啊,她说的那些都不现实,而且很影响学习。要真按她说的做,不就害了孩子了吗?
我说:如果她表达过自己的想法,你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定,那她自然就不愿意和你说了。因为说了也没用。
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做事业,孩子未来就是自己的未来。
他们大都有一种极强的控制欲。交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找什么样的对象,总之,我老故我懂,要沿着我设计好的轨道前行,我是为你好!
你替孩子活人生,那孩子呢?他活什么呢?
家长看到孩子成长偏离了预期,焦虑如决堤的潮水。有焦虑原本是件很正常的事,因为这只是人的一种情绪,谁都会有。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应该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但很多父母在煎熬中把手伸向了孩子,这其实是种侵犯,通过控制他人的行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不否认,孩子从出生到长大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更类似一种引导和约束。
但很多家长滥用职权,把“引导约束”偷换成“剥夺意志”,教育目标也从“孩子健康成长”偷换成了“长成我想要的孩子”。
有家长可能说:这不矛盾啊,长成我想要的孩子,难道不是健康成长吗?我还能害他吗?
恐怕你想要的,未必真是他想要的。孩子内心是否感受到健康快乐,应该是他自己说了算。
当孩子听话了,乖乖按照要求去做,家长一下子安心了,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可以暂告一段落。
但孩子会慢慢关上沟通的心门。门外的家长焦虑不堪,门里的孩子过着贫瘠孤独的童年,成年后也会觉得生活窒息。
心理学者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家长要控制好控制欲(有点绕),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武志红说:让控制狂自省并不容易,因为强制别人的过程常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他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愿回头去看。
事虽艰难,却意义重大。孩子该有自己的人生,你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为什么非要捆绑在一起呢?
一松绑就解救了两个人,甚至救了一个家。
每当父母要屡次向孩子提要求时,先问问自己:
我的行为是出于恐惧和不放心,还是真的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如果是出于前者,不妨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吧。
让他成为他自己,给予他的人格不断充实的空间。这远比满足我们的控制欲,重要的多!
文止于此。最后,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心理困扰,不要担心,您可以加入“石虫语学友群”学习成长(入群方法见文末图片),我的心理学团队“虫虫特工队”在这里等你。
如果你正在黑暗中,希望你可以在我们这里看到光。
END
SUNSHINE
邂逅阳光
群内福利
SUNSHINE
如何入群
SUNSHINE
我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
您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花2-3秒钟
给本文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