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AFM:集流体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理解和钝化铜表面腐蚀以实现稳定的低N/P比锂硫电池!

学术   2024-11-21 08:32   重庆  
(可代为解读,作者校稿后发布) 投稿通道 ↑                    
          
在过去三十年中,锂离子电池技术在各种便携式设备、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应用。然而,由于插层电极材料化学的固有限制,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300 Wh kg−1面临极大挑战。最近,锂硫电池(LSB)技术被认为是超越能量密度限制的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在阴极中将硫(S)转化为硫化锂(Li2S)可以获得高达1672 mAh g−1的高比容量,而锂金属阳极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最低的电化学电位(-3.04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因此,LSB展示了2600 Wh kg−1的显著理论能量密度和500 Wh kg−1的实际目标。为了实现高实际能量密度,需要制造N/P比低于3的LSB。不幸的是,这些低N/P比LSB电池通常在不到100个循环内迅速失败。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阳极因醚基电解液中多硫化物(PS)中间体的溶解行为而导致的失败。这些溶解的PS与锂金属反应,破坏了稳定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形成,导致阳极腐蚀加速和电池失败,即所谓的“穿梭效应”。已经提出了几种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包括电解液工程、人工SEI和在阴极和隔膜界面处物理和化学限制PSs。然而,对于在低N/P比下运行的LSB中锂金属阳极的失效机制中集流体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在这种条件下,集流体在深度锂沉积覆和剥离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暴露于电解液中,从而在调节锂的成核和生长中发挥关键作用。铜(Cu)箔,作为锂金属阳极常用的集流体,不仅对锂的亲和力降低,而且与PSs反应迅速。由于腐蚀导致的基底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注定会影响锂的沉积/剥离行为。因此,研究人员假设锂金属阳极的失败与Cu箔表面腐蚀由于“穿梭效应”而显著相关。    
近日,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团队对PSs引起的Cu箔腐蚀及其对锂金属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详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Cu表面因PSs腐蚀而形成Cu7S4。因此,腐蚀的Cu表面上Li/Li+的氧化还原速率显著降低,导致锂沉积的成核形态不均匀,形成多孔的锂沉积物。作者提出了一种针对低N/P比锂硫电池(LSBs)中铜(Cu)集流体表面腐蚀问题的有效策略。他们发现,在低N/P比条件下,铜集流体的腐蚀显著影响锂金属阳极的稳定性,导致电池循环稳定性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开发了一种抗腐蚀合金涂层——铜镍磷(CNP)合金,通过无沉积沉积和退火工艺在铜表面形成CNP涂层的铜箔(CNP@Cu)。这种CNP涂层能够钝化铜表面,避免铜与多硫化物(PSs)的直接接触,同时提高对锂金属的亲和力。通过这种改进,LSBs在低N/P比和稀电解液条件下显示出了显著延长的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以及更高的能量密度。
该成果以“Understanding and Passivation of Surface Corrosion of Cu for Stable Low-N/P-Ratio Lithium-Sulfur Batter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第一作者是Luo Yufeng。
(电化学能源整理,未经申请,不得转载)
【工作要点】
为了实现高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LSBs),需要设计低负/正容量比(N/P比)的电池结构,但这会导致锂金属阳极的稳定性问题。研究发现,铜(Cu)作为常用的集流体,在低N/P比下会被多硫化物(PSs)腐蚀,形成Cu7S4,这会显著降低锂离子在Cu表面的Li/Li+氧化还原速率,导致锂沉积不均匀和多孔结构的形成,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铜镍磷(CNP)合金涂层,通过无沉积沉积和退火工艺在Cu表面形成CNP涂层的Cu箔(CNP@Cu)。这种CNP涂层能够抵抗PSs的腐蚀,提高对锂金属的亲和力,从而在CNP@Cu上实现更均匀、致密的锂沉积,并显著提高了LSBs的循环和日历寿命。在低N/P比1.5和稀电解液条件下,使用CNP@Cu的LSBs展示了比使用普通Cu的电池更长的循环寿命。此外,在极端低N/P比1.04的条件下,S||Li@CNP@Cu全电池展现出比S||Li(400 μm)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并且在两次120小时的日历测试后保持稳定的可逆容量,而未经处理的电池在初始日历测试后容量显著下降。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Cu腐蚀对低N/P比LSBs失效机制影响的初步证据,还提出了一种实用且有效的策略来稳定高能量密度LSBs。    
   
图1:Cu腐蚀对Li沉积行为的影响。a–c)原始和腐蚀Cu箔的XRD图谱、光学图像和SEM图像。d)含/不含0.1 m Li2S6的Li||Cu电池的典型放电曲线及其对应的成核过电位(插图)。e)Li原子在Cu和Cu7S4基底上的一个Li体层沉积过程的平均结合能和示意图(插图)。棕色、黄色和深蓝色球分别代表Cu、S和Li原子。f,g)Cu||Cu对称电池在含PSs前后的Tafel图和相应的交换电流密度。h–m)在0.1 mA cm−2电流密度下,不含(h–j)和含PSs(k–m)的电解质中沉积在Cu基底上的Li的表面和截面的SEM图像。n)由PSs引起的Cu表面腐蚀导致的Li沉积过程的示意图。    
图2:CNP涂层对Cu集流体上Li沉积行为的影响。a)CNP合金涂层制备的示意图。b)NP@Cu和CNP@Cu箔的XRD图谱。c)CNP@Cu箔的截面SEM图像和相应的EDS映射结果。d)Cu和CNP@Cu箔在含0.1 m Li2S6的电解质中的腐蚀行为(插图:CNP@Cu表面在腐蚀测试前后)。e)含/不含0.1 m Li2S6的Li||CNP@Cu电池的典型放电曲线及其对应的成核过电位。f)CNP@Cu||CNP@Cu对称电池在含PSs前后的Tafel图和交换电流密度。g–l)在0.1 mA cm−2(g–i)和3 mA cm−2(j–l)电流密度下,含PSs的电解质中沉积在Cu基底上的Li的表面和截面的SEM图像。m)含PSs时CNP表面上Li沉积过程的示意图。    
图3:不同集流体的Li阳极在含PSs的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a)Li||Cu和Li||CNP@Cu半电池在1 mA cm−2下的库仑效率结果。b)不同电流密度下Li||Cu和Li||CNP@Cu半电池的平均库仑效率值。c,d)Li@Cu和Li@CNP@Cu对称电池的速率性能的代表性电压曲线。e)不同电流密度下Li沉积在Cu和CNP@Cu基底上的界面极化。f–i)Li@Cu和Li@CNP@Cu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的代表性电压曲线。    
图4:不同集流体的LSB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具有2 mg cm−2 S阴极(3.4 mAh cm−2)和在Cu和CNP@Cu基底上沉积的5 mAh cm−2 Li的LSB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对应于低N/P比1.5。b–d)具有4 mg cm−2 S负载(6.7 mAh cm−2)和1.5 N/P比的LSB全电池的循环性能及其在不同循环的电压曲线。e–h)基于Cu和CNP@Cu基底的循环Li阳极顶面的SEM图像及其相应的截面视图。i)具有超低N/P比1.04的LSB全电池的循环性能。j)Li箔阳极(400 μm)与不同N/P比和组装扣式中不同组分参数的Li@CNP@Cu阳极之间的能量密度比较。    
图5:不同集流体的LSB全电池的日历老化性能。a,b)具有日历老化的S||Li@Cu和S||Li@CNP@Cu电池的放电容量及其相应的电压曲线,包括日历老化时间。c–e)在第1、6和11个循环的容量保持率及其相应的电压曲线。
【结论】
随着锂金属电池中N/P比的降低,集流体在锂深度沉积/剥离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暴露于电解液中。在LSBs的情况下,与其他系统不同,由于它们的溶解行为,PSs总是存在于电解液中。用于锂阳极的常用Cu集流体由于其与溶解的PSs的高反应性而容易受到腐蚀。在腐蚀过程中,Cu表面上形成的Cu7S4表现出对锂离子的Li/Li+氧化还原速率缓慢,尽管对锂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腐蚀的Cu加剧了锂沉积的不均匀性,并伴随着在随后的锂沉积覆/剥离过程中更大的孔隙增长和电解液消耗增加。它还为穿梭的PSs提供了更多与锂反应的机会,进一步导致活性硫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CNP合金涂层来抑制Cu集流体的腐蚀。CNP涂层对锂原子表现出高亲和力,并促进了它们的Li/Li+氧化还原速率,使得在CNP表面上实现了低孔隙率的均匀锂沉积。与常规理解相反,发现表明,Cu基底的腐蚀也是决定低N/P比LSB中锂阳极失效的一个关键但被忽视的因素。利用CNP涂层实现的均匀致密锂沉积,高硫负载为4 mg cm−2的LSB全电池在低N/P比1.5和稀电解液条件(5 μL mgs−1)下,与使用裸露Cu集流体构建的电池相比,显示出显著改善的循环性。在超低N/P比为1.04的极端条件下,S||Li@CNP@Cu全电池展现出325 Wh kg−1(303 Wh L−1)的能量密度,与S||Li(400 μm)电池相比分别提高了41%(87%)。此外,LSBs的日历老化性能在两个5天休息期间也得到了显著增强。这项工作揭示了Cu腐蚀对PSs存在下锂稳定性的严重影响。研究人员通过简单地实施像CNP合金这样的导电保护涂层来解决这个问题,为开发长寿命高能量密度LSBs铺平了道路。    
【制备过程】
铜镍磷(CNP)合金涂层的制备:首先采用无沉积沉积(ELD)方法在商业铜箔表面涂覆镍磷(NP)合金层。具体来说,将铜箔浸入含有NiSO4·6H2O、柠檬酸钠和NaH2PO2·H2O的水溶液中,调节pH值为4,然后在110℃下浸渍10至15分钟,得到NP@Cu箔。随后,将NP@Cu箔在80℃下干燥过夜,再将其置于320℃的马弗炉中进行3小时的热处理,最终得到CNP@Cu箔。这一过程使得CNP涂层均匀覆盖在铜表面,展现出对多硫化物的高抗腐蚀性,并增强了对锂金属的亲和力及Li/Li+氧化还原速率,从而在CNP@Cu表面实现了均匀致密的锂沉积,显著提升了锂硫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Yufeng Luo, Chi Zhang, Jiehua Cai, Zhenyao Wei, Qiyao Huang, and Zijian Zheng, "Understanding and Passivation of Surface Corrosion of Cu for Stable Low-N/P-Ratio Lithium-Sulfur Battery," Adv. Funct. Mater. 2024, 2418043.    
DOI: 10.1002/adfm.202418043.
         

 

(原文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知识星球下载)



点赞,在看,分享,来个一键三连吧!

   

电化学能源
聚焦电池前沿,启发科研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