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高国新Angew.:电解质工程构建高离子导电性的坚固界面,实现宽温度范围的锂金属电池!

学术   2024-11-19 10:15   重庆  
(可代为解读,作者校稿后发布) 投稿通道 ↑                    

锂金属电池(LMBs)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可充电电池的有希望的候选者,因为锂金属阳极具有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最低的还原电位(-3.04 V vs. 标准氢电极)。特别是,当与高镍层状氧化物(如LiNi0.8Co0.1Mn0.1O2,NCM811)配对时,它们有望创建可靠的高密度能量存储系统。然而,LMBs面临重大挑战,如不希望的锂枝晶生长、“死锂”沉积以及在连续锂沉积层/剥离过程中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破裂。此外,NCM811阴极侧的过渡金属离子溶解、相变和Li/Ni混合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更糟糕的是,这些问题在极端温度下加剧,强调了开发具有强大环境适应性的LMB技术的紧迫性。通常,低温和高温显著恶化LMBs中的离子传输和界面稳定性。在低温下,界面动力学缓慢和严重极化导致锂枝晶生长,最终导致电池性能严重退化。传统的电解质,如溶解在环状碳酸酯和/或线性碳酸酯中的LiPF6,可以在低温下固化,严重限制了正常电池操作。此外,高温加速不良反应和过量电解质损失。此外,LiPF6分解产生的酸性物质可以腐蚀阴极电解质界面(CEI),加剧阴极结构崩溃,最终导致不可避免的电池故障。显然,LMBs的界面性能与Li+的传输动力学和界面的热稳定性有关,这对于宽温度范围应用至关重要。因此,设计和构建具有高Li+导电性和热稳定性的界面对于在恶劣环境中实现可靠的LMBs至关重要。由于电解质直接影响界面的组成和结构,设计可行的电解质以调节LMBs在宽温度范围内的界面化学性质是一种有效策略。乙酸乙酯(EA)是一个有前景的候选者,因为它在宽温度范围内运行,具有适度的介电常数、低粘度、低冰点和相对较高的沸点。然而,EA的严重分解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稳定由EA基电解质衍生的界面特性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添加添加剂被认为是形成保护性CEI和SEI的简单可靠策略。氟乙烯碳酸酯(FEC)通常用于构建具有高机械强度的富含LiF的界面。然而,过量的LiF可能会损害Li+传输,并且无法适应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因此,引入具有良好膜形成功能并与FEC良好协作的添加剂,构建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坚固界面,对于推进全气候LMBs是必要的。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高国新团队设计了一种添加剂辅助的双功能电解质,以满足快速Li+传输动力学和界面的热力学稳定性,实现高能量密度LMBs在宽温度范围内的适应性。设计的电解质(称为EAFP)是通过在含有1 M LiPF6的EA和FEC(10:1,v/v)混合溶剂中引入2 vt%的1,3-丙烷磺酸内酯(PS)获得的。正如预期的那样,设计的EAFP表现出高Li+导电性、低粘度、良好的润湿性和固有的化学稳定性。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PS参与构建具有无机内层和有机外层的坚固CEI,以及富含无机物的SEI。这些无机物质增强了界面稳定性并为Li+传输铺平了道路,而含硫有机物改善了界面灵活性以减轻应力积累。因此,EAFP与Li阳极和NCM811阴极都具有出色的兼容性,确保Li||NCM811电池在从-40℃到60℃的广泛温度范围内工作。各种电极也扩大了EAFP的范围。基于电解质工程与高效界面构建之间的联系,这项工作为设计宽温度范围的高能量密度LMBs的电解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成果以“Electrolyte Engineering to Construct Robust Interphase with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for Wide Temperature Rang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第一作者是Li Yanan。   

(电化学能源整理,未经申请,不得转载)
【工作要点】
本文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双功能电解质(EAFP),通过在乙酸酯(EA)和氟乙烯碳酸酯(FEC)混合溶剂中添加1,3-丙烷磺酸内酯(PS)来调节电极/电解质界面,从而实现了在宽温度范围内具有高离子导电性的坚固界面。EAFP电解质不仅展现了优异的离子导电性、低粘度、良好的润湿性以及内在的化学稳定性,而且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PS的加入有助于构建一个具有无机内层和有机外层的稳健CEI,以及富含无机物的SEI。这种结构增强了界面稳定性,为锂离子传输提供了途径,同时含硫有机物提升了界面的柔韧性,减轻了应力积累。因此,EAFP与锂阳极和NCM811阴极都展现出良好的兼容性,确保了电池在从-40℃到60℃的宽温度范围内的稳定运行。这项工作为全天候锂金属电池的界面调控提供了新的指导,有助于推动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技术的发展。    
图1:(a) 传统碳酸酯基电解质和设计的双功能电解质在宽工作温度下的示意图。(b) EA、FEC、PS、LiPF6的HOMO和LUMO能量图及它们的优化结构图。(c) EA、FEC和PS的静电势比较图。(d) EA-Li+、FEC-Li+和PS-Li+的结合能图。(e) 电解质的微分电容曲线。(f) 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测试的电解质的氧化稳定性。(g) 电解质在宽温度范围内的Li+导电性。    
图2:在0.5 mA cm−2和固定容量1 mAh cm−2条件下,EAF和EAFP中对称Li||Li电池在(a) 30℃、(b) -20℃和(c) 45℃下的循环稳定性。(d) 使用EAF和EAFP的Li||Cu电池在30℃下通过Aurbach测量法评估的Li沉积/剥离库仑效率。(e) Li在Cu基底上沉积的电压曲线。(f) Li||Li电池的Tafel曲线。    
图3:(a) 在30℃下Li||NCM811电池的循环性能。(b) 对应的充/放电曲线和第一周期的库仑效率。(c) 使用EAFP的Li||NCM811电池的CV曲线。(d) 在不同电流密度下Li||NCM811电池的倍率性能。(e) 不同循环下Li||NCM811电池的EIS曲线。(f) Li||NCM811电池从4.1 V到5.0 V的泄漏电流曲线,时间间隔为10小时。(g) 在30℃下Li||LCO电池的循环性能。    
图4:在EAF和EAFP中循环后的NCM811的HRTEM和相应的FFT图像(a, b)、横截面图像(c, d)、AFM图像(e, f)以及相应的DMT模量分布图(g, h)。EAF和EAFP形成的CEI的高分辨率XPS图:(k, m) O 1s和(l, n) F 1s。EAF和EAFP构建的CEI中CHO2和LiF的二次片段的3D渲染图(i, j)。    
图5:在EAFP中循环的Li阳极的(a) SEM图像、(b)放大的SEM图像、(c)冷冻透射电镜图像和(d)相应的局部FFT图像。EAF和EAFP中形成的SEI的XPS谱图:(e, g) O 1s、(f, h) F 1s、(i) S 2p和(j) Ni 2p。EAF和EAFP中形成的SEI的示意图(k, l)。    
图6:在(a) -20℃、(b) -30℃和(c) 45℃下,以0.1 C条件下Li||NCM811电池的循环性能。(d) N/P为2.72的Li||NCM811的循环性能。使用EAF和EAFP的Li||NCM811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充/放电曲线(e, f)。(g) EAFP和报道的典型电解质在离子导电性、成本效益、最低工作温度、最高工作温度、阴极兼容性、寿命和氧化稳定性方面的雷达图。由EAFP包含的Li||NCM811软包电池在(h) 60℃和(i) -40℃下点亮LED的光学图像。
【结论】
本工作设计了一种辅助PS添加剂的双功能电解质,实现了Li+导电和稳定的界面,以满足宽温度耐受性LMBs的严格目标。具有无机内层和有机外层结构的CEI具有机械稳定性和良好的柔韧性,有效地抑制了寄生电解质的副反应,保护了NCM811结构不受损害。在密集且均匀的SEI中丰富的无机成分加速了Li+的传输,并限制了Li枝晶的生长。鉴于EAFP中形成的CEI和SEI具有快速的Li+传输和优异的热稳定性,Li||NCM811软包电池(N/P = 2.72)配备NCM811阴极(10 mg cm−2)、Li阳极(20 µm)和EAFP电解质(3.96 g Ah−1),在0.1 C下稳定运行100个周期,比容量为120 mAh g−1。此外,使用EAFP的Gr||NCM811软包电池的稳定放电容量验证了EAFP与石墨的优良兼容性。值得注意的是,从-40℃到60℃的改善循环稳定性和阴极材料的广泛适用性(LCO:1000个周期,保持率:67%)极大地扩展了EAFP的应用范围。本研究阐明了电解质设计和衍生界面之间的关系,为宽温度范围内高能量LMBs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    
Yanan Li, Bo Wen, Na Li, Yuanjun Zhao, Yuzhi Chen, Xiangkai Yin, Xinyu Da, Yuxin Ouyang, Xinyang Li, Pengxiang Kong, Shujiang Ding, Kai Xi, and Guoxin Gao, "Electrolyte Engineering to Construct Robust Interphase with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for Wide Temperature Rang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14636.
DOI: 10.1002/anie.202414636.
(原文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知识星球下载)



点赞,在看,分享,来个一键三连吧!

   

电化学能源
聚焦电池前沿,启发科研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