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被史学家认定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黄帝陵显示出最强健的中华心律和最强劲的民族凝聚力,在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旗帜下,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共赴国难。
国党方面以其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致祭: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
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
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
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国党的祭文32句,除祭文小序“焕发我民族之精神”一语提及现实感外,通篇例行公事地追述黄帝功业,显得普通平庸。在民族危亡同胞携手共御外侮的关头,如此糊弄祖先,简直可以说是麻木不仁了。
已经“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的先锋队,则以教员亲笔书写的一篇《祭黄帝陵文》,向世人明白无误地昭示了中华民族正统传承者的定位。
教员很重视这篇祭文,他在3月下旬即已写好,并于29日寄给曾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过延安采访的范长江,希望他“可能时祈为发布”(当然,受果党当局众所不知的原因阻挠,祭文未能公开发表)。
4月5日,林伯渠受毛润芝、朱玉阶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这篇《祭黄帝陵文》,感情真挚自然,情绪慷慨激昂,文笔流畅,语句精练,采用汉语四言古体,共56句。内容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高度精辟概括了轩辕黄帝的伟业。
第二部分追溯了自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界。
第三部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北上抗日”,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经艰险,来到抗日前线,志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号召和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商抗日国是,共谋抗日大计,共同抗日救国。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全篇昭告明志,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念,“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情怀溢于言表。同时,呼吁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之再生。
此番告祭情怀,不独远超国党祭文,历代祭文也无出其右。实际上是教员代表先锋队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先锋队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
慎终追远,敬天法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逝者安详,生者奋进,是为清明。先锋队就在人文始祖的清明祭礼上,完成了中华民族正统传承人的身份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