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狂想录(一):华夏文明生源生成的根在哪里?伏羲八卦!

文摘   历史   2024-11-09 15:56   四川  
【按语:个人关于华夏文明思考的文字涂鸦,其实十多年前随手笔录,除了部分个人脑洞之外,主要受天涯神贴《五色蕴五行:大国的国旗与国运》的五色楼主及众多大神楼友,冷如,突击群,太白将夜等名家启发做了一些整理。如今天涯社区已散,《五色蕴五行》神贴也不可寻,楼主另开了微信公众号“新千年叙事”和“天人地理观”作为新的根据地,欢迎朋友们前往关注。个人钦佩五色楼主神贴内容和楼友大神观点,不想看见诸多连珠妙语平白消失,故稍加整理后分享,广而告之,也希望朋友们都能关注公众号《新千年叙事》和《天人地理观》,谢谢。】
一般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易为根,道为本,墨为魂,儒为体,兵法为用。

那么,为什么说“易”是传统文化的根呢?

说到易,大家第一个反应肯定都是八卦,然后便联想到占卜预测风水八字算命等方面去了,如果你被这种神秘主义的心态笼罩,不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脑子里都会是云遮雾绕似懂非懂,这是对易最大的误解。

其实,易的伟大,不是靠四六不着的神秘主义撑台面,而是易为中华文明加持了历久弥新,循环复苏的护体神功。这种护体神功来自于几千年不断精修的三大秘技的合体融通:汉字固化,祖先崇拜和大一统思想这三大秘技正好根源于“易”的三位圣人:伏羲,文王,孔子。

首先说说伏羲易象八卦抟造方块表意汉字滥觞的贡献。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这种方块表意字体因其高度凝练的智慧,相对表音字母文字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

仅举一例,因为具有最高的信息熵,在使用多种官方语言的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最薄。

为什么呢?汉字用字少,但信息量大,组词能力强,常用字仅3500个。现在,英语词汇量已突破100万,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据《纽约时报》统计,英语每年还有1~2万新词产生。而英语的新词汇与原有词汇关联很小,上百万的英语单词就是这样出来的,要想学会,必须死记硬背,尤其是学科专业名词,隔行如隔山。

而汉语,不必造新字,仅靠现有汉字组新词即可,而且所有英语词汇和新词翻译过来,都可用3500个汉字来组词表达。

汉字组词能力太强大,还可触类旁通,记忆量大减。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在英语国家,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字别想读《时代》周刊。大学毕业10年的职业人士一般要懂80000字。

而我国汉字扫盲标准是1500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3500汉字,搞科研没问题。至于读书看报小学毕业就能做到。一般人2000汉字看书写字都能搞定。

对比一下,美国人学习了3~5万单词,他能享受的信息还很有限,每年还要面对上万新词。一个英、美国人一般要记住2-3万词才能读懂90%的报刊内容,应付日常生活,一个中年的职场人往往要记住8万个词才够用;而一个中国人学习3500汉字,就可畅游天下,享受几乎全部信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学少而知多,什么是智慧?这就是智慧。

汉字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汉字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很多朋友,因为不关注这方面的话题,人云亦云地将汉字称为“象形文字”,殊不知这是对汉字的污名化贬抑,忽视了汉字的本质属性是带有强制规范性的表意文字——对应于表音文字。

其实,人类最初都使用象形文字,只是后来的各种因缘际会,才演变分化为表意的汉字系统和表音的拼音文字系统。有研究表明,汉语和英语其实同源,来自于同一系统的分化。

象形文字演变为拼音文字,是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颠覆性革命,也是一种文字信息的卸载,让文字的使命屈从于口语,简化为语音的记录,同时衍生出千奇百怪的语法结构,从简化起步走向另一条复杂缠绕之路。拼音文字的话语权,在象形文字面前是无敌的,但是遇到汉字,则相对无语。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汉字的成熟性,以及汉字作为中国文明载体的不可替代性。现在给汉字一个古老活化石的定位,将其视为全球文字拼音化普世道路中的漏网之鱼,是西方中心论扩大化的结果。如果说,象形文字拼音化是一场颠覆性的文字革命,那么象形文字汉字化则是文字自然进化、高级化的理想结局。因为汉语将文字蓄载信息、引发联想、沟通形象与抽象的符号功能整合放大到了极致。简单的说,拼音文字屈从于口语,是随遇而安,分化退化,颇有不思进取的嫌疑,汉字则是高级升华,整合进化,突出勇猛精进的改善精神。

汉字统一、固化并推而广之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想一想罗马帝国崩解后欧洲民族语言、文字的碎片化发展,令人不寒而栗,不同的口音很快因为不同的拼写方法,造出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字形成不同的民族,进一步加深隔阂与分离,时至今日,欧盟还在蹒跚学步中摇摇欲坠,丝毫没有走出泥潭的迹象。

中国的汉字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秦汉到明清中华大地操各种方言的人都有,软如法语的吴侬音,硬如德语的广东话,用方言对话时鸡同鸭讲,但是落于纸笔的文字全部同一,交流起来就没有丝毫障碍了。

秦始皇“书同文”做到统一汉字,并推而广之,功在华夏。但是他为什么能比较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呢?因为统一之前春秋战国各地文字虽有所分化,但都是以表意取象为原则,而这种沟通形象与抽象,引发会意和联想的原则,正是源自于伏羲的易象八卦。伏羲用八卦象征表达万事万物的内涵,为后世华夏造字起了表率作用。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变万物之情。”

我们来看一看伏羲的易象八卦:

乾三连:三个连续的阳爻,玉宇澄清,万里无埃,无有一点瑕疵,完整天象没有丝毫裂缝。

坤六断:三个中断的阴爻,因为大地都是沟沟坎坎,没有一处绝对平整的地方。

震仰盂:代表天雷。

离中虚:代表地火。

巽下断:代表风。

坎中满:代表水。

艮覆碗:代表山。

兑上缺:代表泽。

这就是伏羲眼中的世界:“天雷勾动地火,风水汇聚山泽。”

人生于天地之间,天覆地载,天的本象完满无缺,地的本象凹凸不平,水是生命之源,水从天上来,天上落水之前必然起风,故而风是天变的前兆,天象有完整无缺生出一丝裂缝,便是起风了,水藏在天的上部,平时看不见,放当天象上下一起变化,便化为雨水落了下来。

水落到地上,因为大地凹凸不平,凹陷的地方聚水为泽,凸出的地方显形为山,起初的艮兑对应的具象只是相对而言,并非我们今天以为的高山大泽,无水为山,有水为泽而已,所以艮山和兑泽可以随时转换,都从属于大地,是坤象的一体两面。

所以,天上的风水汇聚成就地上的山泽,古人背山面泽而居,看风水也就是看山泽,演化成后来常说的“山管人丁水聚财”,其实也就是讲求宇宙之间的生气流转,源源不绝。

水是生命之源,火是文明之源,所以离火具备文明之象。

火从哪里来?初民时代最常见的是从森林中拾取雷电击发引燃的木火,电闪雷鸣引发林中大火促使古人生发“天雷勾动地火”的联想:火本是蕴藏在大地之内,但需要天雷引发,直到后来学会击石发火,或者钻木取火,他们仍然相信其中的原理是“天雷勾动地火”。

伏羲易象八卦,一图包纳万象,是揭示宇宙本质和规律的一次伟大尝试。这种方法论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华夏先民,引导了象形文字沿着表意文字高度抽象和高密度荷载信息演化发展的进步方向。

这是易对华夏原生文明成型第一重伟大贡献。

萝卜快评
直抒胸臆,快语快评。五色楼主门下牛马走,俯首阐释《新千年叙事》,仰望感悟《天人地理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