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坏法,不乱政,不以伸张个人私怨或助人复仇为目标。同时,墨家不以任何国家的法令为准则,而只以本学派信念与纪律为行动准则,对自己认定的非正义国家行为断然狙击,成为中国文明史上最为奇异的“政侠”集团,并以其特异的政侠光芒,刺得所有的国家庙堂力量的眼睛发花,倍感威慑。
墨子为了阻止楚国发动攻打宋国的战争,跑到楚国去跟公输班对弈,九战九胜。并告诉公输班,如果你们敢攻宋,宋国有我的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人,拿着我的工具,学会我的办法,帮他们守城,你们杀了我,也没有用。于是楚国只好罢休。
这是墨家最有名的一个故事,但却不是墨家最伟大的故事,墨家更惊世骇俗的壮举,是以一己学派之力,扭转了一个贫弱国家的命运,重新塑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并由此奠定华夏文明正源生成的组织基础。这个弱国,就是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
我们从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的连锁事件说起。
公元前381年,楚国发生了一件事。吴起跑到楚国帮忙变法,在楚悼王死后,被楚国贵族围攻。但吴起这人有急智,抱着楚悼王的尸体死的,贵族的箭射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犯了大罪。参与围攻吴起的有一位叫做阳城君(封地在阳城),他也犯了大罪,因此出逃,封地被收归楚王。
巧的是,这位阳城君有位朋友叫孟胜,是墨家的巨子,事发的时候正带着弟子在阳城。
当时阳城君潜逃,楚肃王派兵打算收回阳城。孟胜说,按楚国法律,你收回城池要拿城主的符令回来,敢问现在符令在哪里?来人说没有,孟胜说对不起城不能给你们。来人说敢违抗就打,孟胜说打就打。
关于这场战争,孟胜对弟子做过一番解释。
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
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
战果也很有名,《吕氏春秋》: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这一年正是秦献公即位第四年,墨家巨子孟胜及其弟子一百八十五人集体身殉以践墨子之义,强烈的震撼感对秦献公内心的冲击可谓无与伦比,因为秦献公也正处于艰难而希求突破的境地。
此时的秦国积贫积弱,国运如丝,随时都有断灭的可能。自秦穆公雄起一把,又被晋文公修理,掉头称霸西戎后,二百多年再无起色,国力发展内外交困,外部主要是黄河以东强大的晋国以及后来分裂诞生的战国首强魏国,即使在关中地区,也不免受到戎狄部落的顽强抵抗。
秦国内部社会,经济,文化都比中原国家落后,最不利的是国家政权经常被庶长贵族操纵,庶长们时不时地将秦公子流放到国外,或迎回到秦国,擅自废立国君。最显著的是秦怀公,先被庶长们自晋国迎回继承君位,最后又被庶长们囚禁,愤而自杀向所谓的臣子抗议。
内部一团污糟,外面被魏国打得满地找牙就毫不奇怪了。魏国在公元前419-408年,用了十一年时间,由名将吴起主导的攻占秦河西地的战略完全成功。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分晋陕两省的黄河,当时吴起是从东北面攻过来,把渭南东边的那块地方全占了。
《战国策》记载,吴起攻下河西地后,魏武侯与吴起、王钟“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他们浮舟的地方,《水经注》说是少梁,今天陕西省韩城市。
此地向西,距离秦国腹心地带,今日西安东缘不过一百二三十里的路程。
河西地一失,秦国门户洞开,无险可守,魏国占领下的河西地如同一把利剑直指秦国的腹心,可以说,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了。因此,公元前401-386年,秦国曾经多次与魏国交战,试图攻下河西地,但无一次成功,河西地就像在身上开了一条口子,不停给秦国放血。
公元前386年,流亡在外三十年的秦献公趁国内大乱回国,385年,献公顺利继位。在他继位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负责把守郑县边塞的右主然不让献公回国,最后靠的还是把守焉氏塞的庶长改放他回来。
秦献公于前384年即位之后忍辱持重,从事内政和军事的改革,不轻易言战。但当时魏国占据河西地,随时可以长驱直入,兵临城下。献公不仅要巩固都城的防线,还要在都城以东建立一系列的防守据点,而且,可以说都是无险可守的防守据点。
既然无险可守,那就只有靠人力了。由谁来守城?放眼天下,当然墨家最合适。重义轻生,为一座孤城,巨子孟胜及弟子集体身殉,人品靠得住!墨家精通军械设计制造,墨子让公输般输的无话可说,能力靠得住!墨者集团是秦献公招募战士的第一选择。
问题是,墨家为什么要与秦国合作?当然,此时秦是被侵略的弱者,符合墨家一向锄强扶弱的行动原则。但更重要的是,秦献公即位伊始,就下令废除了秦国带有戎狄之风的人殉,这一仁政善举,才是赢得笃信兼爱非攻的墨家乐意效忠的关键。
由于饱受多年流亡生涯的苦痛和即位后四年所受墨者集体殉义的感召,献公自始即对墨者有充分的信任,而墨者的种种专长恰好迎合献公迫切的需要,墨者入仕秦国之初,双方同轨合拍,欢如鱼水。以致墨者成为秦军中的全能干部和严格纪律的执行者,可以说秦国中央集权和做大做强的一切进步都和墨家密不可分。
而墨家最主要的还是两项基础性的贡献,所谓基础性贡献,就是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复河西地
从地缘形势看,秦国收复了河西,才能安心发展。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种基本常识,秦献公之前的执政者同样都是了然于心,为夺回河西地,几代国君,殊死奋战二十多年,却寸土未复。
献公一朝则不然,即位之后忍辱负重,坚守不出,河西地二十年无大战,待力量积蓄完备,军力转弱为强之后,一击必中。献公即位后第二十一年,秦献公下令秦军攻打魏国,夺取秦国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人,取得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二十三年,秦军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将领公叔痤,攻取庞城(今韩城东南)。
石门大战和少梁大战的战果离不开墨者的竭忠尽智。墨者都是典型的理工男,秦献公看重墨家,首先是墨家掌握了全套的攻守城技术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在《墨子•备城门》中,开始一直到最后,墨子都和在弟子详尽地讨论城墙怎么修,土坑怎么挖,攻城器械怎么造,甚至为了防止敌人间谍混进来,还详尽到规定上厕所时必须获得许可,不能两个人同时上厕所,否则皆斩之,为了防止上厕所时说话泄密,必须衔枚,就是嘴里含一块竹片等••••••
墨家的鼎力相助固然是献公朝军力转弱为强的枢纽,但墨家最基础性的贡献还不止于此。
(二)建户口本
墨家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就是建户口本。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建户口本!这是一切富国强兵之策的根基!
谁都会说富国强兵,怎么富国强兵?很多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编户齐名,兵农合一,奖励耕战,重视生产,加强贸易,整顿军队,突出教育,发展交通••••••这些都没错,都是金玉良言,可也都是正确的废话。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正确政策的制定都应建立在缜密周到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摸清家底,做不到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法令政策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闭门造车的政策都是落不到实处的空中楼阁而已!
战国时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是人!制定政策最关键的抓手是什么,就是户籍,秦国正是在墨家的不懈努力下,摸清了家底,建立起空前详实的户籍档案。
张金光先生在其廿余年心血结晶的《秦制研究》对秦户籍特色及其主要意义有扼要的解说和评估:
献公的户籍改革既彻底扫除传统乡遂国野的区分,又奠下走向统一集权国家的通衢大道。后来汉高祖刘邦军入咸阳,萧何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抢先保护秦朝第一手的户籍役册等国家基础性的文书档案资料,后世都说“汉制九州,赖文书之力”,萧何功不可没。
现在大家明白了,建户口本确是一等一的大事。但摸清家底的普查即使在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庶长贵族们操弄国政的秦国更不可能受到欢迎,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布置多重障碍抵制针对自身家底的摸排调查。这种繁琐细碎而又功劳不彰,吃力不讨好的苦差,要想取得圆满成功,唯有苦行救世,力行大禹之道,行事一丝不苟的理工男墨家才能胜任愉快。
墨家复河西地,建户口本,奠定了秦国统一华夏的根基。可为什么自秦之后便销声匿迹,几乎绝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