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三国杀(2)美国对英国放血最狠!

文摘   历史   2024-10-22 16:53   四川  


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三家国名似乎都有谶纬加持,说起朗朗上口又好记,听来冷艳尊贵高大上,其实,蛇鼠一窝没商量,狗屁倒灶几箩筐。

二、美国不但要造英国的反,还要黑英国的产

英国扛不住法国主力正面压迫加上北美民兵的袭扰,不得已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时,很多事情都还没有掰扯清楚。

英国植根十三州一百多年,毕竟在民间还是有不少亲英国政府的“效忠派”,叛逆暴民们要自成一国,效忠派的人身财产安全当然都没有保障,于是纷纷追随英军去了更北边的加拿大重新立足。

美利坚以叛逆立国,当然自成一体,谁都不买账,立国后不久就对“国父”法王路易十六翻了脸,暂且按下不表。

甫一立国的叛逆们贪心不足,还没站稳脚跟,就又盯上了北边的肥肉-追随英国的“效忠派”大本营加拿大。1812年6月18日,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先撩为贱,对英宣战。

被后世殖人誉为“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的1812年战争,其实是美国的第一次对外战争。麦迪逊总统极为嚣张:“这一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

奈何瘾大人菜,很快被英军带着加拿大民兵反推,1813年至1814年期间,英军占领了美国缅因州,并攻占了首都华盛顿。这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次,美国首都被外国军队占领。

英军一把火将总统府烧得乌七八黑,美国战后也没钱大兴土木重建,只能提桶把残破的房屋内外整体通透刷了个白,刷完白觉得还挺好看,从此美国总统府就叫“白宫”了。

1815年,英美双方最终达成停战协议,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虽然打了个寂寞,但不影响后世殖人的推崇,“1812年战争巩固了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证明了美国人民捍卫自己独立和自主权的决心和能力······增强了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

美国打算黑了英国产业的贼心当然不死,“美国必须控制整个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也被鼓吹为美国的“昭昭天命”

1823年,羽翼未丰但已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美国,迫不及待地发布《门罗宣言》:“美洲是美洲人(本想说美国人,后忍了)的美洲”。门罗宣言站在道义高点反对殖民主义,要求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实则在拉丁美洲国家还忙于进行独立时,就已将后者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

刚进入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将“门罗宣言”推论为美式殖民主义的许可证,对拉美国家,“说话客气,但带根大棒子”。

美国对外政策的“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是一体两面:自身实力足够覆盖的地方,就用“门罗主义”圈起来吃独食;自身实力还不能深入的地方,就提倡“门户开放”利益均沾,跟在其他列强背后捡漏;等自身势力根深蒂固了,便又对其他列强关门闭户,重提“门罗主义”圈起来一家吃独食;如此循环往复,屡试不爽。美国黑英国的这些套路,主要在20世纪上半叶上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威尔逊就试图用“十四点和平原则”,与列宁“和平法令”打配合,瓦解英法的殖民帝国体系。但当时美国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力量不足,手伸得太长,难免自取其辱。

巴黎和会上,英国的“狐狸首相”劳合·乔治与法国的“老虎总理”克里蒙梭联手给了威尔逊一个大逼兜,哪凉快哪儿呆着去!美国基本没捞着啥实质好处,威尔逊首倡的“国际联盟”,国会却不批准加入,反而落到英法手里作为利器耀武扬威。

里外不是人的威尔逊总统郁郁躲进书斋,等着后来人理解他的心声。读懂了威尔逊为美国谋取大利益苦心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则吸取教训,手段更为腹黑。

美国人在二战前“养虎遗患”的一系列神之操作常让后人迷惑不解,但从利益的角度理解一目了然。美国扶持壮大苏联、德国、日本都有同一个目的,去冲击英法这两个殖民大国,尤其主要是去冲击英国庞大的殖民体系,让英国有求于美国,再从容收割。

美国人玩的漂亮,也玩的过火,甚至爆出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样表面损失巨大的乌龙,但美国人的收获更加惊人地丰硕。

仅1940年8月,美国就用50艘破旧的二手军舰(大多建造于一战时,最新的也已服役十几年),换得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英属圭亚那等8个岛屿和附带的十几个军事基地。

好在丘吉尔不愧拥有诺贝尔奖的文笔,能将实质向美国纳降的不对等交易论调抒发得激情澎湃:“······毫无疑义,这种措施意味着,英语世界的两大民主国家,大英帝国和美国,为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在它们的某些事务中将彼此结合起来。我个人觉得,瞻望未来,这种措施没有什么可耽心的。即便我想制止也制止不了,没有人能够制止这么作。和密西西比河一样,它将滚滚奔流。让它奔流吧!让这势不可挡的温暖的滚滚洪流奔腾向前,一直流到更广阔的原野和更美好的日子。”就是不知道丘胖子心里的血滴了几大盆?

1941年以后,从中国到整个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印尼群岛、南太平洋诸岛等)的英国利益体系都被日本扫荡(美国当时在这些地方利益不深,甚至为此赔上菲律宾也在所不惜),英国连在“女王皇冠上最重要珍贵的宝石”印度殖民利益都岌岌可危的情形下,美国更加予取予求,终于摘掉了英帝国的金融霸权。

英美霸权交接的核心,正是围绕金融体系展开,其过程绝非后人臆想的英美同文同种而和平交棒,而是伴随着腥风血雨的“肢解”

地缘格局变动涉及的战场搏杀尸山血海已不待多言,只不过这一次美国人不是在战场上直接击杀英军,而是借刀杀人,扶持德军和日军杀英国人,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肢解”了英帝国殖民地缘结构,美国人再以“盟友”身份出面收割,心思腹黑,手段同样强硬不容丝毫通融。

从1941年起,英国人和美国人就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各自关于战后国际货币安排的最初计划,对手戏主角分别是美国财政部次长怀特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都是金融史界的超级大拿),他们谈判过程的冗长与复杂程度,足以让专业研究的经济史学家们昏昏欲睡。

但总的来说,就是个破落乞丐与吝啬富翁讨价还价的场景:

凯恩斯:“这里,这里,还有那里,能不能给我多少留一丁点儿?”

怀特:“不行!一个子儿也没有。”

结果自然不用多想,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齐聚于布雷顿森林,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两个附议,即《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但可调整汇率以及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战后国际货币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了西方金融霸权的交接,美国面临的最大对手已不是老气横秋的英帝国,而是新生力量苏联。

1945年2月,制定战后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里,其实只是两个“真巨头”-罗斯福斯大林,分别代表美国和苏联,瓜分了另一个“假巨头”丘吉尔代表的英帝国罢了。丘吉尔再巧舌如簧,可怜巴巴扮委屈,也未能让心如铁石的罗斯福动摇分毫。

美国吃死了英国,苏联吃定了英国,罗斯福和斯大林终于在二战时实现了威尔逊和列宁在一战时未曾实现的梦想。

美国在二战时的步步为营的算计,刀刀割肉的肢解,已经注定了大英帝国逃不出殖民体系崩解的一劫。至于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和苏联的合力施压英法撤军,不过是英帝国曲终人散挽歌余唱之际,扇在破落户脸上的最后一巴掌罢了。

萝卜快评
直抒胸臆,快语快评。五色楼主门下牛马走,俯首阐释《新千年叙事》,仰望感悟《天人地理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