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事实证明抗美援朝没有影响经济建设,那么我们又回到假设上来,如果不去抗美援朝,我们会不会避免牺牲而取得更大的建设成果呢?
按照正常的历史逻辑演绎,结果只会恰恰相反,中国将在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大的牺牲之后承受更加惨重的损失,如主席1950年10月在政治局会议上的结论:“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朝鲜半岛关系华夏国脉,我党本身就是在白山黑水得到了真正的力量从而入关横扫六合。丢了朝鲜,让美军直抵鸭绿江边,不止是唇亡齿寒,更应该说性命攸关,决不能坐视不管。
主席的战友们初期不愿轻易出手的顾虑,一是能否取得胜利的结果?二是性价比是否合算?在主席的坚持和导引下,战友们很快就转过了脑筋:抗美援朝不但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而且性价比极佳,出国代价远小于蹲在国内按兵不动。
抗美援朝战前决策性价比最高,说的冷酷一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固然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但其实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最小的牺牲,获得了最大的胜利。
为什么要在国家初建、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出兵到境外横挑强敌?而且这个强敌还是刚刚打胜二战风头正盛号称第一强国的美国组织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十七国盟军!这里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攘外”还是“安内”?
很多人虽然人云亦云地批判蒋志清“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但内心里其实将“攘外必先安内”奉为铁律,只是觉得蒋志清“安内”的手段还不够高明不够狠辣不够决绝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已,甚至还有用“安内必先攘外”的说辞为蒋志清张学良不放一枪放弃东北的行为洗地。主席领导下的我党却用抗美援朝“攘外”的行动成功达到了土地改革经济建设等“安内”的目标。
为什么主席说“不参战损害极大”?因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美帝国主义已经将战争强加到了我们头上,不抓住良机反击,难道等着被帝国主义的绞索慢慢勒死吗?朝鲜战争爆发仅仅两天后,跟中国还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以保护国民党政权。
有些糊涂虫还瞎扯“抗美援朝耽误了解放台湾”,也不看看时间?志愿军是在10月19日进入朝鲜,而美国早在6月27日就侵犯插手台湾海峡,谁先谁后?一目了然!
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将近四个月之后的10月19日,志愿军才踏上朝鲜的土地参战。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出手,只能说明中国方面通过审慎决策,选择了最佳的反击方向。因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如此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并造成国家分裂的侵略行为,中国必须做出战略反击。
战略反击的方向选在哪里?跨海攻击台湾对于当时海军几乎为零的解放军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动用最能拿得出手的陆军在朝鲜半岛反击就是唯一选项。
不要说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片儿汤话,如果选择忍气吞声不对美国反击,一年前“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宣言就成了一句笑话,潜在的反对力量将会因轻视先锋队而肆无忌惮地浮出水面,对新生的共和国发起反攻倒算。
何况,美军就一定能收住手只满足于“统一朝鲜”而止步于鸭绿江边吗?据尼克松回忆:“麦克阿瑟无论谈到什么问题几乎总要提到亚洲。有一次他对我说,如果当年在鸭绿江边他有五十万国民党军队,他就会把中国一分为二,一举改变世界的力量对比。但是这种时机已经一去不复返。”
1950年统帅“联合国军”的麦克阿瑟是个坚信“胜利者不受责难”的战将:不准越过三八线?老子偏过。不准使用美军占领中朝边境地区?老子偏用。不准把朝鲜战争跟蒋介石扯上?老子偏访问台湾。怕引起中国干涉?有什么了不起?中国人不过一群厨子裁缝,只会洗衣做饭,哪敢打仗?如果他们敢跟美国军队较量,那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对这样的将领而言,“没有越过鸭绿江进攻中国的计划”有什么关系?随时制定就是了。
如果麦克阿瑟把“鸭绿江不是不可逾越的边界”的威胁付诸实施,当真过江入侵中国,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军有权出兵。最坏的结果:“日俄战争”的翻版“美苏战争”,外国军队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不论谁胜谁负,战争的破坏都落在中国人头上,美苏伤亡的只是军人,中国伤亡的将是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于彼的平民百姓。
即便美军不过鸭绿江,只是与中国军队沿江对峙,那又如何?中国必须随时随地防备美军打过来,必须在中朝边境处处设防,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东北的工厂必须内迁,整个中国的经济建设都要被打乱。更关键的是:苏联便有理由长期保持在旅大的驻军,中国被牢牢绑死在美苏冷战的棋盘上愈陷愈深。
忍气吞声的中国人仍然将是列强眼中“毫无希望的民族”,因为仅仅几年前,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横行无忌。那时,几个日本兵就可以轻易地占据一个县城,即使这个县城有几万人口,却人人匍匐如羔羊;那时,十几个日本兵就可以让几百人的中国军队望风披靡,甚至是日本投降的时候,还占据着大半个中国。
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靠美国人获得的,能够将不可一世的日本人干掉的美国人,就是当时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神。
这些将美国人奉为神的中国人其中一个是民盟领袖张东荪,此时担任中央政府委员,居然也私下联络美国特工。除了泄露中央机要文件外,张东荪还提供了一份名单,准备组织傀儡政府。
11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不再对朝鲜战事保密,要求参加中央政府的各民主党派对抗美援朝表态,准备在3日发出联合宣言(实际发表为4日)。
此举让张东荪大惊失色,真和美国人打上了,必须赶快把后路定下来!他立刻找来常联系的美国间谍王志奇,要求他趁着还没全面开战的机会赶快离开大陆,务必向美国政府转达友好信息,即中国政府内部有许多人不希望和美国敌对。王志奇随即逃往香港。
可以想见,像张东荪一样想的人不少,对新政权持观望态度的人更多。在中美已将车马炮摆好刀枪齐鸣硬碰硬对阵的时候,张东荪尚且敢如此投机,不惜泄露国家绝密!
若是新中国居然不敢在朝鲜战场上对美国人反击,内患将远大于外部的军事危机。
在美军兵临鸭绿江,苏军增兵旅顺口大连湾的背景下,原本就反对“一边倒”外交的部分民主人士势必上蹿下跳,内外勾连。疑心生暗鬼,我党与共议国事的“新政协”相互猜疑,跃跃欲试的“民主人士”张东荪之流会跳出来更多。
更危险的是,因为缺乏对我党敢横挑美帝的神威敬服,蠢蠢欲动的反动派会觉得“中共也没什么了不起”,从而裹挟惴惴不安的中间群体掀起动乱,给后面土地改革引发的地主对抗,占山为王的土匪作乱火上浇油。
要知道,和抗美援朝基本同步进行的剿匪斗争,先后抽调6个兵团39个军140多个师2个旅另20个团以及部分海军的主力部队大约150万人的兵力,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5月起到1953年止,共消灭土匪260余万(1949年5月前不含)。
剿匪斗争是一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伟大斗争。它既是解放战争的继续之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军事上的最后一战,又是新中国的固本之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清场之战。舍此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就没有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翻身解放,就没有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就没有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巩固,就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前后,与历朝历代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非法武装不同,当时中国的土匪都是政治土匪,纯粹的经济土匪已几乎归零。蒋政权灭亡前夕和逃到台湾之后,国民党事先潜伏下来的特务和派遣潜入的特务,大量收编土匪为反共武装,委任匪首为司令、军长、师长、团长、支队长,等等,不一而足。大多数土匪武装都有国民党的背景,或者直接为特务所掌握,有些土匪武装甚至是由美帝国主义直接训练和掌控。
剿匪斗争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但政治争取只是“七分政治”中的一部分,最根本的是政治路线、战略策略和各项政策。剿匪斗争是一种军事行为,更是一种执政行为。它与退租退押、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几乎同时或者先后交错进行。剿匪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又有赖于其他工作的保证或配合。
剿匪斗争的激烈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与国民党正规军作战,因为匪首都是一些铁杆反共的死硬分子,又有其长期盘踞的巢穴,在保全其巢穴的最后战斗中,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疯狂和坚韧。
但幸运的是,美蒋反动派培植潜伏的土匪、特务虽然猖狂进行反革命复辟活动,但基本各自为战,没能掀起大规模的民变。
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抗美援朝,虽然开战初期刺激了一部分匪特蠢蠢欲动,他们误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到来”而手舞足蹈,但志愿军前期在军事战场上的迅速胜利击破了他们的幻想,一些潜伏分子甘心认栽。
反动派潜在的盟友千百万地主也被镇住了,虽然心里未必乐意交出土地,但对敢于和美国人硬碰硬的我党却不得不服气,活着也分一份土地总比被干掉强。而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在抗美援朝的鼓舞下,更不可能被匪特煽动起来了。不能利用恐慌情绪兴风作浪掀起民变,潜伏的匪特的就是在怎么折腾,也扑腾不起几个浪花。何况,我党敢于和美帝硬碰硬,已经击穿了很多潜伏分子的心理底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如甘心做个良民算了。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能在剿匪斗争中收到成效,还是抗美援朝在其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假如没有十多万牺牲的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那么国内蠢蠢欲动的反动派匪特在有恃无恐的心态下,怂恿不甘认命的地主裹挟部分农民掀起民变,与不可能退步的新政权武装对抗,那么千百万人头落地将不会是一句空言!
一旦杀开了手,玉石俱焚之下,国内数亿民众之中又可能结下数不清的世代血仇,不派兵出国抗美援朝的后果,细思极恐!
正如“关外的文章从关内做起”,胸怀“全球一盘棋”的主席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抗美援朝胜利完美演绎了“安内必先攘外”的历史辩证法,这对我们新时代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