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7
10/3/2024
创伤&金钱
要聊和金钱的关系,就要追溯到我们的成长经历。CNN一篇文章表示,童年时期家里的财务不稳定会对人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影响成年后的和金钱的关系:当孩子看到父母在财务上挣扎时,他们可能会内化这种压力和焦虑,并在金钱上形成对这种压力源的反应。一种反应可能是对花钱变得非常限制,或者,可能会在金钱上过于随意,想着反正明天就可能就没了。
哪怕早年的创伤性经历与金钱无关,也可能影响和金钱的关系。一个人可能因为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或遭受过虐待,就通过过度消费来提升“自我价值”,获得掌控感,这可能导致高额的信用卡债务,还可能遭受来自他人的批评和不理解,这种批评可能让人想起到早期的创伤,因而更加痛苦。同时,他们可能因为没有感受过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在感情里只知道通过金钱表达爱意,或者误把他人的小恩小惠理解为爱。
再举个例子,得知伴侣出轨这件事可能是创伤性的。但如果你生在金钱匮乏的家庭并且同时得知你的伴侣在出轨对象身上花了大量金钱,这种创伤会更加严重。他们可能觉得谁都无法信任,自己也无法信任,毕竟他们信任了伤害他们的人,所以他们可能对金钱变得谨慎保守,不愿意花钱和承受任何风险。
发表在Springer Nature上的研究也表明,童年时候的创伤经历越多,长大后也会有更多的经济方面的压力。
性格&金钱
密歇根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五岁儿童已经对消费和储蓄有了明显的情感反应,比如,倾向于挥霍的孩子哪怕对某个物品并不特别感兴趣,仍然更可能购买它。然而很多父母都在孩子青春期或者更晚才进行金钱教育,其实已经错过了黄金时期。剑桥大学研究也表明,金钱观大约在7岁时就形成了。我们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可能是由祖辈照顾长大的,因此金钱观念很可能受到祖辈的影响。随着我们长大并形成了自己对金钱的理解,这种早期观念与后来的认知可能产生冲突,甚至导致自我认同上的困惑。
根据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花钱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研究人员发现,乐于接受新体验的人往往在机票上花费更多,外向的人在餐饮和饮酒方面花费更多,性格随和的人更倾向于捐款,更有责任心的人则把更多钱存入储蓄,而物质主义倾向较强的人在珠宝上的花费更多而在慈善捐款上花费更少。
研究还发现,消费者比储蓄者更可能患有与情绪相关的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边缘性人格、戏剧性人格和自恋人格障碍。这里的解释是,这些情绪较为波动的人可能更容易通过消费来试图改善自己的情感状态。
Psychology Today文章也指出:储蓄者在责任感、稳定性和内向性方面表现得比消费者更为突出,而消费者则自认为更善于社交且乐于尝试新事物。相比于消费者,储蓄者不善于社交,也不太愿意尝试新体验。这一系列发现引发了一个问题:储蓄者和消费者适合在一起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