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问答第2期:原生家庭带来的压抑和落差

文摘   2024-08-15 08:54   美国  
/ 第244篇文章  /

【Date:2024.08.14】

读者提问:
咨询 19 高三学生 原生家庭壁垒问题 压抑不堪 唯唯诺诺 客体性极强 安全感很低: 就是周末放一天 一待在家里 且家里有父母在的时候就会很局促 所以我一般选择大段大段时间待在房间 是后妈(但没有过身体伤害 只是她习惯于PUA 也可能是性格不合 就是听着特别不舒服 她就是大家眼中那种刀子嘴豆腐心)我知道 但我还是无法适应一天全是刀子。一般凶的人温柔起来真的会超温柔对吧 所以我有明显感觉到她对弟弟的爱 我不奢望甚至有点逃避 反正就是不知道呆在沙发上怎么办。7.28放假时他们都在重庆没回来 我觉得一个人在家是最自由的日子 我可以好好安排一天的生活 学习、锻炼、做饭、娱乐。但他们一回来,我觉得处处都充满壁垒 只好呆在房间假装学习。而且他们很节俭,白天很热我也不敢开空调 ,甚至有时候晚上也是,前年肺结核休学一年 那简直是难熬死了 一觉醒来全是汗 ,我当时就是犟,不想给她留下话根,一个人热着。我发现我一直很难去表现出我很依赖什么,假装什么都不在乎,感觉身边有人,身体就会是演戏状态。现在呢 是在老家 感觉真的像是换了个人,很洒脱快乐 也很凉快。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 小学读过幺爸镇上的学校 后面三年就回老家乡里了  初中几乎全是留校 一个月回家一次 回父母家。高中也是 不过留校时间更长 我不喜欢回家 。这学期每周都要回家 因为他们为了弟弟在这里读初中买了一个房子,所以从重庆搬到涪陵。ok基本就是这样,我在很长一段时间觉得焦虑状态都会影响到学习,但是一直没办法有效调整,(具体说如何面对大多数人有而我无法得到的东西的落差感)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谢谢你


感谢你的分享,我想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矛盾:

读完你的故事,我感到心痛和无力。我们常说,咨询师的感受也反映了来访者的情感,而你作为当事人,体验到的可能会更加深刻。你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从你的故事来看,你似乎没有与父母建立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他们未能给你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这让我注意到一个核心的缺口和一个矛盾。

核心缺口是,一方面,我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这是人类进化留下的本能,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然而,你似乎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这也导致了你出现了各种情绪问题,并影响了自我认知。

矛盾是,一方面,你希望得到来自家庭的爱,毕竟你内心存在落差感,但另一方面,你竖起了很高的保护墙,你提到:“我发现我一直很难表现出我很依赖什么,假装什么都不在乎。”这种假装“无所谓”的表现可能是你为了避免失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尽管你希望得到温柔的对待,但你却选择了隐藏真实的需求。这种策略形成了一个循环:你越是表现得什么都不在乎,别人就可能真的按照他们认为你无所谓的方式对待你,结果你可能会感到更加受伤和没有安全感。于是,你会更加压抑,更加“装作无所谓”。

从内部家庭系统的视角,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像一个家庭系统一样,存在多个“部分”或“子人格”,这些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情感、动机和角色,并且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感受。内心的矛盾在内部家庭系统理论中体现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冲突。从你的分享我推测你的内在小孩可能有未满足的情感需求 - 想要被看见,想要可以卸下坚强的外壳。下图为内部家庭系统的一张成分组成图。



另外,全文中似乎缺少了爸爸这个角色?你用的“他们”一词让我猜测,父亲可能更多关注了后妈和弟弟的感受,这样他们三个人似乎形成了一个小团体。这种情况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无助、迷茫,甚至有些愤怒。

我很高兴听到你提到,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很好地照顾自己。这说明你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也在努力做自己的最好朋友,给予自己更多的爱。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内化一些父母的行为,比如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欢(对某些人来说,比起被父母抛弃,自己不受欢迎更容易接受),从而产生一种不配得感。你提到的“唯唯诺诺”或许就与内化父母的行为有关。

另外,我不确定是否存在性别议题,例如家人是否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对弟弟的偏爱)。

防御机制
当你提到“我明显感受到她对弟弟的爱,我不奢望,甚至有点逃避,反正就是不知道在沙发上干什么”,以及“假装什么都不在乎”,我感觉到你可能在使用一种防御机制——“否认”。顾名思义,防御机制的作用是为我们提供保护和盔甲。研究表明,较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否认)通常与更多的心理困扰有关。这些机制往往是无意识的,用于减少或避免心理伤害。你提到的强烈压抑感和低安全感,可能与这些防御机制有关。往往,人们越是害怕和躲避,内心对某些东西的渴望就越强烈,但由于内心的矛盾,真实的需求被厚厚的防御层包裹得更深。
哀伤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哀伤的议题——无论是亲人的离世、身体上的残疾、进入某个年龄阶段时对过去的告别,还是对未能实现的愿望感到遗憾,这些都属于哀伤的范畴。你可以尝试使用“控制轮”工具,来分析哪些事情是你完全无法控制的,哪些是部分可控的,哪些是你完全可以控制的。例如,父母的表现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我们如何解读这些表现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那些你能够掌控的事情上。


由于哀伤这种情绪如此强烈且难以面对,很多人会选择屏蔽它——但我们无法简单地屏蔽掉一种情绪。当我们不接纳哀伤时,也就关闭了感受其他情绪的大门。这与前面提到的防御机制有关,很多时候我们会“自欺欺人”,因此需要与自己的防御机制对抗,绕过它,去拥抱背后的真实情感。

我觉得你可以考虑进行个体咨询(在咨询中,你可以重新养自己一边,处理内在小孩的问题,并进行一些创伤疗愈)。当然,家庭咨询效果最佳,因为如果只依靠个体咨询,可能会像下图所示那样存在局限。


- the end -


如果你也想投稿公益问答,请先仔细阅读:

新栏目上线啦!心理困惑免费解答&科普


心说心理
我是一名在西雅图的心理咨询师,在这儿和你分享一些心理学的内容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