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你的故事,我感到心痛和无力。我们常说,咨询师的感受也反映了来访者的情感,而你作为当事人,体验到的可能会更加深刻。你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从你的故事来看,你似乎没有与父母建立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他们未能给你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这让我注意到一个核心的缺口和一个矛盾。
核心缺口是,一方面,我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这是人类进化留下的本能,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然而,你似乎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这也导致了你出现了各种情绪问题,并影响了自我认知。
矛盾是,一方面,你希望得到来自家庭的爱,毕竟你内心存在落差感,但另一方面,你竖起了很高的保护墙,你提到:“我发现我一直很难表现出我很依赖什么,假装什么都不在乎。”这种假装“无所谓”的表现可能是你为了避免失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尽管你希望得到温柔的对待,但你却选择了隐藏真实的需求。这种策略形成了一个循环:你越是表现得什么都不在乎,别人就可能真的按照他们认为你无所谓的方式对待你,结果你可能会感到更加受伤和没有安全感。于是,你会更加压抑,更加“装作无所谓”。
从内部家庭系统的视角,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像一个家庭系统一样,存在多个“部分”或“子人格”,这些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情感、动机和角色,并且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感受。内心的矛盾在内部家庭系统理论中体现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冲突。从你的分享我推测你的内在小孩可能有未满足的情感需求 - 想要被看见,想要可以卸下坚强的外壳。下图为内部家庭系统的一张成分组成图。
另外,全文中似乎缺少了爸爸这个角色?你用的“他们”一词让我猜测,父亲可能更多关注了后妈和弟弟的感受,这样他们三个人似乎形成了一个小团体。这种情况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无助、迷茫,甚至有些愤怒。
我很高兴听到你提到,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很好地照顾自己。这说明你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也在努力做自己的最好朋友,给予自己更多的爱。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内化一些父母的行为,比如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欢(对某些人来说,比起被父母抛弃,自己不受欢迎更容易接受),从而产生一种不配得感。你提到的“唯唯诺诺”或许就与内化父母的行为有关。
另外,我不确定是否存在性别议题,例如家人是否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对弟弟的偏爱)。
由于哀伤这种情绪如此强烈且难以面对,很多人会选择屏蔽它——但我们无法简单地屏蔽掉一种情绪。当我们不接纳哀伤时,也就关闭了感受其他情绪的大门。这与前面提到的防御机制有关,很多时候我们会“自欺欺人”,因此需要与自己的防御机制对抗,绕过它,去拥抱背后的真实情感。
我觉得你可以考虑进行个体咨询(在咨询中,你可以重新养自己一边,处理内在小孩的问题,并进行一些创伤疗愈)。当然,家庭咨询效果最佳,因为如果只依靠个体咨询,可能会像下图所示那样存在局限。
如果你也想投稿公益问答,请先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