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四十年前的庆典:“小平您好”的记忆

文摘   文化   2024-10-02 07:03   山东  

回溯三十五周年庆典,令人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个细节:

“小平您好!”邓小平带着微笑,看着参加国庆游行的学生们打着这幅横幅,从天安门广场走过。

北京大学的莘莘学子为了标新立异,不经意间的举动,成就了经典的历史一刻。这朴素的语言,背后有着丰富的政治意蕴。

这种意蕴是什么?国庆节半年后,胡耀邦曾有过一个解读:“我们的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一年比一年高。现在我们老一辈的中央领导同志,比如我们的小平同志、陈云同志、先念同志,可是不敢往街上走啊!因为他们走到什么地方,马上就会被群众围起来问好!去年国庆节游/行,清华大学(应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写了个‘小平您好’的横幅,传播到全世界,世界各大通讯社都发了这条新闻。这样亲切的称呼,连‘同志’两个字都没有,更没有‘英/明/领袖’那种称号,确实生动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群众的亲密关系。

1949年庆典开始,“毛主席万岁”成为惯例,积例成习,喊到1960年代,“万岁”不够了,开始“万万岁”,直到1969年二十周年庆典上的“红海洋”色彩。

197699日,毛泽东在“万岁”声中辞世。继任的华国锋,戴上了“英/明/领袖”的桂冠,但“万岁”这个词,在慢慢绝迹。伴随着其后的去“个/人/崇/拜”化,华摘掉了“英/明/领袖”的桂冠,到1981年,他的两个职务也分给了胡耀邦(党主席)、邓小平(军委主席),中国政治舞台上,个人“万岁”开始绝迹。

1984年筹备大庆典礼时,如何表现领袖就成为摆在“国庆领导小组”面前的难题。为此,时任北京市长的陈希同向胡耀邦讨教:十一游行时,抬领导人画像时,抬哪些人的画像,特别是要不要抬邓小平的画像?耀邦抽着烟,想了想以后说:如果去请示邓小平本人。抬不抬他的画像。邓小平也不会同意抬自己的画像。陈说:你这样讲了。我们好办事了。

于是,在十一庆典上展现的是这样的画面: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是塑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是著作模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是浮雕像。

当然,邓小平是庆典上唯一的主角。他作为军委主席检阅部队,他替代惯例中国防部长发表讲话;总书记胡耀邦和国家主席李先念,也只是观礼台上的一员。

庆典大阅兵,口号是必须的。25年前的1959年十周年大庆,林彪呼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受阅部队回应的是“万岁!万岁!万岁!”。

现在个人“万岁”绝迹了,口号也必须变化。如何变化?成为庆典前媒体猜测的一个点。庆典上,当邓小平乘坐红旗牌黑色敞篷阅兵车行进在受阅部队前时有了答案: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基本上等同于一种政治上的宣示:个/人/崇/拜此后或可将成为历史。

这一切,在930日准备参加第二天游行的北大学生并不知道,但时代的气息他们是感受到的。他们在准备制作一条横幅表达心意时,也曾为写什么而七嘴八舌。媒体报道说:有人说写“教育要改革”,有人说写“改革要加速”,但都觉得还不能充分地表达心愿。谈着谈着,谈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邓小平。一开始有人说写万岁,但很快被否决了,说有个/人/崇/拜的色彩。经过反复琢磨,大家决定写“小平同志你好”。等到用床单做衬时,发现床单长度不够,只能订四个字。才去掉“同志”二字,把“你”换为“您”。

这一横幅制作的过程,与胡耀邦决策不抬邓小平画像,与邓小平检阅部队口号的变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如此相通。“小平您好”,就成为这一年庆典国人的共同记忆。


“徐庆全与八十年代”:书写有温度的历史

关注请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微信号:xuqq1980

徐庆全与八十年代
书写有温度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