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格莱美的面纱:艺术背后的争议

文摘   2024-07-23 22:29   上海  
编按:华东师大美国研究中心2023年自设研究项目启动,研究范围包括美国政治极化、大选趋向、中美关系、好莱坞电影发展问题、大众文化之流行音乐、音乐剧,2022-2023美国获奖文学作品研究等。研究成果现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格莱美奖(Grammy Awards),是由美国国家录音与科学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以下简称“录音学会”)在美国主办的音乐类奖项。格莱美奖奖杯是一座小型的镀金留声机塑像(Gramophone trophy),因“Gramophone”昵称“Grammy”,故称格莱美奖。这个被誉为音乐界"奥斯卡"的至高荣誉,自1959年创立以来,一直是全球音乐人梦寐以求的殿堂。每年的颁奖盛典都星光熠熠,汇聚了来自各个音乐领域的顶尖人才,见证着音乐艺术的巅峰时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平、透明和多元化的要求日益提高,格莱美奖的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从评选过程中的商业主义倾向,到评选机制的不透明,再到长期存在的种族偏见问题,这些争议不断挑战着格莱美奖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本文将探讨这三个核心问题,揭示格莱美奖背后的争议。

商业主义——艺术大师也是商业老板
在全球化音乐产业的大潮中,格莱美奖作为举世瞩目的音乐盛典,其角色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褒奖,逐渐演变为一场融合艺术与商业的盛宴。这种转变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璀璨夺目的颁奖典礼到幕后错综复杂的运作机制,无不彰显着商业力量的深刻影响。
首先,格莱美颁奖典礼本身已成为一场精心编排的商业盛会。每年的盛典不仅吸引全球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更成为各大品牌展示形象的绝佳舞台。广告投入、赞助商支持以及明星效应的叠加,使这一夜成为音乐与商业完美交融的典范。可观的广告收入、赞助费和转播权收益,让格莱美在保持其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商业项目。
此外,格莱美奖“迎合市场”的趋势也越发明显。近年来,商业成功的流量作品在获奖名单中频频亮相,而一些富有实验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却相对冷门。通过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市场的需求,格莱美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其作为音乐奖项应有的艺术高度。

具体政策方面,近年来,格莱美主办方资金紧缩、提高收费的调整接二连三出现。2022年起,录音学会会员在格莱美评选中仅可提交五个免费参赛作品,如超过五个则需付费,7月 17 日至 31 日期间提交的参赛作品费用为 40 美元,8 月 1 日至 23 日期间提交的参赛作品费用为 75 美元,8 月 24 日至 31 日期间提交的参赛作品费用为 125 美元。然而,在过去的评选中可以提交无限数量的参赛作品。录音学会表示如此收费模式是为了鼓励参赛者更加慎重地选择,提交他们真正认为值得获得格莱美奖的作品。2023年,录音学会将会员年费从100美元上调至150美元,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涨价。最近,格莱美更是取消了提名者的免费陪同票,要求额外购买,价格从375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
两届格莱美民谣音乐奖得主里安农吉登斯(Rhiannon Giddens)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帖子表达了她对新政策的失望,指明被提名要自费机票、酒店、发型、化妆、服装、食物等,现在甚至加上了陪同者的入场券,高昂的成本对大牌艺人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工薪阶层音乐家生活越来越艰难,让音乐围绕着金钱展开是一场悲剧。这种变化可能会加剧音乐界的贫富差距,使得一些才华横溢但经济能力有限的音乐人难以参与这一重要的行业盛事。面对质疑,录音学会承认门票价格确实不菲,但表示额外收入旨在支持其非营利事业,包括音乐教育、行业倡导和音乐人扶助计划等,彰显了学院持续服务和回馈音乐界的决心。
Rhiannon Giddens 2020年1月26日出席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举行的第62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
一系列调整显露了格莱美主办方的商业主义倾向,将格莱美颁奖典礼变成了一个高消费的商业活动,而非一个纯粹庆祝音乐成就的平台。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办方更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非音乐人的体验和利益。一方面,主办方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各项活动和计划;另一方面,过高的参与门槛可能会影响奖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追求财务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失艺术灵魂,在保证运营质量的前提下确保机会均等,这种平衡的艺术无疑是格莱美奖,乃至所有重要音乐奖项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评选机制——神秘的“音乐法官”俱乐部

2021年,歌手威肯(The Weeknd)因其第四张录音室专辑《After Hours》在第63届格莱美奖被拒之门外而引发了巨大争议。该专辑首次亮相Billboard 200专辑榜就连续上榜四个星期,其中单曲《Blinding Lights》在Billboard Hot 100榜单上连续88周上榜,其中四周位居榜首,成为历史上在该榜单停留时间最长的歌曲。零提名的局面令业内人士、评论家、粉丝以及艺人本人都感到意外,威肯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他对格莱美奖的不满,称其为“腐败的(corrupt)”。录音学会CEO回应称,理解威肯的失望,赞赏了其音乐贡献,并强调所有提名都是基于投票结果。主办方进行了改革,格莱美匿名提名审查委员会于2021年解散,但评选机制仍然备受争议,常常因其不透明性以不公平性而受到批评。

“The Grammys remain corrupt. You owe me, my fans and the industry transparency. --The Weeknd

|“格莱美奖仍然腐败不堪。你欠我、我的粉丝和整个行业透明度。”

格莱美奖的评审团由录音学院的成员组成,涵盖了音乐家、制作人、工程师等业内专业人士。然而,评审团的具体阵容和评选过程却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面纱之下,外界难以了解哪些人有投票权,以及这些人如何被选中。这种不透明性导致了公众对评选结果的质疑,许多人认为评审团可能存在偏见,甚至有利益冲突的可能。
在格莱美的评选过程中,公关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音乐产业巨头、知名唱片公司和主流流媒体平台在评选中往往占据重要地位。大型公司倾向于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和公关活动,为旗下艺人争取更多曝光和获奖机会,以各种方式争取评审团的青睐。这种现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评选过程失去了公正性,也让一些真正有才华但缺乏资源的独立音乐人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商业利益的介入,使得格莱美奖的评选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资本的较量,而非纯粹的音乐艺术的比拼。

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也使格莱美评选机制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虽然评审团成员都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但对音乐的品评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和判断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客观的评判标准,评选结果常常引发争议。一些获奖作品在某些评审眼中可能是珠玉在前,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却可能是平淡无奇,这种主观性使得格莱美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综上所述,格莱美奖的评选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从评审团的组成和透明度,到商业利益和公关活动的影响,以及评选标准的主观性。这些问题不仅动摇了格莱美奖的根基,也让其作为音乐界至高荣誉的地位蒙在阴影里。未来,如何革故鼎新,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将是格莱美奖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

种族问题——音乐世界的“隐形天花板”

尽管音乐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断提高,但格莱美奖的提名和获奖名单中,非裔和其他少数族裔艺术家的代表性一直不足。

回顾格莱美奖的历史,黑人艺术家在流行音乐、R&B和嘻哈等类别取得了显著成功,但是在主要奖项(如年度专辑、年度歌曲和年度制作)的获奖情况一直不尽如人意,比例远低于白人艺术家。尽管黑人艺术家的作品在销量和影响力上不逊色,但在评选中却常常被边缘化。许多人认为格莱美存在系统性偏见,这不仅影响了获奖结果,也削弱了格莱美奖的公信力。尼克·米娜(Nicki Minaj)、碧昂斯(Beyoncé)、肯德里克·拉马尔(Kendrick Lamar)等多位黑人艺术家在过去也曾公开表达对格莱美奖评选机制的不满,指出其在种族方面的不公正待遇。

当代世界流行乐坛的“天后巨星”碧昂丝在2023年获得了多个提名,但她的专辑《Renaissance》未能斩获年度最佳专辑奖,这项大奖的留声机奖杯花落哈里·斯泰尔斯(Harry Styles)的专辑《Harry's House》,引发了外界强烈争议。

碧昂斯凭借专辑《Renaissance》在第65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舞曲/电子音乐专辑"奖

在格莱美的评选中,碧昂丝屡次与主要奖项无缘。许多评论家和音乐爱好者认为,这不仅是对碧昂丝个人成就的忽视,更是对黑人音乐人在音乐产业中贡献的不公正对待。她多次获得年度专辑提名,每一次都输给了白人艺术家,而许多人认为这些获胜专辑在文化影响力上不及碧昂斯的作品。这种屡屡落选的遭遇,让大家对公正性产生质疑,也折射出音乐界乃至整个社会中潜藏的种族问题。

作为全球性的音乐界至高荣誉,格莱美奖传统上似乎更多地倾向于嘉奖美国本土艺术家,尤其是美国白人艺术家。格莱美评审团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音乐产业的结构性种族问题,评审团成员的多样性不足,使得少数族裔音乐人的声音在评选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录音学会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增加评审团的多样性,越来越多地认可和表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才。除了黑人艺术家,亚洲艺术家也逐渐进入格莱美的世界性舞台:韩国组合防弹少年团(BTS)作为K-pop的国际领军人物,在第65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获得了三项提名;中国钢琴家王羽佳也在经过5次提名后,于2024年举办的第66届格莱美奖中凭借专辑《The American Project》首次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古典独奏奖。

中国钢琴家王羽佳

格莱美奖在商业主义、评选机制和种族偏见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影响了其作为音乐界最高荣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尽管主办方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成效仍有待观察。未来,格莱美奖需要在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之间寻求平衡,在保持影响力的同时提高评选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并积极推动音乐界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且具有包容性的音乐评价体系?这不仅关乎格莱美奖的未来,更关乎整个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毋庸置疑,格莱美奖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华东师大美国研究中心
研究美国社会与文化,冷眼向洋,回溯历史,洞察现在,开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