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 —— 从《看不见的孩子》谈美国种族社会撕裂(下)

文摘   2024-10-14 10:45   上海  

本文接题为:何以为家 —— 从《看不见的孩子》谈美国种族社会撕裂(上)继续探讨美国社会分裂在个人层面的表现和原因。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常常受到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边缘群体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教育机会,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原生家庭的背景,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可能性与选择。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情感创伤、经济困境和社会排挤,这些经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质疑。

在这种环境中,个体努力寻求认同和归属感,却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身份认同的困惑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常常陷入对自我与外界的矛盾之中。如何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个人在家庭与社会背景下的成长经历,能够为我们理解种族和社会分层问题提供更深刻的视角。

二、个人层面

1. 原生家庭

想要培养出一个真正成功的受教育者,至少需要两至三代人的努力。但是美国社会发展之快,黑人群体在两三代人前还无法得到合理公平的权利分配,所以无从说有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但是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是与日俱增的,也就是说这些家长没有教育意识,孩子便得不到好的教育,没有好的教育便被社会排挤,于是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想要打破恶性循环体,必须也只能从孩子这代开始觉醒,然而这种认知难度很大,原因又是因为缺乏教育。
出现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家长往往自己的童年里就遭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像文中的香奈儿(达萨妮的母亲)在孩童时代母亲吸毒成瘾,无上(达萨妮的继父)则目睹自己的婴儿妹妹死去(Elliot, 2023: 214),他们养着8个孩子,却频繁出入戒毒所和监狱。他们知道什么是被社会承认的“好”什么是“坏”,但他们的道德陀螺仪总是失灵。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做的无非是他们的父母长辈干过的事情,因此于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绝对性的不妥。因此,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却又无力改变。这种家庭教育所培养的人,往往具备较强的社会独立性,他们清楚地感受到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孤独与疏离。

达萨妮在奥本收容所的家


然而,这种独立性也带来了对自身社会认知的某种脱离。他们倾向于将现状归咎于他人、社会或政府,而不愿意反思自身的责任(Elliot, 2023: 435)。这种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更加容易将问题外部化,从而忽视了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揭示了在社会结构中,个人如何在自我认知和外部环境之间挣扎,导致了对自身境遇的消极看法。
这问题在于,他们觉醒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对他们的要求。到了在北方立足的第三代人,也就是达萨妮,社会分化已经大到难以弥合。在21世纪,香奈儿能想到教给女儿的竟然是:抑制情感表达,敢于与他人打架(Elliot, 2023: 505)。这完全是一种“丛林式”的生存法则,应对的是她青少年时期的处境,对达萨妮如今面对的社会环境而言并不完全适用。固然二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首先强调的是孩子的安全与健康、学习以及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但这都是没有榜样支撑的空谈。达萨妮在麦金尼学校逐渐发觉整个家庭对她的负面影响,在赫斯特小姐的影响下,达萨妮最终被霍姆斯小姐说服,决定去宾夕法尼亚的赫尔希寄宿学校。这是有色人种群体新生代觉醒的第一步,也就是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Elliot, 2023: 273)。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与挣扎,而最可悲的是它往往难以维系。学校中的达萨妮也时常在认真学习生活和打架斗殴以返回原生家庭之间挣扎。造成这种原因的是纽带的强韧,这种家庭的血缘纽带时常有着更强的韧性和形变能力,因为他们长期以来依靠彼此而不是依赖社会,所以这种羁绊难以割舍,使得新一代的觉醒过程更加艰难和痛苦。

左:费丝·赫斯特(达萨妮在麦金尼的英语老师)右:达萨妮

米尔顿·赫尔希学校 

接收贫穷家庭孩子的寄宿学校,由米尔顿·赫尔希(好时巧克力创始人)创办达萨妮后来去到这里学习


2. 身份问题

在美国社会中无法忽视的一个层面就是帮派生活。无论是黑手党、爱尔兰帮,还是书中所涉及的“血帮”,似乎他们都是移民群体创建的。首要原因是因为移民们缺少合法获得权利和资源的手段,他们在主流社会中一直受到排挤。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源于他们对于种族身份的一种困惑。这其中黑人群体是最为特殊的,因为黑人来到新大陆的寄居并非出于自愿,于他们而言并不存在一种与本族文化的自主式放弃。历史上,他们被奴役,与原有母文化的联系被强行切断,在北美的新大陆上,他们完全是一种被塑造出来的民族符号,他们对自己的根源没有直接经验的认知,换句话说,他们的身份是被讲述、被告知的。因此他们很难保持自己的文化遗产,这种背景使得黑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身份认同的挑战。在美国的生活中,他们缺少的是文化根基,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被告知是劣等民族,被灌输一种自卑感,并在潜意识中被要求羡慕和模仿白人 (Jones, 1973)。结果是,许多黑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在种族身份上产生了困惑,还陷入了对主流社会标准的无意识追随,失去了与本民族文化的深层连接。

百分之五国度的集会 

相比学校安排的活动,他们更能在自己群体的活动中寻找到归属感

这种困惑在书中不止一次的体现。达萨妮的学校参加集体的“黑人月”活动,每年都在典礼上朗诵着兰斯顿·休斯的诗歌(Elliot, 2023: 77),集体回溯黑人在美国奋斗的历史。但这其实仅仅是历史教育,而不是文化教育。休斯的诗歌“难道他会枯萎?/就想阳光下的一粒葡萄干?”一遍遍的在他们耳中穿过,本应深刻的含义没有激荡起任何情绪。因为这种活动正是白人社会所需要的:用表现性的妥协来给新生代脱敏。将实切发生过的事情扁平化,成为一段文字、一段音乐,或是一场典礼。


对族群记忆的模糊追思,带来的是不可调和的迷惘,因为他们并不真的了解自己的种族,也不清楚该如何从中获得认同。香奈儿在向诊所走去的时候一路注意到“造得像种植园的房子”,她总是在美国的现在中寻找它的过去(Elliot, 2023: 391)。吸毒此时又成了一种麻痹手段,企图对自己精神认知的深层麻痹,但自然并不成功,反而加剧了困惑,令她仿佛陷入一场不由自主的“受害者”幻觉,穿越回过去的创伤中。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白人政府的掩盖和模糊处理,也是因为有色人种在追求主流社会认同过程中自发性的遗忘。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融入白人的主流社会,却屡屡遭到排斥,而当他们试图回头寻溯自己的种族根源时又发现令人惊异的陌生感,结局就是他们不得不在美国大陆上锻造自己的文化,既非白也非黑,一种“混血”的矛盾文化。托尼·莫里森创作的初衷便有着如此勇气,要撕开被现代社会政治正确缝上的口子,让黑人民族看清并正视自己的过去,不去掩盖和遗忘黑人被压迫的血腥历史,也不应该忘记真正属于自己种族的文化内涵,认识到群体独特的存在。


三、结语

小马丁路德·金曾说:暴乱是不被倾听者的语言 (Martin Luther King Jr. Interview with Mike Wallace 1966, 2020)。美国乃至一众资本主义强国正处于右翼得势、民粹主义抬头的历史时期。国内种族主义、保护主义的潮流不仅在政府之间流通,更是在大众之间渗透。作为白人,许多人不愿深入了解其他种族的历史,也不希望去帮助他们保留自己的文化,反而倾向于将昂撒文化宣传为主流文化,并将其他族群同质化。对于文化的包容被理解为软弱和“正确”,这正是多年来美国鼓吹放任自由政策的后果,造成这一切原因的是无知和冷漠。安德里亚在书中提到香奈儿经常将自己仅剩的1美元捐给无家可归者(Elliot, 2023: 555),这不仅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更体现出她对穷人境遇的认知。她的行为并不一定源于对他们的亲身感受,而是出于对贫困人群的理解。因此,拒绝向穷人捐助的那些人,往往是享受特权的姿态,隐含着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默许与延续。这种冷漠的态度,反映出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使得真正的包容与理解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香奈儿(达萨妮母亲)

在探讨美国社会的多元种族问题时,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的社会图景,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根植于历史的深层,交织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是恼人的同时也是顽固的。种族问题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歧视,它不仅是对个体尊严的挑战,也是对社会公正的考验。阶级问题则凸显了经济差异带来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在资源分配、教育机会、健康保障等方面造成了显著的不公。而美国社会现在的撕裂则是这些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一股强大而不可抑制的能量在美国国家精神的中心迅速酝酿。我们期待的是一个能够反映其公民多样性、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机会、并且能够弥合分歧、促进团结的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必须提出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不仅包括推动法律和政策的改革,还应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公平,培养公众对多元文化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理解与尊重。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和权衡的领域。


参考

[1] ALISONTROPE. Martin Luther King Jr. Interview with Mike Wallace (1966)[EB/OL]. (2020-09-11). https://criticalmediaproject.org/martin-luther-king-jr-interview-with-mike-wallace-1966/.

[2] Annual Report: The State of Poverty and Disadvantage in New York City Vol. 6[EB/OL]. [2024-09-27]. https://robinhood.org/reports/annual-report-the-state-of-poverty-and-disadvantage-in-new-york-city-vol-6/.

[3] Bound J, Braga B, Khanna G, et al. The Globalization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21, 35(1): 163-184.

[4] Elliot A. Invisible Child: Poverty, Survival & Hope in an American City [M]. 林华, 译. 中信出版社,2023

[5] Jones W L. The Importance of Black Identity to the Black Adolescent[J].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1973, 4(1): 81-91.

[6] Lovett L L. Eugenic Housing: Redlining, Reproductive Regulation, and Sub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2020, 48(1/2): 67-83.

[7] Mould T. Overthrowing the Queen: Telling Stories of Welfare in America[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20.

[8] Poverty rate U.S. 1990-2023[EB/OL]. [2024-09-27].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00463/us-poverty-rate-since-1990/.

[9] See the Average College Tuition in 2024-2025[EB/OL]. [2024-09-28]. 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colleges/paying-for-college/articles/paying-for-college-infographic.

[10] Wilson G. Racialized Life-Chance Opportunities across the Class Structure: The Case of African Americans[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7, 609: 215-232.

华东师大美国研究中心
研究美国社会与文化,冷眼向洋,回溯历史,洞察现在,开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