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华东师大美国研究中心2024年自设研究项目启动,研究范围包括美国大选时期中美关系、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大众文化好莱坞电影、美剧、音乐剧,美国时政,2023-2024美国获奖文学作品研究等。研究成果现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纽约时间2023年4月16日,随着《夜之乐章》(The Music of the Night)在纽约美琪大剧院落下最后一个音符,百老汇历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最终在雷鸣般掌声中落下其纽约版帷幕。继1986年的伦敦首演后,《歌剧魅影》已先后在41个国家和186个城市,以18种语言上演了7万多场,吸引了1.6亿多观众,收入超过60亿美元。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歌剧魅影》以其优美的唱段、令人惊叹的布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走入剧院,被无数音乐剧爱好者奉为经典启蒙之作,可为何突然宣告暂停,拉下纽约版的帷幕?
《歌剧魅影》纽约版落下帷幕现场照
事实上,早在《歌剧魅影》宣告停演之前,百老汇另一经典剧目《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也在2022年1月16日结束了其最后一场演出。如果将“魅影”和“知更鸟”在百老汇舞台上的消失归因于公众及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余震之中”,似乎也能说得通,但在距离疫情全面放开两年后的今天,百老汇似乎仍然“震感强烈”,各类剧目依旧在纷纷告别谢幕:《脱壳》(Sucked)在今年1月14日暂停表演;《胜利的珀莉》(Purlie Victorious)这部在70年代上过百老汇的戏也于今年2月4日退出百老汇舞台;《家》(Home)和《伊利诺伊州》(Illinoise)宣告分别将于今年7月28日和8月10日拉下剧院帷幕……不可否认,百老汇一直是一个残酷的行业,在百老汇,失败的剧目远多于成功的剧目,而新一季的情况却尤为严峻: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截至目前,新上映的六部音乐剧中已有四部因财务问题而被迫停演,其中包括《她们的童话》(Once Upon a One More Time)、《爱在这里》(Here Lies Love)、《和谐》(Harmony)和《如何在俄亥俄跳舞》(How to Dance in Ohio)。在疫情影响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现在,为何百老汇剧院各类剧目依旧纷纷告别谢幕?
根据《经济学人》在今年1月的报道,百老汇现下仍处于努力寻回其往日节奏的艰难之中,尽管百老汇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自疫情以来,百老汇演出平均票价都高于疫情前的价格,在2022-2023年度单张平均票价达到了128.43美元,而在2019-2020年度单张平均票价只有121.99美元,但不断攀升的成本(包括制作成本与运营成本)以及逐渐缩小的观众数量使得许多演出难以维持收支平衡,就连《歌剧魅影》这一百老汇经典剧目,其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Cameron Mackintosh)也说“(《歌剧魅影》)一直在赔钱”。事实上,自疫情后重演以来,“魅影”每月亏损高达100万美元。《百老汇日报》专栏作家菲利普·博洛夫(Philip Boroff)表明,这一季百老汇的制作投入总计为4.1亿美元,而去年为2.9亿美元。同时博洛夫也表明在2023年之前,只有少数几部剧目制作成本能超过2000万美元,而这一季则至少有五场,其中以《歌厅》(Cabaret)位居榜首,耗资达2600万美元,由此成为百老汇历史上最昂贵的复演,甚至这一季制作成本相对来说不那么昂贵的音乐剧《伦皮卡》(Lempicka),其制作成本也相当于当年《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制作——1900万美元。
除制作成本在不断攀升外,百老汇各类剧目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膨胀。在疫情前,每周7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已被认为是非常高的数额,然而如今剧目的运营成本远在其之上:《大象的眼泪》(Water for Elephants)每周的运营成本为96万美元;《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的运营成本为98万美元;《歌厅》的运营成本高达116万美元……而不论是制作成本或是运营成本,其上升的原因遍及经济的其他各个领域,如供应链中断、通货膨胀以及劳工运动等,如何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也是目前百老汇制作人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在不断扩大的成本重压下,百老汇制作人面临的另一重压力则来自于不断缩小的观众数量。《纽约时报》报道,截至2月21日,这一季百老汇总上座率比2020年同期下降了16%,总票房收入下降了15%。一方面是纽约旅游业仍在慢慢恢复之中,尚未达到疫情前水平:根据纽约市审计长办公室统计,去年纽约市接受了6220万名游客,相较于2019年减少了约7%,预计在2025年能恢复到疫情前状态,而其中纽约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也许是令众多游客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尽管相较于2023年同时期来说,2024年纽约犯罪率下降了5%,但从1月1日到4月28日,纽约市警察局已经报道了37.8万起重大犯罪。除了令众多游客望而却步,高犯罪率也在纽约市市民和百老汇剧院大门间隔起了一层厚障壁。根据Situation Group的一项调查,有一半在疫情后没有再回到百老汇的郊区居民将“对安全的担忧”作为他们减少看演出的主要原因,并且高达41%的郊区居民表示相较于2019年,他们去曼哈顿度假的次数减少了。据《福布斯》统计,约66%的百老汇观众是女性群体,在出售的1380万张百老汇门票中,有210万张使用者是儿童或青少年(约15%),而纽约市内不断发生的犯罪事件令此类人群止步于百老汇门前。
观众数量不断缩减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百老汇仍缺乏一部分核心观众。事实上,百老汇长期以来热衷于培养游客观众,游客占购票者的大部分,在给剧院迅速带来票房的同时,实际上也将百老汇培养核心观众的机会拒之门外。同时,游客观众的培养模式也拒绝了一部分严肃题材的百老汇演出,戏剧联盟(Drama League)的艺术总监加布里埃尔·斯蒂尔安-尚克斯(Gabriel Stelian-Shanks)对此说到“我们可以看到观众们涌向那些题材轻松、令人舒适愉悦的表演,但像《俄亥俄州谋杀案》(Ohio State Murders)这样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剧目,却处于挣扎中。”除此之外,疫情后百老汇的观众群体较疫情前更加年轻及多样化,根据百老汇联盟最新一项报告,现在剧院观众的平均年龄在40.4岁,至少20年来是最年轻的一批。《立体声》(Stereophonic) 和《伦皮卡》的制作人约翰逊(Johnson)评论道“目前大受欢迎的节目的性质正表明了这一点,《局外人》(The Outsiders)、《地狱厨房》(Hell’s Kitchen)和《不合时宜》(Appropriate)的观众都更加年轻。”多样化、年轻化的受众群体使得百老汇可能会火爆的剧目题材和类型变得难以预测,由此制作人试图打造一批核心观众的过程则难上加难。观众年轻化另一方面反映的则是即使旅游业在逐渐恢复,但郊区剧院的观众仍未大量回归,可见百老汇核心观众群体的缺失。
《伦皮卡》剧照
百老汇剧院,也被简称为“百老汇”,是指纽约市的40家剧院及其演出,其中的许多剧院都位于白色大道上或其附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百老汇璀璨的灯光照亮了纽约市的中心,为全世界的表演者和戏剧爱好者提供了一盏盏耀眼的灯塔。“百老汇”这个名字与现场戏剧、戏剧叙事和音乐天才的魅力产生共鸣,白色大道与艺术同义,是梦想锻造和故事在舞台灯光下展开的熔炉,这里的演出被认为是戏剧表演的顶峰,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尊重和认可。百老汇以其悠久的历史,见证了这个行业的众多变化和发展,而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纽约的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世界的文化和观点。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试金石,百老汇也影响着从时尚到电影等各种媒介的全球流行文化,其文化意义和影响力不容小觑。而在本应从疫情的“余震”之中逐渐恢复活力的今天,百老汇众多剧目依旧纷纷告别谢幕,或提前谢幕,此类现象或阻碍经济发展,或挫败创作积极性,或导致文化消弭等更加严重的结果,因此百老汇该如何挣脱眼下这种困境值得加以思索。笔者认为,百老汇处于现下窘境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需求与预期,要摆脱因难以维持收支平衡而被迫提前结束剧目演出的困境,关键就在于与时俱进,更好地理解观众需求,努力调整步伐和策略,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和预期。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娱乐方式已发生改变,室内娱乐如今成为大众主流的娱乐方式,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正上演着一场从院线到流媒体的电影媒介转向,如今很少有电影能像疫情前那样轻松吸引大批观众,对于百老汇演出来说也是如此,或许百老汇采取流媒体方式后,能解决高昂的成本和疲软的销售带来的被迫停演问题。同时,另一个值得考虑的举措是关注观众对于剧本口味的需求,创作迎合市场的演出,培养核心观众群体,保持观众数量逐渐上升。
综上所述,当前百老汇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各群体共同理解与解决。百老汇代表的不仅仅是娱乐和利润,更是文化和灵魂。面对困扰,百老汇唤起现代观众的响应,适应新态势之时,才是其谢幕现象落幕之日。
文章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