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华东师大大夏美国研究论坛
2024年9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美研中心顺利举办 “棱镜:当下美国文学与美国社会”研讨会暨第二届华东师大大夏美国研究论坛。本次研讨会邀请校内外多位专家、华东师大美研中心研究生发言与谈,从当下美国的政治走向及近年获奖小说的综合视角,对历史、种族、阶级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讨会由美研中心主任金衡山教授主持,三场发言主持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系主任陈俊松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骅、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廖炜春副教授主持。线上近150名听众参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廷佺教授以加拿大裔美国作家托马斯·金(Thomas King)小说中来自跨界民族的控诉为主题,讨论历史上人为划定的边境线对原住民部落聚居地的侵犯,由此读解不被重视的“印第安性”在作品中的意味。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田雷以美国近期出版的非虚构作品为切入视角,讨论其中“前置”的美国观和与此相关的美国经历的种种变化,提出虚构体的四种类型:自传体、返乡体、游记体、编年体,并分别举例说明。上海发展基金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贾敏重点评析近期大热书评人卡洛斯·洛扎达(Carlos Lozada)的政治类书评著作,并指出书评为读者理解政治的桥梁及观察美国提供了独到视角。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朱洪达关注近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高等教育是否应考虑种族因素的判决,讨论其从支持到反对的考量,并批判性地提出阶层是当下比种族更加凸显的矛盾。华东师范大学美研中心主任金衡山教授表示近年获奖小说提供了再读美国的视角,并以《兔子笼》(The Rabbit Hutch)体现的锈带复兴与田园理想为例,分析底层生活与复兴神话的冲突。上述第一场的发言者涉及文学与当下美国社会的互动,为了解美国社会的当下态势提供了一面可深入分析的棱镜。
在第二场发言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孙璐从历史小说的当代复兴谈起,提出“新”历史小说的三种形态,并讨论历史主题的持续影响力,当下的历史小说更从宏大叙事转向私人化、微观化的历史书写。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沈谢天讨论了小说家唐·德里罗作品《K氏零度》(Zero K)中人类追求永生尊严而失去具身性、成为景观的悖论,指出德里罗对人类自身存在方式进行终极反思。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夏寒老师追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作品中的政治主题,将9·11事件视为分界点,同时以其主要作品为例表现作家对60年代学生运动、枪支问题的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武越从华裔新秀作家匡灵秀的《黄脸》(Yellowface)出发,探究小说涉及的非特定族裔作家族裔书写合法性、文学为出版界政治正确挪用及文学商业化的问题。宁波大学英语系张文雯老师以移动性理论的视角解读杰丝明·沃德(Jesmyn Ward)作品,指出其小说呈现出非裔失去移动性的现状,也以汽车、公路意象重为非裔移动性赋权。
在第三场发言中,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吴郁蓉从理查德·鲍尔斯《树语》(The Overstory)与后人类理论的对话出发,讨论小说的写作源点、呈现后人类群体内部叙事的写作手法及作家对后人类理论兑现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关越以《兔子笼》为主讨论锈带城市难以适应复兴计划中的新兴产业的现状,却为政治宣传所用,而小说提供了解锈带居民真实境况的必要“离题”叙事。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侯乐妍以《恶魔铜头蛇》(Demon Copperhead)为例,结合非虚构作品探究底层人物药物泛滥的制度性原因,指出小说打破了以救赎帮助底层的神话、展示出自我拯救的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闫想讨论《信任》(Trust)对虚构与真实的重塑,小说直接呈现金钱的积累过程、恢复被压抑的女性声音,与作者本人瓦解定论、模糊虚构与历史的出发点相联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魏骏彦简要介绍小说《失忆》(Blackouts)的内容及主题与真实历史人物性别科学研究者简·盖伊(Jan Gay)的关联,读解性别研究话语权的挪用及篡改,即“黑幕”的意义。
会后听众与发言者就高等教育录取中阶级与种族的重合问题、女性作家锈带叙事的独特视角等进行讨论。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视角多变,不仅为师生提供了阅读获奖作品的新视角,也为了解当下美国动态创造了极好的窗口。
欢迎关注华东师大美研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202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