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故事|一日常规里的儿歌创编(洗手歌)

文摘   2024-11-26 15:17   宁夏  


“在幼儿的一日常规培养中,洗手是重要环节。为了让洗手环节更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教师开展了此次以“洗手歌”为主题的儿歌创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参与儿歌的创作,让他们了解这种创作形式,并通过表演更加喜爱音乐活动。





1

回忆儿歌,自主投票


教师与孩子们共同回忆小班到中班所学儿歌,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过往知识的回顾,更是激发幼儿对儿歌兴趣的开端。

随后引导幼儿判断儿歌是否可二次创作,并投票选择喜爱的儿歌旋律,此环节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意愿,让他们在熟悉的儿歌素材中寻找创作灵感,发挥其主动性





2

儿童会议:什么是儿歌?什么是编歌词?


1.关于儿歌的理解

彭煜恒:儿歌是好听的,而且儿歌有节奏,儿歌还可以帮助提醒小朋友。

王奕涵:儿歌有旋律,还有歌词。

何沐晗:每个儿歌都是不同的。


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对儿歌的形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这体现了幼儿在日常儿歌体验中,能够感知到儿歌多方面的特质,且认识到儿歌不仅仅是娱乐,还具有引导行为规范的作用。


2. 关于编歌词的理解

李佳琮:编歌词就是在里面多加一些歌词。

丁梓谦:就是要把歌词编多。

罗浥檬:就是随便再加一点。

李歆一:编歌词就是在里面加一点好听的音乐。

高靖烜:在一个音乐的基础上编出好听的音乐,然后把短短的音乐变长。

骆宁棋:就是换一首里面的歌词。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幼儿对编歌词最直观的理解,即从数量上对原有歌词进行扩充,是一种较为基础和简单的创作思维,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同时在孩子们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显示出,其在创作初期对编歌词的随意性,未形成系统的创作方法,但也表现出幼儿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和大胆尝试的态度。





3

以“洗手”为例,

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从洗手的步骤、心情、工具、规则、联想到的事物等方面引导幼儿思考,帮助幼儿构建关于洗手的全面认知体系,为后续的绘画表征和创编歌词奠定基础。这一环节使幼儿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创作素材相联系,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感受洗手这一日常行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发散性。



(一)绘画表征“洗手歌”

通过绘画表征洗手场景、步骤和发生的事情,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这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梳理洗手的细节,同时为创编歌词提供可视化的参考,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绘画过程也是幼儿个性化表达的过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描绘洗手,体现出每个幼儿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

幼儿第一次表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分组创编

1. 第一组:个人创编

第一组幼儿看图唱儿歌,尝试将绘画内容变成歌词唱到所选旋律里并录音。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将自己的绘画与旋律、歌词创作相结合,考验他们的综合能力。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依据个人的绘画内容进行创作,表现出较强的个体性和自主性。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对洗手的理解和想象,自由地创作歌词,虽然可能在歌词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上存在不足,但充分展现了幼儿的创意和勇气。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构建与洗手相关的儿歌情节,这种个人创编方式给予幼儿极大的创作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 第二组:小组创编《洗手歌之步骤版》

小组创编洗手步骤版儿歌时,孩子们一人即兴唱出一句歌词并带入旋律。这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即时创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幼儿需要倾听他人的歌词创作,然后根据洗手步骤的顺序依次接龙创作。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节奏感,使他们学会在集体创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能从同伴那里获得创作灵感,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他们逐渐意识到儿歌创作不仅仅是个人的表达,还需要与他人的创作相融合,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作品。




3. 第三组:故事版本创编

        第三组孩子在已有创作经验基础上创作带有故事性的洗手歌。他们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象,使儿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步骤描述,而是成为一个有情节、有角色的故事。这体现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提升,他们能够将洗手这一日常行为与虚构的故事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对故事的情节发展、角色设定等进行构思,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儿歌的歌词和旋律中,对他们的综合创作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但也促使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成长和突破。


幼儿第二次表征

(三)集体创编:洗手歌

最后阶段与孩子们共同整合三组录音,创作出完整的《洗手歌》。这一过程让幼儿体验到集体创作的成果,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整合不同小组的创作元素,使最终的洗手歌更加丰富多样,融合了个人创意、小组协作以及故事性元素,成为一首具有独特魅力的儿歌作品。

第一阶段教师反思

        在本次课程中,幼儿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对儿歌和编歌词的理解讨论中,发现幼儿对音乐创作有一定的感知,但概念理解存在模糊,这提示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要更加注重音乐创作概念的清晰讲解。在分组创编环节,不同组别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根据这些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对于个人创编中歌词逻辑性欠佳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多倾听他人作品,学习如何组织语言;对于小组创编中合作不够默契的小组,可以组织更多合作游戏和活动,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幼儿思考洗手相关内容时,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度,如探讨洗手与健康的关系等,使儿歌创作更具教育价值。此外,课程中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幼儿不仅是创作者,也是评价者,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4

回顾乐队表演形式,

明确表演规则

集体创编了歌词,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将这首歌演奏出来,于是教师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魔毯,引导幼儿回顾上学期乐队表演视频。这一举措旨在激活幼儿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对表演形式、规则及所需准备有更清晰的认知。

问题一:什么是表演?

程佳尔:表演就是不能在舞台上大喊大叫。
骆宁棋:表演的时候下面的观众要仔细听。
郑若涵:表演就是在舞台上展示自己。
彭煜恒:表演要完整的唱歌。

问题二:表演的规则有哪些?


马子奕:不能把那些乐器敲的声音太大,下舞台的时候也不能快速跑下去。
王奕涵:不能把歌曲唱错了,要准备好。
李歆一:两个小朋友一起表演的时候不能打闹,要好好合作。
闫语彤:上面小朋友在唱歌的时候,你不能随意打断人家。
程佳尔:不能忘带东西。(道具、材料)
郑若涵:表演还要化妆。
王一子凡:要提前准备好东西。
杨青舒:要有表演的主题,不能乱表演。


从幼儿教育专业角度看,回顾过往经验能为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搭建桥梁。幼儿在观看视频时,教师可观察到他们对表演元素的关注重点,如有的幼儿可能更留意乐器的使用,有的则关注成员间的配合。这反映出幼儿在感知和理解表演艺术时的个体差异。通过集体观看第二组团创歌词,能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表演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每个成员的贡献都不可或缺。


 5

     合作组队,初次表演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行组队并确定角色,这是幼儿自主社交与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体现。他们尝试独立解决“演什么”的问题,展现出一定的主动性。



然而,表演中孩子们会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这是由于中班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且在任务转换时缺乏明确的自我调节能力。此时幼儿提议制作“角色卡”,这表明他们具备了初步的问题解决意识。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通过工具来规范行为,提升表演的有序性。


 6

     制作角色卡及节目单

孩子们根据分工制作乐器角色卡和歌手卡,并绘制表演内容表格形成节目单。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规划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这类活动有助于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让他们学会将抽象的表演概念具象化,通过可视化的卡片与表格明确任务分工。这对于他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应对复杂任务时的计划安排能力有着积极的铺垫作用。


 7

     《洗手歌》第二次表演





第二次表演明显有序,体现了幼儿在经历初次混乱后的学习与成长。从自主组队到顺利完成表演,幼儿在自我管理、团队协作以及任务执行等多方面能力均得到了发展。他们学会了依据角色卡和节目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规则意识建立的重要表现。同时,在团队中能够更好地与同伴配合,理解并尊重各自的角色任务,这对其社会性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第二阶段分析与反思

      整个课程以洗手歌表演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在其中扮演了引导者与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幼儿在各阶段的表现,教师能精准地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与需求。在未来课程设计中,可进一步拓展类似的表演活动,增加表演的复杂程度与多样性,持续提升幼儿在艺术表现、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在活动中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与支持,为每个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引导。







 版权声明©️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幼儿园原创作品,

版权归幼儿园所有,转载需授权。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侵权,

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幸福的种子在扎根

图文|陈美如

编辑排版丨陈美如

审核丨宋苗苗




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幼儿园
北师大银川学校是银川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综合性学校,是银川市构建“首都+首府”教育合作共同体,全面提升银川市教育水平,打造“教育在银川”的品牌。办学目标:创办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智慧创新学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