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国生,1941年生,湖北蕲春人。蕲春县第五届政协主席退休。盆景、诗词、书法爱好者。曾有诗文散见于《华中文学》《湖北日报》《世纪行》《东坡赤壁诗词》《黄冈报》《蕲春文艺》《蕲春文化研究》《蕲春作家》等报刊。主编《蕲阳书画集》三卷。著《我的人生路》《雪泥鸿爪录》《晚情》等书,计一百余万字。
徐国生
我是个草根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农家走出来,参加工作,直到退休40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农村,忘不了农村。做的工作,也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经常与广大农民、基层干部,在一起活动。听到许多妙趣横生故事、笑话。
我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本文撷取六则小故事,与读者朋友分享。大家乐一乐、笑一笑,则如我所愿也;则慰我初心哉。如能目透纸背,多面思维,往深处想,鉴往知来,砺行致远,则超乎我所愿也;则皆大欢喜哉。
2024年6月,原蕲春县委书记万长青先生(中),原三渡公社管委会主任丁力(右),和作者在漕河合影。
一、这鸡胯子,你不吃我吃
正月元宵节过后,县直机关汪主任、木局长,到铺尔咀公社、崇岩大队住点。木局长是南下干部,河南清丰县人。身材魁梧,个性豪爽,能吃能睡,食量很大。
住下来后,女主人黄大娘,见新年上岁的,按蕲春习俗,给汪主任、木局长,煮碗年粑吃。
说是吃年粑,其实仅一两个年粑垫底,其余全是鱼丸子、油炸鱼、豆果、面条,鸡胯子打尖尖,堆得杵鼻子高,一大海碗。
汪主任,蕲春人,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乡风民俗,无一不知。他敏锐发现,鸡胯骨上,系一根红丝线呢。晓得这鸡胯子,是主人用来现客的,不能吃,要留碗。
他把年粑吃完,面条吃完,汤水尽量喝光尽净,显得干净卫生,方便主人把鸡胯子、油炸鱼等汰清水,留着下回现客。尔后,他轻轻放下筷子。
而木局长呢?敞开肚皮,狼吞虎咽,将一大海碗东西,吃个干净撇脱。那根肥鸡胯子呢?吃得一点不剩,骨头全嚼碎了。更不晓得什么叫留碗。
他抹着嘴巴,看见汪主任那碗里东西,几乎原封未动,那根系有红丝线的鸡胯子,翘在碗里呢。便说:
你咋不吃?
汪主任装着打个饱嗝,摸着肚子说:
我吃饱了。
木局长眼里便放光了,站起来说:
你不吃我吃。
说着,便将对面汪主任没吃的鸡胯子,连汤带水,全倒进自己碗里。坐下来,一边吃,一边说:
鸡胯子好东西,浪费了可惜。
汪主任想阻拦,一来不好意思;二来倒来不及呢。
事后,汪主任听黄大娘讲,木局长吃个干净撇脱,我很高兴。就是那个鸡胯子,是从三嫂家借来的,我拿什么还她呢?冇解也。
群众很懂礼数,干部吃完饭,离开时,他们还要送出门。
有一次,一妇女送木局长、汪主任出门,说:
怠慢领导了,在我家吃饭,没啥“嚥啼”,真不好意思。
木局长一愣,问汪主任,她说什么?
汪主任说,这是乡村俚语,客套话。
木局长记在心里。挨到下回吃派饭,主人送他出门时,木局长脱口而出:
没啥“嚥啼”。
1991年,原蕲春县委书记周伯辰(中),原县委书纪胡亚儒(右),和作者在县宾馆合影留念。
二、汪委员张嘴顺口溜
公社体制年代,政社合一。干部讲职级。当不上公社党政正副职,当个委员,也很荣耀。
群众一般不称其名,习惯称呼张委员、李委员、刘委员。称委员,叫者顺口;听者舒服。
叫委员亲切,可能源于井岗山毛委员称谓吧。
我任三渡公社党委书记时,有个管宣传的汪委员,蕲春檀林人,少读私塾,文质彬彬,睿智豁达。他的最大特点,便是爱说顺口溜。在社队干部中,比较有特点,很受欢迎,给人印象深刻。
他在大队住点,召开群众大会时,顺口溜抖出来,一串串,一嘟噜。群众听了,乐不可支,笑逐颜开。
他说共产党领导好——“手捏打棍不怕蛇,民有公社不怕邪。人民有党作后盾,不怕恶人来威胁。做活越做越有劲,走路湿滑不怕跌。天干水库存有水,困难政府发补贴。”
批评社员出工不出力——“出工马拉松,个个头果舂(打瞌睡);男的想抽烟,女的放屁虫(常上厕所)。收工一窝蜂,拼命往回冲。跑到自留地,大汗淋漓涌。”
批评男劳力怕上水利——“老的胡子挠,小的要把尿;这样怎么开渠道,青壮劳力哪去了?”
鞭挞坏人偷保管屋粮食——“下定决心去偷谷,不怕牺牲爬上屋;排除万难挑三担,争取胜利挑到屋。”
三渡公社老址,在漕河街煤场。汪委员宿舍和公社食堂相邻。他是出名的“妻管严”。有一次,俩口子吵架,其妻拿把长柄雨伞追他,汪委员跑到食堂餐厅,气喘吁吁说:
“起床板着脸,手里拿把伞;不知为么事,将我往外赶。我还冇吃饭,餐票是你管;上午要开会,我不敢走远;只要三个馍,外加稀饭一碗。”
吃早餐的人听了,笑得喷饭。他妻子呢?也忍不住“噗嗤”笑开了。一次争吵,被他几句顺口溜,说得烟消云散。
有一次,公社干部,外出考察旅游,在景区门口进入时,由于人多,汪委员不慎与一女士发生肢体摩擦。那女士正欲发火,汪委员脱口而出:
“你也走,我也走,是你的奶,碰我的手。我冇找你扯皮,你怎么说我'丑’。”
那位女士听了,嫣然一笑,化干戈、为玉帛。
我听到大家当笑话传颂的顺口溜,对汪委员说,“老汪同志,开会你说些顺口溜,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我也不反对。但你不能把毛主席语录,扯进去当笑话讲。这样做不严肃、不尊重,庸俗低级。上纲说,是对毛主席大不敬的政治问题。”
汪委员听了,面色凝重,很不自在,连忙说:
“是的,是的,我以后注意。”
自此,他说顺口溜,就收敛多了。
三、刘书记家,有一大瓮鸡蛋
工作组小黄,是个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女干部。她在初步四清工作组,是个年龄最小,没有职务的小青年。有一天,她轮流到大队党支部刘书记家吃派饭。刘书记老母亲汪太婆,见小王扎个马尾辫,高挑身材,白皙面庞,热情活泼。像对待孙女儿一样疼爱。汪太婆忙着揭开瓮口盖,捡几个鸡蛋,打碗泡蛋汤,单另为小黄加个菜。小黄抢眼一望,看见满满一大瓮鸡蛋。心里一惊,好多鸡蛋呢。
后来,在清查刘书记“四不清”问题时,工作组谢某环等四人,查四个月账,只发现刘书记,有一年“双抢”评模发奖,他多占两条毛巾,一顶草帽。工作组决定按当时购价予以退赔。其他一分钱问题都没有。
在碰头会上,小黄说,有个情况,我得向领导汇报。刘书记家,有一大瓮缸鸡蛋。工作组长苗书记,是个南下老干部,工作认真,经验丰富。他忙说,这怎么可能呢?小黄答,我亲眼所见,瓮口还是个旧铁锅盖着的。
为弄清真相。下午,苗书记带着工作组三四人,在小黄带领下,来到刘书记家,揭开旧铁锅,见证了满瓮缸的鸡蛋。瓮口直径不过一尺,仅放了两层,共计约几十个鸡蛋。
2024年10月,在蕲春药膳堂聚会合影。左起田裕银,丁力,徐国生,高为舟。陈顶云摄
刘书记老母亲汪太婆见这阵容,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在一旁说:
“穷人怕灾荒,里面放的,全是去年节省下来的谷子。”
苗书记领着一行人,回到大会会计室。他郑重地说,这件事说明,我们看问题,可不能光看表面啊。
四、这棵竹子果粗,要长十几年吧
八十年代初期,黄冈地区选派群团的工青妇干部,组成工作组,到蕲北李山、南冲、板溪、游山等大队,住点扶贫,帮助改变库区穷困面貌。工作组同志,听说向桥公社,发展多种经营是全县典型,楠竹、油茶、茶叶、药材、山棕、洋芋等生产很有名,就选定秋天,丰收季节,前往参观学习。
他们当中,有位女干部王同志,是从大城市下放的知青,提拔上来的。她来到棠树岭大队,看了芋稻两熟和茶叶生产,视野大开,思路大开,高兴极了。尤其是行走在3000多亩,10多万株的楠竹林间,浓荫避日,青翠欲滴,莺歌燕舞,静谧幽深,如同仙境。感到惊奇而又兴奋。她说,真没想到,蕲春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山山洼洼,都是宝藏财富。有这样的好典型引路,我们住点的大同库区,脱贫致富,是大有希望的。
说话间,正好来到一片又粗又高的楠竹林边。同行的县里一位老领导,见小王高兴得像个新媳妇回娘家似的,就指着一棵当年抽笋的最大楠竹,说,“小王呀,我来考考你,你看这棵大竹子,长了多少年呢?”小王迟凝一会儿,又围着竹子,看看,伸开手指量了量,觉得竹围近2尺。然后说,“长这么粗了,最少有十四五年吧。”
大家都笑了。小王白皙脸上,泛起红晕,补充说,难道我说错了吗?
县里老领导,笑着告诉她,这棵竹子,实际是今年清明节前后,笋迸出来的呢。竹龄只有四五个月。
五、吃派饭,有家园菜就可以了
我在县委办工作期间,百分之七十的时间下农村。或跟领导住点,或调查研究,或搞路线教育。农村工作,千行百业;群众语言,朴实生动。
某公社高副书记,给我讲住队蹲点故事,令我们笑得肚子痛。高副书记说,公社洪书记,到生产队住下来,不开会就不回公社。吓得干部都不敢离队。洪书记交代生产队长,轮流吃派饭,一家不漏。半斤粮票两角钱,当面给。对待社员,应一视同仁,吃一家,不吃一家,社员说我们嫌他家里穷,瞧不起他们。劝社员们不要上街去买菜,就自己家园菜就可以了。生产队长将洪书记的意见,原汁原味传达到各户。
家里比较困难的刘嫂,听了不知弄什么菜好。集体出工做活时,就请教队里女社员。女社员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对刘嫂说,你想一想,公社领导不比社员,吃好的吃惯了,白菜萝卜,连社员都吃怕了的东西,他们总不会喜欢吧。洪书记说的那个“家园菜”,是不是你家里养的老母鸡呢?刘嫂回去想了想,觉得女社员说得有道理。她和丈夫商量,把那只靠它下蛋换油盐的老母鸡,杀了煨汤,招待洪书记。
当天中午,洪书记在大队开会回来,一进门,就闻到鸡汤的香味。听说是为他吃派饭杀了老母鸡,惭愧感动不已。鸡汤端到桌子上,他坚决不吃。并严肃地说,你不按我的意见办饭,我以后就不上你家的门。刘嫂只好把鸡汤撤下去。晚饭前,刘嫂的丈夫,专门到大队来请。他说,“为客杀鸡客不吃,这个人情冇做到,鸡也白杀了,岂不可惜?”洪书记见他们夫妻俩,真心真意,盛情难却。自己打圆场说,“真是没办法的事,那我只有出两块钱,将这只鸡买下来,算我请一回客,晚上与你全家一起加个餐。行吗?只这一次,下不为例。”
以后,我们县委办的干部,凡到该公社作调查,就笑着说,“高书记,饭菜不用奢侈,有你们那个‘家园菜’就可以了。”
2024年6月,作者与陈文耀(左)参观蕲太高速合影。郑天翔摄
六、书记吃汤圆,小孩在旁边喊,又吃一个了
区委张书记吃派饭,轮到谈大娘家了。谈大娘老伴英年早逝,她带着一家七口人,三个儿子,一个姑娘,俩个孙女儿,艰难度日。家里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款待张书记。集体出工时,她听到女社员们说,张书记喜欢吃糯米食。有糯米汤圆吃,很高兴。谈大娘记在心里,很快张书记来吃派饭了,她决定做糯米、芝麻汤圆招待。糯米、芝麻是家中现存的,只是没有糖票,买不到白糖。她一激灵,想到可以用酥糖代替。于是,赶到漕河副食品门市部,买三封武穴酥糖。又去大队加工厂,磨了糯米粉子。花半天时间,专为张书记做了一份又白又大又甜的汤圆。还仔细交代两个孙女儿,莫欠嘴,客人来了要礼貌。
傍晚时分,谈大娘请张书记到家里吃汤圆。她将汤圆煮好,用瓷碗装五个,剩下的搲到瓷盆里,一并端到堂屋的饭桌上。张书记要等她全家人一起吃晚餐。谈大娘说,你先吃,吃了还要去开会呢?我屋的伢儿,收工晚些,等他们回来再吃。
听谈大娘这么说,张书记就独自在桌边凳上坐下来。他正高兴的吃汤圆时,谈大娘八岁的大孙女、五岁的小孙女,站到厨房角门的门槛上,吞涎咕噜的望着他。张书记吃一个,大孙女喊一声,吃了一个,小孙女数着说,一个。张书记吃第二个,大孙女喊,又吃了一个,小孙女记数,两个。谈大娘忙喂猪食去了,无人阻拦。张书记吃第三个,大孙女喊,又吃了一个,小孙女记数,三个。张书记吃第四个,大孙女喊,又吃了一个,小孙女记数,四个。直到张书记吃第五个,大孙女笑着喊,又吃了一个,小孙女记数,五个。
面对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稚气声的童音,张书记哭笑不得,很是尴尬。他再也吃不下去了。站起身来,将瓷盆里为他准备添碗的汤圆,端到厨房灶台上,留给孩子们吃。
谈大娘的厨房,是个两口锅的土砖灶。张书记看到锅里冒着热气,又闻到熟红苕的香味,忍俊不禁地揭开锅盖。大锅蒸的是紫红色的红苕,小锅是一盆上海青白菜。这些就是她一家人的晚餐。
想到谈大娘千方百计、用心良苦,把自己当重要客人招待;想到她们一家这么困难,生活这么艰苦,还这样尊敬关心干部,张书记的眼睛湿润了。
他抚摸着俩孙女儿的头发,亲热地说,“小丫头,快把灶上的汤圆分了,趁热吃。”
张书记以没话找话说的方式,克制住了他内心深深地感动。他讲的这个故事,五十多年来,一直铭刻在我心里。
2024年10月,重游蕲春山水居合影留念。左起徐国生,胡亚儒(时年92岁),黄奏球,王洪胜。江小平摄
七、下农村工作感言
干部下农村,相对于在机关,任务繁重,生活艰苦。农村是广阔天地,是大学校、大课堂、大舞台。那里有许多精神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住农村点,既有严肃认真、循规蹈矩的政治要求,又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
本文选写的几个小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大集体年代,广大群众,对共产党的干部,那种尊重、关心、爱护的淳朴感情,令人难以忘怀。是他们,将最好的房子,让给下乡干部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下乡干部吃。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作为干部,下到农村,确实要体恤民情民意,了解熟悉乡风民俗,方言俚语。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虚心向群众学习,多问多记多实践。以当小学生的态度,拜樵夫、渔夫、药农、老人为师。这样做了,就是一次意志的大磨砺,素质的大提升,群众感情的大融合。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切身体会。
以上所写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物姓名全用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如若侵权,联系即删。
2024年11月写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