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卫生值日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举足轻重。它不仅关乎教室的环境卫生和班级的整体氛围,还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有的学生劳动技能不足、责任感淡薄以及高中学业压力大等因素,卫生值日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在我看来,值日情况是学生劳动习惯的一面镜子。因此,依据习惯循环理论,我设计了一系列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值日从一项任务转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日常行为。
原理与机制:习惯循环理论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深刻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习惯循环模型,该模型由暗示、习惯行为和奖励三个要素组成,三要素不断循环,最终让个体养成稳定的习惯。《掌控习惯》一书进一步将这一模型发展为“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四个步骤(见图1)。“提示”是指触发习惯行为的信号,可以是时间、地点、情绪状态、人物等多种形式。“渴求”是指触发提示后,个体期待奖励并产生渴望,是习惯行为的驱动力。“反应”是指在渴望的驱使下,个体采取行动。“奖励”是指在执行习惯行为后,个体获得奖励,强化对习惯行为的正面认知,促使下一次循环顺利启动。
基于这一理论,我通过创造明显线索、激发内在渴求、简化值日行为、给予及时奖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值日习惯。
触发提示:值日工作的启动
固定的时间和人员提示是触发学生参与卫生值日的关键。很多教师将值日时间定在放学后,认为值日不该占用学生在校的学习或休息时间,或者认为放学后值日时间更加充裕。然而,放学后,有的学生急于回家,常常忘记值日,一旦忘记又难以补救,无形中加重了其他同学的负担。综合考虑之下,我将我们班的卫生值日时间安排在每天中午午休前。这样一来,班主任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提醒学生开始值日。同时,班主任在场,不仅有效监督值日工作,还能深入了解每名同学的参与表现并随时指导。
激发渴望:树立共同目标
有的学生认为教室卫生无关紧要,自己偶尔少做一次也没有关系,还有的学生畏惧劳动的辛苦,即便参与也是敷衍了事。因此,在班级组建之初,我就召开一次劳动主题班会课,向学生阐述值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班会课上,我会展示两张卫生状况截然相反的教室照片,一张干净整洁,另一张凌乱不堪。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两张照片中,你发现了哪些区别?你认为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更愿意在哪个教室学习和生活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学生更团结、更有凝聚力、关系更融洽,而在“脏乱差”的教室里,学生可能有很多矛盾,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大家都表示希望在干净的教室里学习和生活。
通过班会,学生意识到值日工作的重要性——卫生值日工作的成果代表着班级的整体形象和班级凝聚力。这个班级共同目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渴求,使每一名学生按时完成自己的值日任务,为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简化行动:让值日更简单
1
传授劳动技能,升级清洁工具
有的学生缺乏劳动经验,不知道如何有效清扫。于是,我组织了劳动技能提升班会,旨在教导学生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值日任务。我会先教一遍,再邀请做得好的同学示范,组织大家按照分工实践操作,然后各小组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清洁小诀窍。例如,教室地面的清洁顺序应该是先扫地、后拖地,擦洗类劳动则应按照固定的方向,避免来回反复。
同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根据教室地面的实际情况,购置了更合适的清洁工具,让劳动变得更简单。例如,上个学期,教室换成了胶皮地面,传统的棉质拖把既笨重,清洁效果又不好,我便购置了吸水能力更强的海绵拖把,可以将地面上的水渍都拖干净。工具好用了,劳动效率才更高。
2
合理分工,强调小组合
将学生分组并合理分配任务,有助于简化值日工作,让学生更容易上手。我们班的学生被分成5个小组,每组负责一天的值日工作。我会根据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责任心,为每个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在小组内再分配任务,需要考虑组员的体能、性别、身高等因素。比如,力气大的同学通常负责拖地,而个子高的同学则更适合擦黑板。组长还要在组员请假时协调分工,确保值日工作顺利完成。
在分工后,常常有同学只做自己的那部分工作,甚至在大扫除时提前离场。因此,我时常向学生强调,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成员之间应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先完成的同学有责任支援其他组员,只有小组成员全部做完清洁,才能一起离开。
3
以身作则,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
有的学生认为劳动很难,有心理负担,不愿意去做。对此,我会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其实很简单,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了,行动落实才会更容易。有一次,我发现天天的座位附近有垃圾,便提醒他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他却激动地与我争辩:“老师,那不是我扔的!”我没有责备他或追究责任,而是蹲下身捡起垃圾,将其丢入垃圾桶,然后轻描淡写地说:“谁扔了垃圾并不重要,捡起来也很容易。”我想通过这个小小的行动传递一个信息:保持地面干净其实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
奖励与惩罚:巩固值日习惯
适当的奖励能给学生带来愉悦感,而适度的惩罚则有助于维护值日制度的严肃性。奖励可以是即时的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定期的物质嘉奖。在习惯养成初期,及时的奖励具有重要作用。在发现值日小组或个人能够主动劳动,或者值日表现出色时,我都会立刻给予口头表扬。此外,每个月最后一周的班会课上,我们还会通过民主投票选出“劳动之星”小组,为组员颁发奖状和小奖品。这种表扬不仅激励了受表扬的同学,还在无形中鼓舞着全班同学。
在习惯尚未完全养成之前,清洁工作存在问题很正常。因此,惩罚应该以习惯养成为目的,就事论事,避免过度惩罚。例如,如果学生乱扔垃圾,就提醒他捡起来,不必罚他背书或抄写。如果学生某一天忘记值日了,提醒批评后让他补做即可,不必罚他一个人承担整个小组的卫生工作。如果小组清洁效果不好,我会亲自指导劳动方法,让小组重做一次。惩罚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改正行为、养成习惯的手段。过度惩罚只会让学生对值日更加抵触,加剧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习惯养成。
当劳动习惯养成了,卫生值日工作就不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经过一学期的磨合,我们班的同学每天只用10分钟便可完成卫生值日。在学校每月的卫生检查中,我们班的得分总是名列前茅。
值日工作虽小,却是班级凝聚力的试金石。当劳动习惯养成了,值日工作便不再是负担,而是学生个人成长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本文刊发于《新班主任》2024年10月刊
扫码关注“致敬班主任”
编辑部邮箱
刘玉琴 444871477@qq.com
陈建军 965355285@qq.com
何欣容 11374960@qq.com
魏萌 736387691@qq.com
运营丨湖北长江教育传媒集团全媒体中心
图片丨包图网
排版丨吴振宇
审核丨张 芸 张 弛
监制丨张 勤 熊国伟
欢迎订阅
《新班主任》邮发代号:38-907
全年定价:156元
营销热线:027-87153318
编辑部:027-87156950
阅读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