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第18课选编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等三首写景抒情类的七言诗,诗歌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在由诗人对大自然的种种美丽景象的观察而产生内心审美情感的律动这一点上,三首诗歌不仅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诸多的异曲同工之处,也符合了“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一“人与环境”的人文主题。
课后共有四道课后习题,其中,课后习题一所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同时指向本课三首诗歌的教学,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画面、读懂情感的教学环节的逐层推进中自然而然地完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对于“背诵课文”这一目标的落实,则我打算在上述教学环节的逐层推进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之后,再通过“教师板书古诗,学生反复朗读”和“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平仄”等多形式的朗读教学安排中,进一步增加学生课上朗读古诗的遍数。
另外三道习题则分别围绕三首诗歌教学的关键处进行提示,其中,课后习题二提示学生在研读《浪淘沙(其一)》时要注意感受诗中的磅礴气势,课后习题三体会是学生从市中所涉及的景物的角度感受诗人笔下的江南春天,课后习题四则抓住《书湖阴先生壁》中的对偶句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形式之美。
在教学时,除了围绕上述四道课后习题进行教学之外,不仅要依据三首诗歌皆为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共同点,沿着“读好诗歌——读懂诗意——读懂情感——读出写法”的教学思路进行整体规划,还应当依据每首诗歌独特的内涵意蕴,分别位置量身定制一条“寻幽探胜”之路——
刘禹锡《浪淘沙(其一)》的教学,一则要读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黄河的气势磅礴,也要督促沙石所经历的“浪淘风簸”之苦,二则要由黄河九曲、绵延万里的汹涌澎湃的景象与诗人直欲逆流而上银河去的想法两相对比而读出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三则需要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以及学生已学的《望洞庭》《秋词》的作品,进一步感受诗人的诗豪气概。
杜牧《江南春》的教学,一则要让学生在抓住景物感受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象,二则要让学生由明人杨慎及清人何文焕对诗中“千里莺啼”之是非的隔空辩论,感受诗人以虚写实的高妙写法,三则要引导学生由中晚唐诗人杜牧而描写“南朝四百八十寺”而非“唐朝四百八十寺”的思辨读出诗人寓于烟雨楼台中的一种忧伤感怀的心绪。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的教学,一则要引导学生在读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拟人手法的基础上联系旧知,再次认识到古诗对偶的形式之美,二则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湖阴先生家宅景象中所透露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进一步读懂诗人与此为邻、同居如此山水间的闲逸心情。
基于以上认识,我准备如此安排本课三首古诗的教学:
1.揭示课题,师板书全诗,生反复朗读。
2.读好古诗:读正确——读好停顿——读出平仄(圈出押韵字,简单标平仄)。
3.自学古诗,互助答疑。
提示:“浪淘风簸”的乃是黄河中的泥沙,“九曲”极言黄河之曲折,“万里”极言黄河之绵延,“牵牛织女家”,远在银河上。
4.“虚实结合”看古诗:前两句为诗人眼前所见,写实,后两句为诗人心中所想,写虚。
5.随堂练笔,写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所见景象,在练笔交流中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对焦课后习题二)
6.思考:黄河汹涌澎湃,顺流而下尚且艰险,逆流而上绝非易事,诗人为什么会有“(轻易)直上银河去”的想法?(感受诗人的豪情)
7.拓展阅读,深度理解:(1)链接张骞乘槎遇织女而取回支机石的传说,感受诗人在逆境中仍有受到重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链接刘禹锡的《望洞庭》《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感受诗人的诗豪气概。
8.点明诗歌写法:先写景,后言志。
1.揭示课题,师板书全诗,生反复朗读。
2.读好古诗:读正确——读好停顿——读出平仄(圈出押韵字,简单标平仄)。
3.自学古诗,互助答疑。
提示:自学古诗之后,谈谈哪一条注释让你对诗歌的理解更准确了。
4.感受诗中春景:聚焦诗题“江南春”(写景诗),圈画诗中所写到的江南春景。(对焦课后习题三)
5.“虚实结合”看古诗:前两句为诗人眼前所见,写实,后两句为诗人心中所想,写虚。
6.感受江南春景:
(1)随堂练笔,写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所描绘的江南春景,感受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2)思辨:杨慎《升庵诗话》中对于“千里莺啼”的分析是否合理。讨论后,适时补充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的观点:“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7.思考:唐代诗人杜牧,眼见唐朝江山,何以不称赏“唐朝四百八十寺”,而着意于“南朝四百八十寺”?
提示:联系中晚唐如南朝兴建佛寺的史实,感受杜牧诗中怀古幽思。
8.点明写法:先写景,再抒情。
1.揭示课题,师板书全诗,生反复朗读。
2.读好古诗:读正确——读好停顿——读出平仄(圈出押韵字,简单标平仄)。
3.自学古诗,互助答疑。
提示:书湖阴先生壁,题壁诗;“将绿绕”者,田边河流;“送青来”者,屋外“两山”(书中插图可用);“护田将绿绕——排闼送青来”,既为拟人手法,也是对仗现象;回顾以往所学古诗词中的对仗。
4.“虚实结合”看古诗:前两句为诗人眼前所见,写实,后两句为诗人心中所想,写虚。
5.随堂练笔,写出诗人在湖阴先生家所见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景象,感受湖阴先生对于乡居生活的热爱。
6.想象主客欢聚的场景,感受诗人欣赏“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时心中的惬意舒适。
7.点明写法:先写景,再抒怀。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随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全诗,学生则在我板书的时间里全体起立,反复朗读《浪淘沙(其一)》,直到我写完全诗。
完成书写之后,直接指名朗读。这首诗没有什么难读的字词——只通过对“曲”之读音的探究读懂“九曲”乃是曲折之意,九在此处是虚指。因此,学生完成“正确朗读”的目标之后,我带着学生重温“平长仄短”的读诗方法,请学生试着用吟诵的方式逐句朗读全诗。现代人普通话版的吟诵,自然不乏还原古人吟诵的真实场景。但,拿腔捏调的吟诵,给了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兴味盎然地读诗的“由头”。学生反复尝试吟诵的“里子”,一则增加学生课上读诗的遍数,二则增添学诗的乐趣。
反复吟诵结束,我请学生结合注释与插图,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交流自己的研读收获。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注释,知道“浪淘沙”是唐代的曲名,说明原诗可唱,再从“其一”中读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乃至组诗,此为组诗第一首。接着,一生对“牵牛织女家”有所疑惑,我请学生联系“如今直上银河去”得出“牵牛织女家”在银河之上,诗中写到的是天上的星座;一生对“浪淘风簸”有所疑惑,但此处的教学有所疏忽,课上,我应当提示学生联系上文,从“黄河万里沙”中知道此处指的是巨浪淘洗、狂风颠簸的砂石,而不是只从字面上生硬地去解读“浪淘风簸”的意思。此处的教学失误,也导致了学生在作业本中翻译“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景象时,几乎无人写出诸如“黄河携带者巨浪淘洗、风沙颠簸的沙子从天边奔涌而来这样的句子。
完成对疑惑之处的解答之后,我请学生思考,古人写诗常常虚实结合,这首《浪淘沙》也是如此。经此提示,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是描写眼前的实景,而“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是描写目睹景象之后的想象。
在了解整首诗内容虚实划分的基础上,我请学生聚焦诗歌第一句话,写出刘禹锡眼睛的黄河景象。学生经过一番自学,在交流时,依据学生展示的练笔成果,我及时提示学生关注“九曲”“万里”“自天涯”等关键词句,完成对“黄河水曲曲折折、绵延万里、滔滔不绝、裹挟着浪涛淘洗、狂风颠簸的泥沙自天边奔涌而来”的景象的描绘。写清黄河奔流的景象后,学生对于刘禹锡面对黄河磅礴气势时心内涌起的那一份豪情的感知,便就水到渠成。
“眼前所见之景如此豪壮,那么,他为什么会联想到要去银河寻找牛郎织女的住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聚焦“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一开始,学生的思考有些停滞,于是,我提示学生从“直上”读出刘禹锡想象自己前往银河路途的轻而易举,联系“九曲黄河自天涯”和“直上银河”想到刘禹锡去到银河,经过的乃是一条“逆流而上”的路——一路上,黄河的曲曲折折、绵延万里、浪淘风簸,都是他前进的阻碍。面对黄河的艰难险阻,却有“直上银河”的轻而易举,由此,学生从刘禹锡的想象中感受到了刘禹锡不畏困难、逆流而上的豪情壮志。
随后,我进一步告诉学生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探寻河源、乘槎直上银河取回支机石的典故传说,以此引导学生联系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不俗气魄)《望洞庭》(贬谪路上仍有闲情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到他在逆境中仍志向高远、想象自己如张骞受皇帝重用般的不屈不挠。由此,读出《浪淘沙(其一)》虚实结合、先实后虚之外的又一写作特点——写景言志。
前面的环节,大体如《浪淘沙》的教学,首先,教师板书全诗,学生反复朗读,随后,指名朗读,简单检查正确朗读以及当堂背诵情况,最后,通过读出平仄的“朗读游戏”实现课内朗读遍数的增加。
完成对诗歌的熟读成诵之后,先请学生自读诗歌,标注疑难之处。随后,学生自主交流时,由于《江南春》的注释较多,我请学生通过交流“哪条注释让你对诗歌的理解比课前更准确了”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内容。最后,请学生就注释之外的其他疑难之处向同学请教。
扫清诗歌的阅读障碍之后,我由课题“江南春”引导学生自读全诗,逐句圈出文中所写到的“莺啼(黄莺)”“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烟雨”等江南春天里的景物。
在理清诗中景物的基础上,学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审视全诗,发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实写,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是诗人的想象(虚写)。接着,学生围绕诗歌的第一二两句,就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进行了自己的描绘。交流完学生对江南春景的小练笔之后,由课上对同学练笔作品所进行的品赏,学生纷纷感受到了诗人对于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与此同时,我适时引入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对于“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境,村郭、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的评价,引导学生对“十里莺啼”与“千里莺啼”进行比较,感受作者用夸张的手法以虚写实的手法之高妙。
接着,学生进一步聚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感受到了“烟雨楼台”中的迷蒙景象之美。在此基础上,我以“唐朝的诗人为什么对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出感慨”引发学生对南朝统治者与中晚唐统治者一样兴建佛寺的事实进行关联,感受到杜牧在“多少楼台烟雨中”中所蕴藏的隐隐的幽思与感怀,最终揭示这首诗在虚实结合、先实后虚之外的又一写法——写景抒情。
开课伊始,教师板书,学生背诗。随后,指名朗读,在纠正读音的同时,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好古诗。在标注诗歌的平仄时,我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为例,让学生了解格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完成对诗歌的反复朗读之后,我请学生结合注释与插图,自学诗歌,标注疑惑难解处。谢明豪提出了对“排闼”的疑惑,其他学生用课文边上的注释帮助他解答了难题;一生不知“将绿绕”为何物,我提示学生联系前文“一水护田”,再观察插图,从中读懂湖阴先生家边上的明澈的河水如何绕着碧绿的农田,并进一步读出“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拟人手法。了解了“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意思之后,我索性带着学生读懂下句中的“送青来”指的就是湖阴先生将附近的青山将翠色送到诗人的眼前来,并联系着“护田将绿绕”,读懂了“排闼送青来”的拟人手法。课后反思,我在课上的教学就此止步,没有更进一步地聚焦这两句诗歌对仗(偶)的修辞手法,以此顺势完成课后习题四的学习要求。
解疑释难之后,如前两课的教学那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句,知道一二句写实,三四句写虚(想象)。分清虚实后,立即进入练笔感知画面的环节。我也是请学生动笔写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句中诗人所见的湖阴先生的家宅景象,在对学生的练笔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之后,由对湖阴先生家宅景象的感受,想见其为人,读出湖阴先生的勤劳、爱干净、做事严谨有条理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湖阴先生家宅景象的描绘而感受到诗人这位邻居的人物形象之后,我请学生结合着对于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在作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想象中,怀揣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插图,学生看到了诗人与邻居闲聊的惬意画面,联系此前学过的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学生想象着诗人与邻居把酒言欢的愉快场面,读出了诗人心中的安逸闲适、悠然自在。
课到最后,原本安排了一个将本课《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进行一次对比阅读,寻找异同的思辨环节,想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类诗歌的认识,激发后续的研读兴趣,但由于时间匆促,只得留待过后再补。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