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顾旧知,游戏导入
课前,薛老师以游戏化的语言,穷尽式地追问学生上过哪些课程的名称,将学生所能接触的课程名称“一网打尽”之后,在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发言,说说什么课程最好玩的基础上,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玩一种语文的游戏,对对子。
随后,教师简要说明对对子的“游戏规则”——(1)字数相等;(2)内容相当——之后,便以“师出(……)——生对(……)”的方式和学生玩起了对子。首先,教师口头以“上——下”“天——地”“左——右”“大——小”“远——近”等简单的反义字对子引起学生的游戏兴趣;接着,薛老师分别以一年级上册的《对韵歌》和一年级下册的《古对今》课文内容中的“对子元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课文内容的游戏意义与文化密码:
云对雨,
雪对风,
花对树,
鸟对虫,
山青对水秀,
柳绿对花红。
——一上《识字5:对韵歌》
古对今,
圆对方,
严寒对酷暑,
春暖对秋凉。
晨对暮,
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
桃对李,
柳对杨,
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
——一下《识字6:古对今》
2.聚焦“黄鹂”,“以词对词”
通过一年级两篇识字课文内容的温故,学生在课文的示范下,对于“对子”积累了充分的感性认知。接着,薛老师便板书词语“黄鹂”,在板书备注“鹂”的字音、口述其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与“黄鹂又名黄莺,声音悦耳动听”的基础上,请学生“对对子”。因学生课前已预习过课文,因此,指名发言的学生一开口便就对上了原诗中的“白鹭”。教师随机板书“白鹭”及“鹭”的读音后,肯定学生的回答,强调并板书对对子要求“工整”之后,请学生继续围绕“黄鹂”出对子。学生“对兴”大发,纷纷以乌鸦、白鸽、斑鸠、鹦鹉、燕子、杜鹃、火鸡、大雁等词语来对“黄鹂”,教师将白鸽、乌鸦等相对工整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进一步补充“灰雀”“金雀”等工整的对子,同时提示学生,在围绕“黄鹂”对对子时,要求以鸟对鸟,才算工整。
3.聚焦“翠柳”,“以词对词”
随后,教师板书“翠柳”,请学生“以植物对植物”的方法围绕“翠柳”出对子。在学生以黄杨、胡杨、银杏、青草、牡丹、红花、野花、油菜、青杉、水杉等植物名称对“翠柳”的基础上,教师筛选并板书“黄杨”“银杏”,同时补充“青松”“红枫”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更工整的对子”上来。
4.添上一字,连词成画
以“黄鹂”“翠柳”为例,玩完“词语对对子”的游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黄鹂——翠柳”之间补上一个字,使之变成一幅画。学生再次课前对杜甫这首《绝句》内容的了解,将“鸣”字脱口说出。教师板书“鸣”字后,让学生口述画面感受“黄鹂鸣翠柳”的语言之美。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添字,并从学生的回答中拣选并板书“舞”“唱”“蹦”“飞”“叫”“赏”“戏”等字,与“鸣”作简单比较,感受“黄鹂鸣翠柳”中的节奏婉转之美。
品味了“黄鹂鸣翠柳”的画面之美后,教师引导学生背出“白鹭上青天”,继续通过替换“飞”“奔”“拉”“走”等字,感受“白鹭上青天”的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补全并板书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后,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诗中的对仗之美的基础上,以“二二三”的节奏朗读古诗。
5.给出诗句,寻找对子
如上,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对对子的语言游戏,读懂了两句诗中的两幅画面。接下来,教师在课件中出示《绝句》的后两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逆向而行,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出所有的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对子。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先擦掉黑板上除诗句之外的多余内容,再依据学生的回答,以对对子的方式,补全诗句,做动作理解了“窗含西岭”之“含”的意思近乎于“嵌”,知道“千秋雪”即“千年雪”,而“万里船”则正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的船舶。
随着学生在后两句诗中找到的对子,在黑板上复原全诗之后,教师留出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教师以“两两相对,四句成诗”来定义并板书“绝句”,随后点明并板书作者“杜甫”再板书“草堂”并简要介绍杜甫经历安史之乱,漂泊万里安身成都的创作背景。
6.读懂画面,解悟诗情
接着,教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依据课文插图,找到《绝句》中每一句诗所描绘画面在课文插图中的位置,以此让学生感受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上——下”相对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远——近”相对。于此,学生恍然,原来,在杜甫的这首《绝句》中,不仅诗句的内容是两两相对的,就连画面的构成,也是两两相对的。
学生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也就能更进一步地体会诗人在观赏眼前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所构成的图景时,心中的那一份愉悦与喜悦之情。
7.玩飞花令,拓展激趣
课到最后,教师先简述飞花令的游戏规则——(1)诗中都有同一个字(事物);(2)比谁的诗句多,再围绕“黄鹂”出示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稻秧正青白鹭下,桑葚烂紫黄鹂鸣”(陆游)、“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等诗句,让学生在飞花令中感受到“黄鹂”在古诗中的频频出现,也在黄鹂的频频出现中感受古诗的浩瀚与博大,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课后去纵浪诗海”的读诗的种子。
薛法根老师的《绝句》,是一堂别出心裁的古诗课。在课上,薛老师以坚定的儿童立场、别样的教学设计和制高的文化站位完成整堂课的教学,打破了包括薛老师曾经的自己在内的大多数教师古诗教学时所遵循的“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的一般教学程式,为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园地再添一朵奇葩。
1.坚定的儿童立场
一直以来,薛老师亲切和蔼的教姿教态、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让他的教学始终以儿童如何学习为出发点,以儿童乐于学习为目标。
薛老师的这堂课,首先以游戏化的学习情境吸引儿童踏上愉悦的语文学习之旅。整堂课始终围绕“对对子”的游戏情境展开: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简单反义词和一年级教材中的《对韵歌》《古对今》等课文内容为例,在“师出——生对”的游戏中体验“对对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对对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研读诗句环节,先以“对对子”的游戏从词到句地凑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再以“找对子”的方式读懂诗人如何以“对对子的思维方式”写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最后,在 “读懂诗中画——解悟诗中情”环节,又以寻找诗中每一句话在课文插图中的对应位置的游戏找到诗句在画面上的两两对应关系,在愉悦的语言游戏中读懂诗人心中的喜悦。
其次,在研读诗句环节,薛老师总是幽默而又宽容地接纳学生给出的五花八门、既不那么“正确”也不那么“准确”的回答,只在环节的最后,或通过比较辨析学生给出的字词的优劣,或以教师给出的更高明的字词为样本,引导学生在“模糊”中慢慢看见“清晰”,在“偏斜”中渐渐趋于“平正”,在“试错”中逐步走向“正确”。
此外,薛老师在这堂课上,还一如既往地基于课堂上的“弱势儿童”以充分的关注。在课上,教师坚持给“弱者”搭台,为“弱者”鼓掌,让“弱势儿童”在教师的柔和目光与同伴的热烈掌声中被看见、被肯定、被转化。
2.别样的教学设计
薛老师的这堂古诗课,没有书声琅琅,没有字正腔圆,走的是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
首先,以“对对子”游戏为载体的古诗教学课,前所未有。新课导入,一改古诗教学“揭题读题,简介作者”的一般模式,从基于已知的“对对子”游戏为后续的学习热身;研读诗句,一改古诗教学“整体感知——逐句研读”的一般模式,以“对对子”游戏“组零成整”地对出前两句诗,再以“找对子”游戏“化整为零”地解构两句诗,在“对对子”和“找对子”的过程中,随机完成对诗句中关键内容的研读;在解悟诗情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诗句内容与课文插图一一对应的构图密码,让学生联系着教师对诗人经历的简单介绍,体验着“在插图中找对子”的别样快乐,将诗中情感准确把握。
其次,以“计时朗读”的环节实现熟读成诵的设计,前所未有。不论年段的高低,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而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读好古诗,几乎是小学阶段所有古诗课的共同追求。但在薛老师的这堂课上,除了在教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后有过一点“二二三”节奏的朗读指导和学完全部诗句后的一分钟计时朗读外,几乎听不见读书声。我想,薛老师这样的设计,一则可能是为了给以“对对子”为载体的游戏情境的落地留足时间,让学生在充分展开、足够打开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二则可能也是出于薛老师对真实学情的准确把握与坦然面对,直面“学生课前对本课所学古诗早已熟知、且能在预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客观事实所作的调整。
3.制高的文化站位
薛老师的这堂古诗课,从传统中走来,向未来而奔去,是一堂既古典,又现代的语文课。
首先,以“对对子”游戏为载体而施行的古诗教学,是一种对“过往”的回应。薛老师的这堂课,从一开始的“以字对字”“以词对词”,到后来的“以句对句”,到最后的“以画对画”,在教学内容上,分别对应着学生对反义词的认知、对已学课文内容的记忆、对本课所学《绝句》诗句内容的研读与诗歌意境的体会,串起了学生从“旧知”到“新知”的一条线索。同时,以“对对子”这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为主要情境所设计的古诗课,本身也是一种对“过往的优秀语文教学经验”的回应。
其次,以“对对子”游戏为主要学习情境、以“飞花令”游戏为结尾的教学设计,也是一种对“现代”的回应。我们的语文课所面对的学生,乃是一帮活在当下、面向未来的现代人。因此,如何让活在当下的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保持学习古诗的热情,让古诗在儿童的未来生活中获得“新生”,是古诗教学课绕不开的一个议题。在这堂课上,薛老师不仅将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对子”以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对对子”游戏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别样乐趣,还在课的最后以“黄鹂”的“飞花令”为例,拓宽学生对古诗的认知视野,教给学生一种传统文化的时髦玩法,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浩瀚无边的同时,产生继续学习更多古诗文的强烈愿望。寓教于乐的学习体验与游戏期待,大大提高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学生今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可能性。
补充:
(1)在听课过程中,听到一些“画外音”,那就是薛老师最后说的那句“写字就不写了”。作为一堂低年级的阅读课,有读没有写似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遗憾。但以薛老师这堂课的完成度来看,的确已经没有时间继续进行书写指导。对此,我的看法是,对于一堂家常课来说,因为教学设计的失误或教学状况的突发而没有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其实是很正常的,教师只需课后另找时间将未完成的内容补上即可。对于一堂公开课,理念的输出,可能比教学的完整度更重要。因此,薛老师舍书写指导而追求教学设计呈现的完整性,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薛老师随手写就的规范美观的板书(包括板书中批注的拼音),其实已经在另一个意义上完成了“书写指导”。作为一线教师,如果能像薛老师那样,通过高质量的板书示范,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我想,那些阅读课上正经八百要留出的书写指导时间,早就可以省去一大半了。
(2)吴忠豪教授在评课时认为薛老师课堂最后的“飞花令”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来说,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对此,我还发现,从“飞花令”诗句的内容来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但理解的难度不小,背诵也绝非易事。但是,如果站在公开课的视角,从游戏激趣和文化拓展的层面来解读薛老师的这一设计,我以为,保留“飞花令”所能创造的教学价值,似乎更大。只是,在我看来,薛老师在出示“飞花令”中的相关诗句时,在内容的选择和出示诗句的顺序上,似乎还可以做点文章。适当降低拓展阅读的诗句的难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示“飞花令”中的诗句,也许能让这个环节的教学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