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听课笔记(执教:余映潮)

文摘   教育   2024-06-30 17:54   浙江  
(注:本课所用教材版本不明)
一、听课笔记

开课揭题之后,教师直接让学生齐读“资料袋”内容,从郁金香、牧场、运河等角度了解荷兰。在教学时,因所借班级学生朗读时拖音严重,余老师直接点出问题所在——“因语速太慢而导致一点感情也没有”。随后,教师示范朗读之后,让学生继续朗读“资料袋”内容。

揭题之后,教师请学生以快速扫描全文、寻找文中注音字所在的词语的方式,朗读“毛毡、牛犊、模样……辽阔无垠、公爵、呼噜”等词语,先全班齐读,再自主朗读,以此,一则训练学生快速抓住有关内容的能力,二则增强班级集体合作精神。

读完生字新词,教师直接在课件中点明今天要上的语文课,乃是一节“语言训练课,实践活动课”,因此,课上所有的事情,都由学生来完成。

【按:余老师的导入环节,简单高效——(1)通过朗读课文后面附带的有关荷兰的资料袋文字,迅速让学生将课文的学习建立在对荷兰国情之了解与向往的基础上。(2)通过对文中注音生字所在词语的寻找与朗读,概览全文。(3)通过教师简洁的语言,为整堂课的语文学习定调——语言训练、实践活动、学生主体。】

随后,教师以如下几个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聚焦语言训练的言语实践活动:

1.记一组词

本环节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在课件中集中出示“仪态端庄、极目远眺、镶嵌、膘肥体壮、辽阔无垠、悠然自得”等词语,学生齐读之后,以手指代笔,在桌上书写,教师随机提示几个难写生字的书写。完成书写之后,学生再次齐读词语,第二步,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上述词语及其注释,学生自主朗读记忆词语及注释。

【按:余老师的词语教学也很独特,先认读,再读注释,没有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没有聚焦字源详解词义,主打一个简单粗暴又高效。】

2.写一个句

本环节是一个结合课文内容的仿写练习。教师先出示一个与牧场之国内容无关的例句作为示范:“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源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学生朗读例句之后,教师先将请例句“先描述景物,再抒发议论”的写法,等学生在了解写法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例句之后,教师进一步让学生从“形式”的角度解构例句的结构——(1)前面四句话,每句七个字,其中,第五个字为“的”(即“……的……”,如“膘肥体壮的骏马”);(2)整个句子,前面是四个句式相同的短句,最后跟上冒号,以抒发赞叹的方式作出评价。明确上述写法之后,教师让学生以课文中的景物来仿写。

【按:出示与课文内容无关的例句,让学生在看懂例句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仿写句子,一则降低了学生的仿写难度,二则也让学生避免了在内容上抄袭例句的可能。】

三分钟的仿写练习结束,教师一口气请了九名学生起立朗读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学生朗读,教师点评”的方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学生的仿写进行实打实的指导。余老师精彩的点评,掀起整堂课的一个高潮——

生1:黑白相间的花牛,仪态端庄的牛犊,膘肥体壮的骏马,成千上万的小鸡,真是动物的王国。

教师指出,其一,该生最后所写的“真是动物的王国”当去“的”字,改为“真是动物王国”更妥;其二,该生在练笔中两次写到了牛,建议改换一种景物,让练笔更丰富。

生2:成千上万的小鸡,悠然自得的绵羊,膘肥体壮的骏马,这真是动物的世界。

教师指出,该生的练笔少了一个七字短句,而结尾感叹(“这真是动物的世界”)时,同样多了一个“的”。

生3: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成千上万的小鸡,黑白两色的花牛,真是诗情画意。

教师表扬该生的练笔写得很到位,并结合此前几位同学的发言,调侃学生们都写到了小鸡,似乎都很喜欢小鸡。

生4: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仪态端庄的牛犊,真是动物王国。

教师再次强调“四个短句+感叹”的句式结构。

生5,:仪态端庄的牛犊,无比威严的老牛,匹匹膘肥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真是诗情画意。

教师指出,该生既写了老牛,又写了牛犊,同样写了两次牛。

生6:膘肥体壮的骏马,辽阔无垠的原野,成千上万的小鸡,仪态端庄的牛犊,真是诗情画意。

教师指出,该生的练笔,应当将“原野”的短句放到最前面去,让句子的逻辑变为“先有原野,再有这些可爱的动物”。

生7: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仪态端庄的牛犊,真是人间仙境。

教师指出,该生的练笔中出现了“……的长毛山羊”,建议将“长毛山羊”改为“山羊”,使句式更整齐。

生8,:辽阔无垠的草原,万紫千红的鲜花,膘肥体壮的骏马,成千上万的小鸡,这真是美不胜收。

教师指出,该生的练笔中,应当以“先动物,再植物”的方式安排句子,将鲜花的语句适当往后,“先动物,再植物”,否则,“鲜花”夹在动物之间,显得有些乱。

生9:仪态端庄的牛犊,膘肥体壮的骏马,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山羊,真是诗情画意。

教师指出,该生练笔完成度很高,教师予以表扬——越写,越读,越修改,越好。

完成学生练笔成果的交流评点之后,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句式:“仪态端庄的牛犊,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辽阔无垠的草原,好一个田园诗情。”学生朗读句式时,教师依然从语速、重音的角度引导学生读好句子,点明并批注课文的主题——田园诗情。

【按:本环节中,余老师对小练笔的交流评点非常值得品味,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用“聆听”来对待学生的发言,用“作品”来形容学生的练笔成果,以“谢谢”来对所有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二是修改建议的针对性,教师基于对学生练笔成果的仔细聆听,从内容的选择、字数和句式的规范等角度给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给予了个性化的修改建议,并让修改建议辐射全班,影响更多学生的修改;三是交流练笔的数量保障,在公开课上,在家常课上,我们很少见到有人像余老师这样,以九次之多的数量保障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3.说一段话

本环节的教学依然是以“以写促读”的方式来推进。首先,教师出示练笔要求:从课文中选取内容来写,将“这样的景色真令人着迷”放在段末或者段首。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笔之后,教师指名四人来交流完成作品。每一名学生发言结束,不论质量的高低,教师都对学生的发言表示感谢——

生1: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辽阔无垠的原野生长着深深的野草,在没有一个人民的绿草地上,有着成千上万的动物,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教师指出,该生的写法是先写大的背景——草原辽阔美好,再写草原上各种各样快乐的动物,最后发出赞叹。

生2:荷兰的原野辽阔无垠,荷兰的运河纵横交错,荷兰的郁金香香味迷人,荷兰的牛羊悠然自得,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教师指出,该生运用排比的句式来反复强调荷兰,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生3: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教师指出,该生以“极目远眺”开头,十分高明,但景物的描写太少。

生4:辽阔无垠的原野上,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他们自己的王国里安闲地玩耍,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教师指出,该生应该巧妙地将总结性的句子放在前面。

【按:如果说,“写一句话”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迅速捕捉到荷兰牧场上的诸多景物,并对之进行简单的梳理罗列,此处则是让学生在“一句话”的基础上,进阶为“一段话”——即从“让人着迷”的角度对上一环节找到的景物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

交流完练笔之后,教师逐段出示课文第2到5段,并在学生齐读之后逐段点明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课文第2到4段所写的牛、马等动物,学生不难概括,难的是第5段的内容。教师指名多人发言,学生的回答大多在晚上、傍晚、晚霞等内容上兜圈子,最终,教师提示,该段所写的,乃是人。凡是写景的文章,大多都要写人。因为,牧场之国,不能没有人的创造。

【按:在“找到景物——了解景物”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逐层梳理课文内容,对于疑难段落(第5段)的梳理,则有教师直接提示得出。如此教学,则学生便在浪漫感知的基础上,理性精确地把握了全文的行文线索。】

4.答一次问

本课教学的最有一个环节,是对课文写法的辨析——课文为什么反复运用“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学生的回答,大多能从反复强调、抒发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在课件中出示定义性的语句,让学生朗读并择要摘抄:“原来,我们可以在文章中反复用相同的句子抒发感情,同时又美化文章的结构。这就叫做‘反复咏叹’。”

【按:对于课文写法的探究,属于概念性知识的讲授。在这里,教师也是先让学生基于此前几个环节学习所积累的感性认知来简单交流之后,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择要批注、加深印象。既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又不绕弯子,把可以直接抛给学生的概念,用最快的时间让学生对之留下一定的印象。】

(图片源于网络)
二、观课有感

余映潮老师是初中语文名师,擅长以板块式的环节设计来组织教学。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在“精致语文”的许多课例中看到徐杰老师对余老师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同的是,余老师的板块,看似界限分明,余老师的教学,以知识的直接给予和训练的大量展开为突出特点,而在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课上,知识的给予似乎更求无痕,训练的展开也更显柔和。套用朱煜老师的说法,那么,我们可以说,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语文课,文章味很浓,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课,则更具文学性。

这是我第一次比较认真地观摩余老师的语文课。余老师在课上所使用的,虽然不是统编教材里五年级下册的《牧场之国》,但余老师的这堂课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

1.知识的给予,简单高效

语文课,要不要教“知识”(尤其是概念性知识)?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用恰当的方式将必须教给学生的“概念性知识”教给学生?余老师在这堂课上的做法,多数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例如,开课揭题之后,直接让学生齐读“资料袋”中的荷兰风情简介,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荷兰的基本信息,为在课文中继续了解荷兰打好背景知识的基础。但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外,对于内容的感受体会之类问题,余老师直接忽略不谈,直奔下一个环节而去。再如,在“写一句话”板块,余老师在给出例句让学生朗读之后,也没有花费多余的时间让学生结合例句谈谈对如何仿写的看法,而是直接在学生反复地朗读过程中,逐层讲解例句的写法,让学生在仿写时“拿去就用”。又如,在“答一次问”板块,余老师也没有在学生自主发言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只是在几名学生作简单的发言之后,直接在课件中出示“反复咏叹”的定义,让学生择要摘抄,加深印象。我想,在余老师的堂课上,这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中所节约的时间,其实最后全都补贴给了学生在课上大量读写的语言实践与训练活动,由此,整堂课的训练时间和实践效果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2.板块的设计,前呼后应

整堂课的教学,除了课前导入环节的“揭示课题——朗读‘资料袋’——认读生字所在的词语”之外,仅由前后呼应的“记一组词——写一句话——说一段话——答一次问”等四个环节(板块)组成。看似相互独立的几个板块,实则前后呼应,关联紧密 。例如,在“记一组词”板块中所认读的词语和了解的意思,在“写一句话”板块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对照例句之下结合课文内容的仿写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对词语的书写练习,又在词语与相关景物(大多是动物)的搭配中了解了用法、理解了意思,更在仿写中将课文中的荷兰牧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定格在了由各种各样的动物和草原所组成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中。当学生在“写一句话”板块中借助荷兰牧场上事物的组合而建立起初步的印象(教师在该环节的最后直接指明文章写的就是田园诗情)之后,到了“说一段话”环节,余老师直接给出了文中“这样的景色真令人着迷”这一抒情性语句,让学生围绕这一抒情性语句所定下的基调,重新检索文中所写的景物,组合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景画,以此触摸文章情感。到最后,当学生在“写一段话”中把握了文章所抒之情后,对于作者通过反复运用“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抒发情感的写法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无需多讲,只要将“反复咏叹”的概念直接交到学生手上即可。

3.训练的面积,力求阔大

在余老师的这堂课上,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面是很广的。只有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简言之,余老师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式主要有:其一,齐读。在通过“资料袋”了解荷兰基本信息时,在集体合作寻找并认读文中带拼音的自所在的词语时,在“写一句话”等板块出示例句时,教师都以全班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其二,自读。在“记一组词”板块,学生认读词语之后的了解词义环节,教师主要是以学生自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其三,自主练笔。在整堂课上,教师在“写一句话”和“说一段话”环节,一共预留了大约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练笔 。其四,充分交流。在“写一句话”和“说一段话”环节,当学生完成练笔之后,教师都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交流练笔成果的发言机会。尤其是在“写一句话”环节,教师不厌其烦地先后邀请了九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练笔成果,并一一依据学生的发言对其练笔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讲评。

4.教师的指导,既真且实

余老师在这堂课上对学生的指导,大多基于真实的学情而发,而所作的指导又因其格外的细致而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有了提升。例如,在揭题导入环节,当余老师听到学生将“资料袋”内容读得拖拖踏踏时,他立即喊停,直接指出学生“读得一点感情都没有”,随机点名原因,交给方法——语速太慢,最后,余老师亲自以后续的文本为例做朗读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朗读水平。又如,在“写一句话”板块,教师先后请了九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练笔成果,但对每一位学生的练笔成果,都在仔细聆听的基础上,发现优点,指出不足,或肯定其所写景物之优美,或指出其句子字数或数量方面有欠缺,或建议其在选材或结构上再作思考,通过教师“一针见血”的评价,不断将学生的练笔成果与例句中所揭示的写法范式作对比,让学生明确“这一句话”该如何写才算符合要求,一次又一次地将学生笔下那些“跑偏了的野马”拉到“正轨”上来。果然,在余老师不厌其烦的倾听与指导下,学生边听边改,越到后面,所展示的句子越成功。

5.师生的关系,和谐融洽

余老师在这堂课上所呈现的师生关系,也值得我们学习。好的师生关系,从来就不是毫无原则的谄媚式的表扬所能创造的,它比得建立在教师高超的学科素养、切实的教学指导和欣赏的教学目光中。例如,当余老师在开课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们的朗读“一点感情也没有”的明显缺点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因此而心怀怨愤以致于后续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大受打击?我想,那是因为教师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一则迅速告知学生以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二则教师再讲明方法之后,立即亲自示范,以此高超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心服口服,对之心生敬意。又如,在“写一句话”板块,何以在教师已经指名八为学生交流练笔成果之后,还有第九名学生跃跃欲试,非说不可?我想,那是因为,余老师在组织交流练笔言语之间,是将学生的小小练笔成果视为“作品”、将以“聆听作品”的姿态给出切实中肯、令人心服务的评改意见;我想,那也是因为,在交流练笔时,当一名学生不愿意起立发言时,余老师轻轻一笔便就带过的和蔼;我想,那还因为,在交流练笔时,每一位学生发言结束,不论练笔成果的好坏,余老师都会诚挚地对学生说一声“谢谢”中所折射的学生观。

2024/6/30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