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题导入,了解原著
(1)初知小说主人公的苦难命运
开课伊始,教师先调查学生的年纪,拉近学生与小说主人公青铜的心理距离,再让学生谈谈“自己过得怎么样”,以此,在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之后,将话题引向苦难——并非人人都过得好,生活中难免有烦恼、有苦恼,这节课的任务则是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烦恼和苦恼。
揭示苦难主题之后,教师简介小说男主人公青铜作为一个少年哑巴和女主人公葵花2岁失母后父亲又意外生亡的苦难人生,并顺势点明作者就是围绕这两位主人公的苦难命运而写成了小说《青铜葵花》。
【按:从学生年纪的调查、学生对生活状态的评价的角度引入“苦难”的话题,由“己”及“人”地将目光转向对小说文本的阅读。读小说以观照生活的阅读观,自然流淌进学生心中。】
(2)感受芦花鞋身上的苦难意涵
简要了解原著信息之后,教师出示整本书目录,让学生在目录中了解课文选自全书的第四章。接着,教师芦花以及芦花鞋的照片,随后,让学生齐读课文第2段,通过对文中直接描写芦花鞋的相关语句的朗读,感受像是长满芦花的芦花鞋的厚实、漂亮、暖和与舒服。接着,在对芦花及芦花鞋有了一定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脚上的鞋子与芦花鞋作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芦花鞋要比自己的鞋子暖和舒适好看,于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芦花鞋的年代、穿芦花鞋的人群,推测出《青铜葵花》写的是贫困年代的故事。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课文选自的原著第四章六个部分中的第5、6两部分,原文5654字,课文2088字,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依然算是一篇长课文。
【按:从由课文语言、图片所建立起的“芦花鞋印象”,到基于合理推测的“真实芦花鞋形象”的推进,学生在认知反差中激发起了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薛老师还进一步通过整本书目录、原文与选文基本情况(篇幅、字数)的介绍,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成功埋下了一颗从“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阅读种子。】
2.拟定标题,把握梗概
对于长课文的读法,学生并不陌生,通过随机发言,纷纷说出了长课文“空行分段”“以数字分层”等特点,教师顺势进一步点明“读一部分课文,列一个小标题”的读法,并布置自读课文,列小标题的学习任务,以“快——准——简短”为学习要求。学生完成自学后,教师先请巡视时指名上台板书自学成果的学生朗读四个小标题,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各自不同的小标题,接着,在比较筛选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个标题中芦花鞋数量变化的数字列好小标题(如图1),并指名示范串联小标题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示范结束,教师点明“同学的建议,让标题修改得更完善”后,专门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修改、完善小标题,并在学生修改完成后再次指名借助小标题概述全文内容。如此,教师便完成了利用小标题将长文变成短文的训练。
【按:本环节的教学,薛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模糊”到“清晰”、从“含糊”到“精准”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自主学习,完成小标题的批注,再在和同学的小标题作比较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提示下,通过对小标题中的芦花鞋数字变化的聚焦,让小标题逐渐围绕“芦花鞋”展开,最后,再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修改,将自己的答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再近一节课的时间里,薛老师在完成揭题导入的之后,为小标题的拟定留足了充分的时间,也即为学生真实而又生长力的学习过程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3.细读文本,理解苦难
(1)作批注:读懂青铜面对苦难的态度
完成借助小标题梳理课文梗概之后,教师再次强调青铜与学生相似的年纪——11岁,随即原著中若干关于青铜过着苦难生活的语段,让学生集中阅读感受:
——芦荡一望无际,芦花有的是,但青铜的挑选是十分苛刻的。手中的布袋里装着的,必须是最上等的芦花。他要用很长时间,才能采满一袋芦花。
——油麻地的人以及到油麻地来卖东西的各式小贩,见到青铜从东头的桥上正往这边走时,会说:“哑巴又卖芦花鞋来了。”
——青铜会很早就站到油麻地那坐桥头上一个最有利的位置。他用一根绳,拴在两棵树上,然后将芦花鞋一双一双地挂在绳子上……
已在冬季,天气很寒冷。尤其是在这桥头,北风从河面上吹上岸,刮在人的肌肤上,就像锋利的刀片一般。站不一会儿,脚就会被冻麻。
——中午,他从怀里掏出又冷又硬的面饼,一口一口地咬嚼着。本来,家里人让他中午时在油麻地买几只热菜包子吃,但他将买包子的钱省下了,却空着肚子站了一天。家里人只好为他准备了干粮。
——如果他看出有一个人想买,但又犹豫不决地走了时,他就会取下那双被那人喜欢上了的鞋,一路跟着。他也不说话,就这么执拗地跟着。那人忽然觉得后面有个人,回头一看,见是他,也许马上买下了,也许会说:“我是不会买你的芦花鞋的。”就继续往前走。青铜会依然跟着。那人走了一阵,心里很不过意,就又停住了。这时,他会看到青铜双手捧着芦花鞋,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里,满是诚意。那人摸摸他的头,便将他的芦花鞋埋下了,并说一句:“这芦花鞋真是不错。”
学生浏览教师出示的原文细节后,纷纷从可怜、辛苦、艰苦、卑微等角度解读青铜的贫苦生活,并适度揣测,一般人过这样的生活时,多半会抱怨,会愤愤不平,会想放弃,而这,也正是青铜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接下来,教师便布置自主阅读的批注任务,要求学生自读全文,关注描写青铜的语句,用“问——答——启示”的格式完成批注。在学生自主批注之前,教师以第5段内容为例,为学生示范了如何按照“提问——回答——启示”的句式批注:
(头年的不要,只采当年的。)——(问)可以采头年的,为何却不采?(答)青铜要采最好的芦花,编织最好的芦花鞋,卖出最好的价钱。(启示)在苦难的日子里,青铜依然认认真真做事,没有马虎了事。
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之下,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自学之后,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生1:第10、15自然段,青铜明明可以在其他时间去卖鞋,为什么要在下雪天去卖呢?青铜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在苦难的日子里没有退缩,反而(师:要)勇敢地去面对。
生2:同样的地方,为什么青铜要在下雪时去卖鞋?因为卖芦花鞋的钱对家里很重要,是一笔重要的收入。有了这一笔钱,他们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所以他要在下雪天去卖鞋。青铜不怕苦,处处想着家里。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3:第16段,明明可以在暖和的炉子边烤火,为什么不去?为了让家变得不再那么贫穷,不再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青铜在苦难的日子里依旧勇敢、开朗、乐观地面对生活。没有抱怨老天对人的不公。
生4:青铜明明可以不卖自己的芦花鞋,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是因为卖鞋不仅能赚到钱,还能帮到别人,心里感到高兴。虽然在苦难的日子里,天上还下着大雪,为了不让这位喜欢芦花鞋的城里人失望,青铜宁可赤脚走在雪地上,反映了青铜的憨厚与善良。
生5:青铜为什么一定要卖自己的芦花鞋?因为其他10双芦花鞋都卖给城里人了,没有多的芦花鞋给那个人。在艰苦的日子里,我们还要为他人着想。:
(师:村里最穷的青铜一家,收养了芦花。)
生6:第11自然段,为什么大雪天去卖鞋?他为了让家里能有一笔大收入,不管什么天气、什么季节、什么环境,他都要去卖鞋。在艰苦的日子里,他都没有放弃。
生7:第22自然段,为什么看到城里人欣喜的眼神而没有涨价?因为青铜天真无邪、淳朴善良,他不想占小便宜。在艰苦的日子里,也要保持淳朴、善良。
生8:第6自然段,当第一双男鞋和第一双女鞋分别从爸爸妈妈手里编织出来时,全家人都很开心。为什么开心?第一是因为这是全家人的劳动成果。第二是因为能做出这两双鞋,就意味着能做出更多。第三是因为做出的芦花鞋可以卖钱,可以给家里增加收入。我们不应该在苦难的时候总是抱怨生活,(师: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生9:第12段,为什么冒雪去卖鞋?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在苦难的日子里,他依然这么坚强、勇敢,真是一个好孩子。
通过如上对自学成果的充分交流,学生们渐渐懂得了,当一般人常常以苦难为痛苦时,青铜却不如此,他在苦难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按:首先,通过教师对文中苦难细节的筛选和集中出示,学生得以快速感受到青铜身上的诸多“苦难的细节”,为学生后续对文本中更多苦难细节的研读积蓄情感,提供方法;其次,通过教师对于文本细节中的苦难描写的“问——答——启示”式的批注示范,让学生在一套简明而易模仿的表达支架的支持下,将自己对苦难细节的解读轻松表达;最后,在对自学成果的充分交流分享中,学生们积小流以成江海,将自己对苦难细节的品读引向深入。整个环节的教学,从对苦难的感知,到对苦难的品读,最后完成对苦难的升华。】
(2)打比方:诠释自己对于苦难的理解
随后,教师出示课文第四部分中的第4到8段,指名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青铜在大雪之中举着鞋子,赤脚向城里人跑去的行为中,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由此感受到天气虽冷,青铜的心却很暖;在漫天风雪面前,青铜微笑以对。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此出示一个打比方的任务,让学生以“形象——意义”的方式,将自己所理解的青铜在苦难中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比喻的方式阐释出来。学生完成自学之后,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在我的眼里,苦难就像山一样厚的作业,虽然很难,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微笑面对,就一定有解决的方法。
——在我的眼里,苦难就像高耸的大山,只要翻过它,就可以看到远方的风景。
——在我的眼里,苦难就像一块石头,把我绊倒了,可我会爬起来继续走。它会让我跨过脚下的苦难,让我跨过今后可能会发生的苦难。
——在我的眼里,苦难就像一块磨刀石,磨的时候,让我们十分痛苦,但它却磨砺了我们努力生活的勇气和决心。
——在我的眼里,苦难就像一个怪兽,只要我们打败了它,就会为我们添一份勇敢和自信。
——在我的眼里,苦难就像阶梯。就像我考试考得不好,但这些错题成为了我进步的阶梯。
——在我的眼里,苦难就像一碗苦药,尝到的是苦味,治疗的人的疾病。苦难能练就人的毅力、决心。
【按:本环节的教学,依然是从对文本细节的品读入门,先积蓄起对于主人公在苦难面前的乐观、善良的感性认知,再将自己的认知用教师提供的表达支架恰当表达出来,完成对苦难意义理解的升华。】
4.阅读后记,激趣全书
课到最后,教师出示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代后序)》《美丽的痛苦》一文中的重要片段让学生自读,以“哪一句可以作为座右铭”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并顺势以对整本书阅读的推荐和“读小说的时候,要想想自己的生活该怎么过”的主旨揭示中完成了整个的教学。
【按:整课教学的最后,依然紧扣“苦难”,从对原著后序的研读中,借助作者对苦难的定义,完成对自己对于苦难之意义的理解的进阶。同时,借助原著细节的品读,再次巧妙地完成了从“单篇课文教学”到“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激发。不仅如此,教师最后还不忘呼应本课教学中反复使用的将现实与小说相联结的方法,让小说的阅读因对读者生活的观照而不止步于“阅读”。】
薛老师的《芦花鞋》,网上流传的版本众多。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薛老师一改再改,教学环节愈加简单,教学主题愈加聚焦,学生活动愈加展开,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名师对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永不止步的追求与探索。
1.苦难主题的一以贯之
《芦花鞋》所在的统编四下第六单元围绕儿童成长的人文主题,选编了《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和《芦花鞋》等三篇长课文,旨在让学生在学习通过列小标题把握故事类长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故事,从中汲取对自身有益的成长力量。其中,《芦花鞋》所写的乃是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儿童的成长故事,特殊的时代背景促使作家将小说主人公的命运轨迹安排进了苦难岁月中,于是,“如何在苦难中成长”便成了本课对接单元人文主题的核心目标。薛老师在教学时,紧扣“苦难”设计教学活动:开课揭题,以对现实生活状况的反观激起学生对课文中苦难故事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通过对本文关键事物芦花鞋的图文观察,在对芦花鞋的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中,发现芦花鞋有关的人、事、物身上所天然相关的苦难因素;研读文本,从课本原文中若干苦难细节片段的集中阅读,到对课文中苦难细节的解读,读懂小说主人公青铜在苦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升华主旨,基于对文中最动人心弦的青铜在风雪之中卖出自己脚上的芦花鞋的细节品读,将自己对于苦难的理解以创意表达的形式加以呈现;链接原著,通过对原著中后记部分的阅读,借助作家对苦难主题的诠释,激发对小说原著中更多苦难故事的整本书阅读兴趣。
2.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
薛老师表示,好课,不一定是热闹的。但在“静悄悄”的课堂上,不止是“革命式”的教学形态、教学观念的个革新,更是学生学习能力“潜滋暗长”的成长现场。在这堂课中,薛老师设计了行之有效、但并不热闹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动静之间,读懂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个体学习能力与精神的双重成长。
例如,在列小标题把握长课文主要内容环节,薛老师先给学生留足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读全文,完成对每一部分小标题的初步概括;接着,薛老师让学生将多种个性化的小标题逐一板书汇总在黑板上的对应位置,通过比较筛选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引导学生围绕芦花鞋的数量变化将小标题拟得更为精确合理;随后,教师在指名借助小标题概括全文内容的示范发言之后,再次留出时间,让学生基于前一环节的学习收获,对自己的小标题现场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并在修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小标题概括课文梗概,体会“经由同学的建议而将自己的小标题修改的更加完善”的学习的全过程。
又如,不论是在“作批注体会青铜如何面对苦难”环节,还是在“打比方诠释自己对苦难的理解”环节,包括前面的列小标题环节,教师均将前置性的评价标准(如“快——准——简短”列标题、“问——答——启示”作批注、“形象——意义”打比方等)在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之前告知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评”一致的有效组织中得以完成。此外,对于“作批注”和“打比方”的创意表达活动,教师在给出表达支架、确定表达内容(方向)之后,便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放心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充分的展评。
3.小说阅读的现实意义
小说阅读,是一种文学阅读活动。但正如作家创作小说的灵感往往源于现实生活那样,小说阅读的高峰体验之后,我们所收获的,往往不止小说语言或内容的感受,还有在小说阅读中随主人公命运沉浮所了悟的对于现实生活的新看法。那些将文学定义为人学的学者们,大概也是因为人知道了读者从文学阅读中收获对个人现实生活有所裨益的力量。薛老师似乎也是如此。在整课的教学中,薛老师特别注意将当前的现实生活与小说中的虚构世界进行对接,让小说成为照进学生当下乃至将来的现实生活中的一束光。
例如,课堂上的学生所生活的这个物质相对富足的年代与课文中所涉及的苦难岁月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生活现状的调查、将学生年纪与小说主人公的年纪相比较等方式,让学生得以透过现实,立足小说中的时代背景读小说。
又如,课文中经由作者文学化描述和经由插图画家艺术化描绘的芦花鞋锁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化阅读感受,给芦花鞋涂上了一层美学光彩,致使学生产生贫穷年代、穷苦人家所穿的芦花鞋要比自己脚上的高档运动鞋更舒适更美观的错觉。于是,薛老师在课堂及时让学生联系芦花鞋的使用年代及消费人群,发现了“文字”与“事实”的落差,为读懂文中的苦难做好铺垫。
再如,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批注的方式对青铜面对苦难时之态度的解读,还是学生在深入研读青铜面对苦难时的态度之后所作出的对于苦难的个性化诠释,又或是在本课学习基础上初步了解小说的苦难主题后,在课外读整本书中所写苦难的阅读理解,薛老师或用一定的例句示范和表达支架写出对苦难的理解,或提前提示学生“读小说,更要想想自己的生活该怎样过”,始终努力构建学生小说阅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让“小说”有“大用”。
读别人的小说,想自己的人生,这是小说对于普通读者的意义;观名师的课堂,想自己的日常,这是听课对于一线教师的意义。向永不止步的薛老师学习!
202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