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是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共四段话,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从生物、山河大地和人等不同方面选了不同的事例来论证万事万物在夏天迅速生长这一观点。其中,在描写生物迅速生长时,通过生物在夏天生长速度的快慢,按照生长时间的长短介绍了瓜藤、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小动物等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描写山河大地的生长时,主要按照随着夏天到来,温度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山、地、河、铁轨、柏油路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描写人在夏天迅速生长时,一方面通过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表现人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农家谚语的引用,表达了“人也要像庄稼一样,在该生长的时候迅速生长”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对焦单元阅读要素,先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再在逐段研读的过程中,在读懂课文内容及写法的基础上,对习作要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有所感受。在对课文第2、3、4段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第2段的教学,侧重于在读懂内容、感受写法基础上的仿写迁移,第3段的教学,侧重于对语段内容(怎样通过山河大地感受生长变化)和写法(材料顺序安排)的理解,第4段的教学,则主要是通过对农谚含义的理解而读懂作者寓于文中的“成长哲理”。
基于以上认识,我准备对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1.开课揭题,结合篇章页借助单元要素明确学习目标,浏览课文,找到中心句。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结合《语文作业本》图表题,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提示:生物的变化、山河大地的变化、人的变化。
3.学习第2段,感受生物在夏天的迅速生长。
(1)自读第2段,思考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了哪些生物的迅速生长。
(2)再读第2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生物的迅速生长。
提示:瓜藤——一天几寸;竹子、高粱——一夜半节。昨天今天明天——苞蕾、鲜花、果实;几天——苔藓、草坪菜畦;个把月——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妈妈们的一半大。
(3)观察板书,发现生物生长的时间线索。
提示:从植物到动物,越来越快,越来越明显(注:此前解读有误,从观察的难易程度(也即“看得见的长”的角度)看,应该是从植物到动物,越来越不明显)。
(4)朗读第2段。
4.仿照第2段的写法,写一写其他生物在夏天里的飞快生长。
提示: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迅速生长。
1.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2.学习第3段,感受山河大地的迅速生长。
(1)自读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事物的迅速生长。
提示:山、地、河、铁轨、柏油路。
(2)自读圈画: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们的迅速生长。
提示:一天一天,丰满、高、变宽变深;填满缝隙、软绵绵、高起来。
(3)观察板书,发现山河大地生长的线索。
(4)朗读第3段。
3.学习第4段,感受人的迅速生长。
(1)自读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的迅速生长。
(2)除了人,还写了北方农谚。思考:说说这些谚语的意思,它们和人的顺序生长有什么关系?人在什么时候最需要长?
提示:总是要长,该长就长,赶时候用力长。
(3)朗读第4段。
4.观察板书,思考课文“生物——山河大地——人”的段落安排顺序的秘密。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随后直接结合单元导语“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揭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揭题之后,学生轻声自读课文。完成自学之后,先依据自学感受,知道课文就是围绕课文第1段“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便是“迅速生长”。接着,学生依据自学印象,围绕“文中写到的迅速生长的事物”简要交流了自读课文时印象深刻的部分。最后,我请学生逐段浏览,将“生物”“山河大地”“人”等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初步梳理课文时如何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其中,第3段内容“山河大地”的确定,需要带着学生辨明文中的“草木长,树木长”“稻秧长,甘蔗长”等干扰信息。
对课文结构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我带着学生聚焦课文第1段。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第1段,找到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锁定第1段的中心句后,从中提取出关键词——“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圈出第1段中所写到的生物,稍作分类之后,由我将之随机板书到黑板上——瓜藤、竹子、高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小动物。接着,学生再读第2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语段中所写的动植物在夏天是怎样“迅速生长”“看得见的长”的。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时,我随机将“一天几寸,一夜半节”“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不见——长满、变成”“个把月——一半大”等关键信息进一步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在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动植物的事例来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之后,我请学生观察板书,说说自己对作者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的思考。看着板书,学生首先关注到了“一天、一夜——隔天(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不见——个把月”这样一条从快到慢的时间线索。
发现作者行文的时间线索之后,我请学生进一步思考:按照一般的写作规律,作者应该在行文中安排一条“越来越快”的时间线索才对,为什么他在这里却是按照“一天一夜的瓜藤、竹子、高粱”到“个把月不见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这样一条“越来越慢”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在我的提示学,学生终于发现了,本段所写的动植物的生长,都是一些“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因此,作者在文中所安排的这条“越来越慢”的时间线索,恰恰符合了我们在夏天所观察到的生物生长变化的明显程度的先后顺序,如瓜藤竹子高粱等明显的变化,自然是我们首先关注到的,而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的变化,需要个把月才看得出来,就自然得往后排一排。这样的安排,才符合夏天里动植物在我们眼前变化的明显程度的先后顺序——可见,要理解课文第2段的写法,抓住“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是关键。
课到最后,学生揭秘作者隐藏在第2段中的写法之后,我立即请他们学着作者的样子,仿照第2段的结构,沿着一条时间的线索,以观察到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为依据,描写了自己眼中的春天或夏天的成长景象。
第二课时的教学,虽然是依次围绕第3段和第4段展开,但教学过程的推进其实要比第一课时艰难许多,因为山河大地和人的成长,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研读第3段,我先请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文中写到了哪些事物的迅速生长,稍作交流后,将“山”“地”“河”“铁轨”“柏油路”等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接着,我先以“山”的迅速生长为例,请学生聚焦“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句,学习如何抓住“草长,树木长”等关键信息,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对山的迅速生长的理解。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了解到夏天是草木生长最迅速的季节,因此,山上草木最茂盛的夏季,既然就是山生长得最迅速、也最丰满的季节。接着,我请学生自读“地”“河”“铁轨”“柏油路”部分,用圈画关键词、简要写批注的方式留下阅读痕迹。交流时,学生对于稻秧、甘蔗田地高起来的迅速生长和溪流瀑布是河水变宽变深的迅速生长的理解并不困难,对于“热”使铁轨和柏油路生长的理解,则费了一番功夫。最后,我也请学生观察板书,思考作者在这段话中的写作顺序是否值得推敲。学生先聚焦“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中的“热”字,发现铁轨、柏油路的长与山、地、河的长之间的不同,在于天气的炎热程度。接着,从山上的草木、树木,到地里的稻秧、甘蔗,再到河水,学生们由曹曦元揭示想到,“草长,树木长始于春天,盛于夏天;稻秧长,甘蔗长始于初夏;水长,瀑布长始于盛夏”,进而从中理出一条时间和天气炎热程度上的双重线索,由此揭开了第3段所写事物的先后顺序,果真与天气炎热程度的先后顺序关系密切。
研读第4段,难点不在于找到本段所涉及的成长人群——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也不在于发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份转变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夏天(暑假)”的时间,而在于如何在理解“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两句农家谚语的基础上,将人在夏天的迅速成长与农作物的生长联系起来。在教学时,我在学生梳理出本段围绕三个阶段的学生成长和所用的时间并完成板书之后,请学生带着“为什么写人的成长,却要把人和农作物的生长联系在一起写”的思考走进对文中两句农谚的理解。学生自主发言谈了自己对两句农谚的理解之后,我引导学生关注两句农谚中的时间点——六月六和处暑,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如果“六月六,谷不秀”会如何?如果“处暑出了头”,又将如何?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所强调的,就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农作物都要按照它们该长到的标准程度,一旦时间到了却未能达标,那么,就会影响当年的收成。由此,在请学生思考,如果将人比作农作物,那么,什么年纪的人最该“赶时候,趁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对于夏天里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趁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仅仅指的是长身体吗?学生联系着前面对于农谚中时间节点的理解,立即明白,人在对应的年龄段,也该努力学到该学的本领,掌握该掌握的技能,否则,虽然时间到了该升学的年纪,能力上却并非“合格产品”。
课到最后,结合板书重申课文与语文要素的关联以小结课堂之后,我请学生关注板书,思考,课文“生物——山河大地——人”的安排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一生以为,从难易程度上来讲,“生物——山河大地——人”的先后顺序更符合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一生以为,在“看得见”的程度上,“生物——山河大地——人”的顺序则体现了一条从显到隐的线索。
如此,我以“写法”为切口,带着学生完成了对《夏天里的成长》的深度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