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课文15*《金色的鱼钩》教学叙事(2024)

文摘   教育   2024-10-30 20:23   浙江  
一、教材简析

统编六上第15课《金色的鱼钩》是小说单元的略读课文,在经历了《桥》与《穷人》的教学,学生对于如何抓住情节与环境完成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研读的阅读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文的教学可以视为单元阅读要素的操练与实践。就课文内容而言,《金色的鱼钩》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所写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说的人物形象也比较鲜明,在教学时,我们不放将教学的重点落实在“聚焦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联系相关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上——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课文中“一天——有一次——第二天——这天上午”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和“我”与老班长的人物关系,让学生课前便就结合《语文作业本》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接着,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然是以课文中的时间线索为抓手,以“一天”部分为“教”,以“有一次”部分为“扶”,以“第二天”“这天上午”为“放”,有梯度地组织学生围绕对老班长人物形象的感知,展开对文中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语句的研读。

最后,通过文本细读对老班长人物形象建立起立体而深入的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诸如“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或“小梁最后为什么要收藏老班长留下的鱼钩”这样的话题讨论,完成对小说主旨的探究。

基于以上认识,我准备这样安排本课的教学:

1.开课揭题,回顾小说读法(单元阅读要素),了解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聚焦老班长的人物素描(第2段)。

2.借助《语作》习题,梳理课文内容。

(1)基于课前预学,核对鱼骨中骨的时间线索。

(2)小组合作,校对情节鱼骨图。

3.以“一天”部分为“教”,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联系相关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提示:“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可是老班长自己呢”等。

4.以“有一次”部分为“扶”,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联系相关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提示:“他抹了抹嘴,好像回味似的说……”“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等。

5.以“第二天”“挨了一天又一天”“这天上午”部分为“放”,自主阅读,感受人物形象。

提示:“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但还是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老班长快活地说……”“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等。

6.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片段,朗读分享。

7.思考:

(1)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我”为什么珍藏老班长留下的鱼钩?

二、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直接点明文体,告诉学生这是本单元要学的第三篇小说,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发生的故事。接着,结合《桥》和《穷人》的学习体验,重申“关注小说情节与环境,体会人物形象”的小说读法。最后,直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2段,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从“不到四十,却已布满皱纹”和“对大家特别亲切,大伙都叫他‘老班长’”的细节中,读出老班长的操劳又可亲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第2段的聚焦,对老班长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后,我请学生拿出《语文作业本》,准备交流课前完成的情节鱼骨图。首先,我请学生交流对原始题目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讨论出上骨和下骨分别写的是老班长和小梁的言行,而中骨则暗示了小说写作的一条时间线索。接着,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核对课前的学习成果。形成统一意见之后,按照小组分配到的任务,派代表上台领取卡纸和水笔,完成对对应空格的填写。最后,对照比较各小组不同的答案,筛选出最佳选项。

在核对情节鱼骨图的内容时,我们先确定了中骨“一天——有一次——第二天——这天上午”的时间线索——联系着下骨中现成的“珍藏鱼钩”,学生认为,在第四个时间节点的选择上,“这天上午”优于“挨了一天又一天”。接着,通过比较,确定“有一次”部分的上骨,“吃剩下的鱼刺菜根”比“嚼草根,吃鱼骨”更准确,“第二天”部分的“命令喝汤”比“笑着让‘我们’吃”更准确,“这天上午”部分的“老班长在水塘边牺牲了”比“牺牲了”更有细节(“老班长”可以省略)。

完成对情节鱼骨图的梳理之后,我借助鱼骨图中的时间线索,围绕老班长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结合相关情节研读小说人物形象的“教——扶——放”的教学三部曲。

在以“一天”部分为“教”的教学时,谢依玲联系第3段的“整夜整夜合地不拢眼”感受到老班长的尽职尽责,张啸锋从炊事班长为小同志洗衣服的“额添加服务”中感受到老班长对他们的关爱,张艺瀚从老班长“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的迫切行动中感受到老班长为人着想,也有人从老班长自己从来没吃一点鱼中感受到他的舍己为人之心。在学生先读文本,再谈阅读感受的教学过程中,我随机依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这些文字是从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有了“一天”部分的“教”的基础,在“有一次”部分的“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对应部分老班长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中感受到他的甘于奉献、尽心尽责。

由于时间关系,在以“第二天”和“这天上午”部分内容为“放”的教学时,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先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进行交流之后,而是直接请学生交流自己阅读成果。

学生一面读着课文的语言,一面将自己对老班长的形象感受进行了几轮交流并参与着完成了板书的创作之后,我立即请学生任选“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或“小梁最后为什么要珍藏老班长用过的鱼钩”之一进行交流。经过此前“教——扶——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老班长形象的深度感知,到这里,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多答到了点子上,有人说这是因为“老班长是三位小同志的救命恩人,他牺牲自己的性命将三位小同志带出了草地”,有人说这是因为“老班长就是用这枚鱼钩在过草地的过程中为三位小同志捕获生存下去的食物的”,有人说“珍藏这枚鱼钩,就是他们对老班长永远的怀念与感激”,还有人说“这鱼钩上的金色光芒就是老班长尽心尽责、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之象征”。

略有遗憾的是,学完课文之后的朗读分享的教学环节,在这堂课上没能充分落实。

2024/10/30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