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第20课《青山不老》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作家梁衡所写的一篇散文,课文共7个自然段,围绕课题“青山不老”,按照“我”采访老人的顺序,先写了老人院子四周绿浪滔天的环境,再写老人创造绿洲所遇到的困难——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接着,先借由村干部之口,用具体数据说明老人在晋西北创造了怎样的一个“奇迹”,再经由“我”的眼睛,目睹了老人所创造的是一片怎样的绿洲,最后,由“我”对老人所作所为的了解而发出“青山不老”的感慨。
依据“阅读提示”,可将本文的教学思路沿着“感受奇迹——了解创造奇迹的条件——思考课题的含义”的线索进行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焦单元阅读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说说课题“青山不老”对应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再让学生在“感受奇迹——了解条件——思辨课题”的过程中,抓住对应语段中的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对散文这一文学文本的细读,说体会,谈感受,读出青山不老的表层所指与深层含义。
虽然,如上“奇迹——困难——辩题”的教学流程的设计,似乎有些按部就班,完全照着“阅读提示”的问题设计而行,但是,在对“怎样的奇迹”与“创造奇迹的条件”的文本进行细读、在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感受作者因何发出“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感慨而完成对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思辨等过程中,对于如何“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落实,还是大有方法可以教给学生的。而只要我们对“研读文本的方法”教到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长”,也就实现了。说起来,“浏览全文,寻找发现作者何以发出‘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感慨的线索”的环节设计,可算是我本轮备课过程中的“突发奇想”,对于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对“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思考的设计,我内心还是颇有些欣喜与得意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对本课教学作如下安排:
1.开课揭题,了解课题在课文中的对应语段——第7段。
2.自读课文,简要交流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感受。
提示:作者之所以会发出“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样的感慨,是因为老人创造的奇迹。
3.研读课文中直接描写“奇迹”的语句,感受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提示:圈画第4、5段中描写“奇迹”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谈谈自己对“奇迹”的认识。
4.研读老人创造奇迹时所遇到的困难,感受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
提示:研读第2、3段中描写老人创造奇迹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感受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
5.浏览课文第1到6段,从每一段话中找出一句能够促使作者发出“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样感慨的语句。
提示:第1段对树木生命力的描写、第2段中对一名瘦小老人在险恶条件下创造绿洲感慨、第3段对老人将种树视为命运的选择的赞美、第4段对老人“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的钦佩、第5段由亲眼所见的绿洲中植物的生长状态所发出的感慨、第7段中对老人“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等感慨。
6.谈谈对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的理解。
提示:表层——老人创造的绿洲长青;深层——老人的精神不朽。
开课揭题,简单提到这是作家梁衡根据真人真事所写的一篇散文之后,我直接告诉学生课题“青山不老”其实就是课文中的一句话,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第7段。接着,由于课前没有布置预习任务,我便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会由一个普通老人而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思考轻声读课文。
学生自学结束,结合自学印象谈了对课文第7段内容的感受之后,由我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上——
1.研读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首先,我请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的语句。学生交流时,不仅关注到了第4段中村干部“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等数据,也关注到了第5段中对杨树、柳树的生长状态的描写,还有细心的学生觉得第1段中对屋外的环境描写也是老人创造的奇迹,我均予以充分的肯定。接着,我便请学生先以第1段为例,抓住关键语句,展开想象,说说对奇迹的感受,学生读出了屋外树木的生命力;再通过对第4段中关键语句的研读,关注数据,联系上下文,感受到老人在十五年间的努力成果堪称奇迹;最后通过对第5段中杨树、柳树生长状态的细致描写而感受到老人创造的奇迹。在交流时,随机依据学生回答,将“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和“参天的杨柳”“全是树”“如臂如股”“劲挺”“一层层”等关键信息板书在黑板上。
2.研读老人创造奇迹的条件
完成对直接描写奇迹的语句的研读之后,我请学生说说对“为什么同样是植树造林,只有老人的成果堪称奇迹”的理解。学生在自主交流时,都提到了第2、3段的内容。于是,我便依照顺序,先请学生研读第2段,抓住关键语句谈谈对大风肆虐、风吹沙起等大环境的印象,再请学生研读第3段,谈谈对老人院子里的小环境的印象,在交流时,一面随着对老人创造奇迹时所遇困难的认识的深入,反复引导学生朗读第4、5段中对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的描写,通过环境之恶劣与奇迹之耀眼的对比,感受老人的精神,一面将“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风吹沙起”和“生活简朴”“同伴去世”“老伴过世”“女儿来接”等关键信息板书在黑板上。同时,我还提示学生并板书,在“这样的困境”面前创造“如此奇迹”的,竟是一个“瘦小老头”,如今已经“只剩老者一人”。
3.寻找令“我”发出感慨的语句
完成对描写奇迹的语句和创造奇迹之条件的研读之后,我提示学生“在课文的第1到6段的每一段话中,都有那么一两句话,直接提示了作者将会在文章的结尾处发出‘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感慨”,并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对应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经过一番思索。读出了屋外杨柳的生命力,读出了瘦小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读出了老人将屋后的青山作为生命之归宿的令人感佩,读出了老人八十一高龄而“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的不屈不挠,读出了老人对绿树厚土的神情,读出了老人已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的可敬可佩。
也是在上述再次浏览全文,感受老人精神的研读过程中,学生渐渐懂得了青山不老的多重意涵。课到最后,当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体会谈谈对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的看法时,学生很自然地就从老人创造的绿洲不会老去、老人植树造林、造福子孙的精神不朽等多重的视角完成了对课题及文章主旨的深层解读。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