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课文4*《花之歌》教学叙事(2024)

文摘   教育   2024-09-11 20:34   浙江  
一、教材简析

统编六上第4课《花之歌》是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以优美的语言赞美花的一篇散文诗。全文共7段,作者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花的习性、用处、特点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用拟人化的手法、文学化的语言,为花唱了一首新颖别致的赞歌。

“阅读提示”从朗读课文、读懂内容和感受奇特想象等方面对本课教学提出要求:首先,作为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新奇的散文诗,朗读必然是学生走进课文、积累语言等教学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其次,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传递关于花的种种信息,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陌生化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透过文字读懂文字背后的“花的信息”,是学生读懂课文、感受语言特点;第三,课后“阅读链接”中选用的宗白华的《杨柳与水莲》,在拟人化的描写手法、文学化的语言表达和充满想象力的语言特点等方面,与《花之歌》有着不少共通之处,因此,在完成对《花之歌》的内容感知与写法研读的基础上,通过与《杨柳与水莲》的对比阅读,来加深对课文写法的认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忽然想到,既然本单元教学的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而且学生在《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等课文的教学中,也不断地通过在阅读时展开想象与联想等方式走进文本深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对“想象奇特的地方”的关注,能透过文字或联系生活经验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想象出文字背后的花之形象或打捞起记忆深处的花之记忆,似乎更有教学价值。于是,在教学时,在临时增加了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练笔环节,让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写批注,将自己透过课文语言所想到的花之形象或由课文语言所想到的花之记忆定格在文字中,以此完成对课文“想象奇特”的语言的品读,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想象之奇。

二、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之后,简单介绍作者纪伯伦,并点明课文的文体——散文诗,一种兼有散文的语言与诗歌的意境的唯美文字。

既然散文诗是一种美的语言,于是,我便让学生带着“课文为什么以‘花之歌’为题”的问题,以朗朗的读书声作为推开课文学习之门的钥匙。书声渐息之后,学生从“课文很多语言都写到了花”“课文第一人称写花”“整篇课文都在赞美花”等方面对于课文的取名原由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完成对课文的论证之后,我聚焦“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的问题再读课文,圈画标记自己已经读懂的部分与留有疑问的部分。完成自学之后,学生先交流自己对于课文中“花之线索”的发现。例如,“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写的是花开花落的自然更替规律,“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写的是绿茵衬托下的鲜花盛开的场景,“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的是花朵的季节轮转……如此逐句交流下来,学生几乎已将课文所有关于花的语言解读一遍。因此,当我请学生交流留有疑惑处时,学生只将“我总是仰望星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处的疑问提了出来。不过,很快,有学生便从大部分花朵向阳而生习性和“不论是否有人欣赏都能兀自开落”的生命状态的角度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读。

课文中描写花的语言解读完成之后,我请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留意哪些在朗读时让你对花之形象产生联想或让你回忆起了某段花之记忆的文字。学生朗读结束,我请学生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在课文空白处完成练笔之后,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随后,通过全班展示的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大家朗读了自己的练笔成果,有人由课文中描写花的语言在心中长出鲜花,也有人借由课文中对于花的描写唤醒了尘封已久的某段关于花的珍贵而美好的记忆。整个过程,让我们一起在对课文语言的品读中经历了“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文字大餐与想象盛宴。

课到最后,我先请学生回顾整篇课文的学习体验,说说《花之歌》在写法上对我们撰写赞美某种事物的文章的启发,学生从拟人化的手描写手法、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和想象力的深度参与等角度对课文的写法进行了盘点。随后,学生便在自读《杨柳与水莲》的基础上,在《花之歌》与《杨柳和水莲》的对比于读中,感受到了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从“写”的角度读懂了课文。

2024/9/10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