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析
《草原》是语言大师老舍的散文游记,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游览草原的顺序,由景及人地描写了初入草原时对塞外风光的观察与感受、进入草原后主人们喜迎远客的热闹场面、深入草原后主客联欢的盛情款待以及惜别时分的共话斜阳。其中,初入草原时的所见所感,作家以直接描写和联想抒情相交织的情景交融手法来记录,从主客相见到共话斜阳部分的经历,则以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来传递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基本就可以沿着课后三道习题的提示,对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的划分:
第一课时的教学围绕课后习题一和课后习题二展开。先用“朗读感知”的方式走进语言大师的散文之中,重点聚焦第一自然段,感受作家笔下迷人的草原风光,再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遵循课后习题二的提示,沿着“直接描写的草原风光——联想抒情的游览感受——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的教学线索,感受迷人的草原风光,体会作家心灵的震颤,解构文章的描写手法。在教学时,不论是直接描写的景物,还是借由联想而抒发的情感,作者都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草原的喜爱之情隐藏其间,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带着学生在从“景物”到“联想”地读懂文本的同时,反复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叩问文本,发现作家遣词造句的秘密。
第二课时的教学,紧扣课后习题三中所提到的“蒙汉情深”,按照“喜迎远客——主客相见——主客联欢——共话夕阳”的顺序,逐层研读相关语段,进一步发现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蒙汉情深”的语言细节,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读懂“蒙汉情深”。在研读“蒙汉情深”时,还应当联系课后习题三和交流平台的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完成对相关内容的深度理解。
在第二课时的最后,倘若时间允许,我可能会组织学生拓展阅读老舍《内蒙东部纪游·陈旗草原二首》这样的诗作,通过诗文互证的语言游戏,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让学生看到现代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古典文学修养,打破古今文学壁垒森严的成见,为学生提供一种看待文学世界的新视角。
二、教学简案
第一课时
1.开课揭题,简介创作背景。
2.预习检测,认读词语
一碧千里、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流入云际、久立四望、坐下低吟
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大方、羞涩、有礼貌、不拘束
从景物和人物的角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老舍笔下的草原的印象。
3.依据学生回答,梳理课文线索。
提示: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相见——主客联欢——共话斜阳(由景及人的写作顺序)。
4.聚焦课文第1段,感受作家笔下情景交融的草原风光。
(1)自读课文第1段,圈画关键词,说说初入草原的作者被哪些景物吸引了。
(2)再读第1段,关注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自主交流哪些语句让你感受作家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
提示:交流景物——怎么通过景物表达情感:特别的用词——可爱、清鲜、明朗;反复的咏叹——“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赞美之词——那么。
(3)三读第1段,关注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自主交流你从作者的感受中看到了怎样的草原。
提示:交流感受——聚焦写法: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
(4)思考:描写感受的部分是否可以删除?情境交融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尝试背诵第1段。
第二课时
1.回顾草原印象,背诵第1段。
2.以“喜迎远客”为教,感受蒙汉情深。
引导语:老舍离开草原后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其中,“蒙汉情深”便是老舍草原之行中对草原上的人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1)自读课文第2段,圈画关键语句,自主交流哪些语句让读者感受到了蒙汉情深。
提示:“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比喻主人来的速度之快;“男女老舍、群马疾驰”——欢迎队伍人数众多,与草原地广人稀的特点不符;“各色的衣裳,襟飘带舞”——盛装迎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2)关注表达形式:作者怎么写蒙汉情深。
提示:情景交融的语句——像一条彩虹……;特殊的标点符号——既然是“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为什么“欢呼着,飞驰着,”却用逗号相连?“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热闹的场面,为什么也用逗号相连?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喜迎远客”的经历。
【调整:“联系生活实际”当与“关注表达形式”调换以下顺序,先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蒙汉情深”,再通过样语言形式,向作者学习如何表达。下同。】
(4)朗读第2段。
3.以“主客相见”为扶,感受蒙汉情深。
(1)自读课文第3段,圈画关键语句,交流对蒙汉情深的感受。
(2)关注表达形式:作者用怎么写蒙汉情深。
提示:主客兼顾——“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既矛盾又统一——“语言不通,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主客相见”的经历。
(4)朗读第3段。
4.以“主客联欢”为放,感受情深。
(1)自读课文第4、5段,圈画关键语句,交流对蒙汉情深的感受。
(2)关注表达形式:作者怎么写蒙汉情深。
提示:反复修辞——“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谁都有礼貌,谁都有那么亲热”“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既矛盾又统一——“谁都有礼貌,谁都有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主客联欢”的经历。
(4)朗读第4、5段。
5.拓展阅读。
自读《内蒙东部纪游·陈旗草原二首》,说说课文和诗歌的哪些内容相呼应。
三、教学叙事
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直接告诉学生本文的写作背景——上世纪60年代老舍和一众文学艺术界人士访问草原之后所写的游记。
揭题之后,直接引导学生朗读课前板书在黑板上的词语:
一碧千里、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流入云际、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大方、羞涩、有礼貌、不拘束
逐行认读词语的同时,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和每行词语所相关联的课文内容。于是,草原的风光、蒙古族人欢迎远客的场面、主客欢聚一堂的画面便在这个过程中被自然提及。其中,第一排词语的教学须讲清“渲染”“勾勒”的意思,第三排词语的教学须引导学生想象主人所穿衣服的特点,第四排词语的教学须引导学生发现“大方——羞涩”“有礼貌——不拘束”之间的矛盾关系。
词语教学结束之后,学生通过结合词语对草原印象的联结,很快就能发现老舍行文的内容安排和写作线索——按照进入草原的先后顺序,先写所见的景物,再写所见的人物。最后,我让学生逐段浏览课文内容,将“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相见——主客欢聚——共话斜阳”的行文线索板书在黑板上。完成板书后,再让学生将黑板上的五个关键词划分为三个场景画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将之确定为“草原风光——主客相见——主客欢聚”。
完成对课文线索的梳理之后,便开始沿着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研读课文内容。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围绕第1段,展开对景物描写的研读。
首先,我请学生自读课文第1段,圈出老舍写到了哪些初入草原时所见的景物。学生完成内容梳理,确定作者写到了天、空气、天空、小丘、平地、羊群、骏马、大牛等内容后,我请学生拿出《语文作业本》,完成草原风景的绘制,将对应修饰景物的词语填写到图表的对应位置。等学生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绿色的小丘”“上上下下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等词条写在图示中后,我请学生对照自己收集的词条,简述老舍在草原所见的景物。最后,我先以第1段第1句话为例,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发现作者通过“清鲜”“可爱”这样特殊的词语,“那么……那么……”的连续抒情的句式,表达了初见草原时的愉悦心情和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再让学生自读其余部分,发现作者在“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中欣赏羊群的悠闲心境,在“那么柔美”中表达的对小丘的由衷赞美,在“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身上感受到的内心的宁静。
上一环节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在对于直接描写景物和描写感受的句子容易混淆,于是,在完成对直接描写景物语句的研读之后,我请学生先用波浪线画出表达作者欣赏景物时的感受的句子,再进一步品读作者描写感受的句子是如何写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的。于是,学生从“高歌一曲”“绣上白色的大花”“绿色渲染”“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特别的用词中,从“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矛盾统一的特殊句式中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愉悦。
如此,我便带着学生从直接描写和感受抒情两个层面的先后两次对语言形式的研读中,感受到了老舍在初入草原时的所见所想的描绘中所透露的情感。遗憾的是,当我再引导学生读懂作者描写感受的句子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高歌一曲”“渲染勾勒”“回味乐趣”等内容,导致当我让学生思考这样情境交融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时,学生有点无从说起,直到我反复引导学生发现老舍的感受都是联系普罗大众的生活经验,从从未去过草原的人的角度来写,以此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
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第二课时的教学,从对第一课时从第1自然段中发现的特别的用词、特别的句式(反复咏叹、矛盾又统一的和谐)、情景交融的写法等语言形式的回顾中开启。
旧知回顾结束,我便带着学生放下对景物描写的关注,直奔对“蒙汉情深”的研读而去。
首先,我请学生自读课文第2段。学生先自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交流对“蒙汉情深”的发现,并从赶几十里路、身着盛装、疾驰骏马汽车来迎接远客和欢呼声响成一片等细节中读到“蒙汉情深”。不仅如此,学生还关注到“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中所描写的极速中所表达热情。最后,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和“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两句话中逗号的特殊表达效果。
接着,学生自读第3段,不仅很熟练地从“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中读出来迎接远客的主人之多和“许多……许多……”的反复修辞之作用,而且还从“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和“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中发现矛盾统一的特殊写法。
最后,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第4、5段,从主客欢聚的细节中感受“蒙汉情深”,也从作者多次反复的修辞、既矛盾又统一的句式等写法中读出作者是如何用特殊的语言写出“蒙汉情深”的。
在沿着主客从相遇到惜别的顺序教学课文的过程中,由于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把控的失误,致使第二课时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因此,在上述研读“蒙汉情深”的环节中,我便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蒙汉情深”的环节暂时省去,等到教完全部内容时再回过头来补上。但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如按照主客相遇的线索逐一展开教学来得妥当且有效。
课到最后,我课件中为学生出示了《内蒙东部纪游·陈旗草原二首》的全部内容,在我的引导解读下,学生恍然,原来,作家内蒙东部纪游诗作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线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一一对应的所在。当学生从老舍的诗作中读到课文中所写的景物和人物,当学生发现老舍在诗作中发现了从景物到人物的写作顺序,当学生从现代文学语言艺术大师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作家别样的文学风采时,果然,我看到台下好几个学生的眼睛,刷的亮起来了。
几点教学反思:
1.第一课时,教第1自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核对清楚后,再进行后续教学,似乎可以避免学生在发言时随意混淆直接描写与抒发情感的语句的问题。
2.第二课时,在沿着主客相聚的线索解读“蒙汉情深”时,在读懂如何写“蒙汉情深”之前,其实应该先让学生根据“蒙汉情深”的阅读感受,谈谈自己的类似经历,再回过头去分析语言形式,如此,由“情”入“理”地教,更符合教学逻辑。
3.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教师如何将自己对课文的文本解读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在课上,我主要是通过教给学生以关注关键字词(包括标点符号)、关注特殊句式(反复咏叹、既矛盾又统一)、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情景交融的好处、感受“蒙汉情深”)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看得见”的解构文本的方法。“教”的痕迹固然有些过于明显,“学”的收获应该也有不少。
20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