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以说理为目的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围绕“只有一个地球”,从“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又很渺小”“地球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暂时无法移居”等三方面说明了地球的唯一性,从而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篇说明文,运用列数字、打比方、做假设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的写法在本文中并不明显,本文值得品味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描写、逻辑严密的关联词语和材料组织的顺序等方面的“写法秘诀”。因此,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就围绕作者如何说清观点而引导学生在“怎么写”(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方法、描写手法的使用等)上下足功夫,并在读懂“细节部分怎么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选材组材上如何谋篇布局的秘密,感受到课文严密的说理逻辑。
课后三道习题,分别从内容梳理、写法探究和拓展延伸等三方面为我们绘制了本课教学的蓝图:
课后习题一对接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通过对各部分内容中的关键句的寻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课后习题二旨在引导学生从写法的教学读懂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层层推进地得出最后的结论的;课后习题三则要求学生由课文中对于环境问题的提及而关注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等问题,并以写宣传标语的方式加深对此类问题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为本单元习作中学写倡议书时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预热。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对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1.开课揭题,点明文体——说明文。
2.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对焦课后习题一)
(1)自读课文,圈画每部分内容的关键语句。
(2)交流核对自学成果,随机指名书写板贴。
(3)对板贴关键语句进行归类,理清课文是从三方面内容来说明观点的。
提示:第3、4段内容都和“资源”有关;第1、2段之间由“但是”链接;第6、7段内容都与“移居”有关;理清板贴中观点与结论的关系。
3.以“地球的美丽渺小”为“教”。
(1)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如何将地球的美丽又渺小的观点说清楚的,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
提示: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描写、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文语言(如“一个半径不到6400千米”如何通过“不到”让读者感受到地球的渺小)等。
(2)再读课文,思考第1段和第2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感受作者“先写优点,再谈不足”之写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第1、2段的主要观点与第9段中的结论,进行说话训练。
4.以“地球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为“扶”。
(1)自读课文第3、4段,思考课文是如何将地球的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观点说清楚的,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
提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不是……而是……甚至……”“但是,如果……必将……”“本来是……但是,因为……不当……还”等关联词语的大量使用。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第3段和第4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感受作者“先写资源有限,再写‘原本可再生的资源不可再生’”之写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第3、4段的主要观点与第9段中的结论,进行说话训练。
6.以“无法移居”为“放”。
(1)自读课文第6、7段,思考课文是如何将无法移居的观点说清楚的。
提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性语言(“至少”)、“但是,即使……也……”等关联词语的使用。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第5、6、7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感受作者“先抛出问题,再从易到难地从‘找到第二个星球移居’和‘建造移民基地’的角度进行说明”之写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第5、6、7段的主要观点与第9段中的结论,进行说话训练。
7.研读结尾部分,感受结尾部分如何说明结论。
提示:借用宇航员的观点进行说明(特殊的身份、与第1段内容的呼应)、“如果……如果……”的双重假设。
1.借助板贴,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说清课文主要内容。(对焦课后习题二)
提示:鼓励学生充分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关联词语将观点和结论联系在一起,感受“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的”。
2.探究:课文中“地球美丽又渺小”“地球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目前无法移居”等三个观点的内容顺序是否可以调换。(对焦课后习题二)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生活中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设计环保宣传标语。
(1)交流生活中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
(2)尝试设计环境保护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提示:交流时,先说明针对什么现象,再展示宣传标语。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点明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之后,我进一步补充,课文的题目是一句话,其实也就是课文所要说明的一个观点。接着,我便直接结合课后习题一,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课文围绕“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观点,讲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圈画标记。
随后,学生完成自学之后,在随机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我一面请学生交流自学成果,一面让回答正确的学生上台领取马克笔和板贴纸,将自己找到的关键语句摘抄或提炼主要观点,标上段落序号并汇总到黑板上。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对黑板上七张板贴纸内容进行归类,发现第3段和第4段都与“资源”有关、第1段和第2段在课文中由关联词“但是”相连接、第6段和第7段都和“移居”有关,而第9段的板贴纸中所写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则是本文的结论,由此,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知道课文一篇由“三个观点+一个结论”组成的以说理为目的的说明文。
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之后,我开始带着学生以“如何将观点说明白——段落前后顺序是否能调换——说说观点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的教学线索,完成对课文中与“三个观点”有关的部分的“教——扶——放”的教学:
1.以“地球美丽又渺小”部分为“教”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这部分内容是如何将“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说明白的,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在随后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先从第1段“……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感受到作者对地球的美丽壮观的细致描写,再从“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中读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接着,学生先从第2段中读出列数字以说明地球渺小的说明方法,再在教师的提示下,从“半径不到6400千米”中读出,6400千米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很长,但因“不到”而让读者感受到了渺小的意味。
接着,学生联系梳理课文内容是发现的第1段和第2段之间的关联词“但是”,思考课文第1段和第2段内容是否可调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最终认为,先写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再写地球的渺小,更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更容易在“先感受外形之美丽,再感受体积之渺小”的阅读体会中产生保护地球的意愿。
最后,学生将第1、2段中的观点与第9段中要精心保护地球的结论连起来进行说话,感受到“美丽渺小”这一观点与“精心保护地球”这一结论之间的关系。
2.以“地球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部分为“扶”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第3、4段,思考课文时如何将“地球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观点说清楚的,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在交流自学成果时,除了从“几百万年”“几亿年”的具体数字中感受到资源形成不易之外,更多的,是在交流过程中,经由教师的提示,发现了第3段中“不是……而是……甚至……”“但是,如果……必将……”和第4段中“本来是……但是,因为……不当……还”等关联词句的使用对于说清观点的重要意义。
接着,学生通过讨论,感受到“先说清自然资源有限,再说明可再生资源已不可再生”两部分内容之间严密的逻辑先后顺序,再次感受到说明文在内容安排上的先后逻辑的严谨性。
最后,学生将第3、4段中的观点与第9段的结论连起来进行简单的说话训练,感受到“地球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这一观点与“精心保护地球”这一结论之间的关系。
学完前面两部分内容之后,我及时小结,将课文如何将观点写清楚的方法逐一板书在黑板上,从“写法”的角度给学生以明示。
3.以“暂时无法移居”部分为“放”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第6、7段,思考课文如何将“暂时无法移居”的观点说清楚。学生自读之后,在“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中感受到“至少”的用词之准确和“40万亿千米”的列数字以说明。接着,学生从第7段中的“例如,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中读出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也从“但是,即使……也……”中读出关联词语的运用对于说明观点的作用。
接着,学生思考课文第5、6、7段内容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以为,第5段的作用在于设问以提示问题,必须排在前面,而第6段与第7段的内容虽然都与“移居别处”有关,但是,又如出门旅行是对宾馆房间不满意,换一家更好的宾馆显然要优于申请换房间的退而求其次,“移居到别的星球”对人类的诱惑力,显然也要强于“建造移民基地”,因此,第6、7段的顺序也就就此论定。
最后,学生联系着“暂时无法移居”的观点与“精心保护地球”的结论,进行了说话训练。
课到最后,我请学生研读课文第8、9段,从说清结论的角度,读出了第8段中以宇航员的特殊身份赞美地球之美,一则呼应了第1段中提到的“宇航员”,二则宇航员的特殊身份,更适合作为赞美地球可爱而易碎的代言人,也读出了第9段中以“如果……如果……”的两次假设的强烈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课后习题二与课后习题三展开。
首先,我请学生依据第一课时说完成的板书,将黑板上板贴着的三个观点和一条结论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开始,发言的学生只是将文中的观点和结论干巴巴地读了一遍。于是,我先提示学生可以结合此前《请你支持我》的口语交际课中学到的策略,分点陈述观点。接着,再进一步提高要求,鼓励学生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三个观点和一个结论说成完整而通顺的一段话。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终于有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用上自己喜欢的关联词语将课文中的三个观点和一个结论说成一段话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就对焦课后习题二的学习要求,初步体会到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结论的”了。
既然课文中的三个观点和一个结论可以用关联词语将之紧密联系成一段逻辑严密的话,那么,“地球美丽又渺小”“地球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暂时无法移居”这三个观点在课文中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调换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请学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交流时,学生先分别从这三个观点两两之间的先后关系进行了充分的了论述,再在此基础上,对三则之间的先后关系进行了全盘的思辨。在学生激烈讨论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曹曦元的发言,她认为,这三个观点的先后顺序犹如人们在阅读一本书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灵之旅,其中,“地球美丽又渺小”是地球这本书的封面部分,“地球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是这本书的内容部分,而“暂时无法移居”则犹如人们读完了地球这本有趣的书而对其他同类书籍产生兴趣,想要进行延伸拓展的阅读。如此,学生便从三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角度,读懂了课文谋篇布局的巧妙之处,也更进一步地读懂了课文“精心保护地球”的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
遗憾的是,课到此处,我没有再次请学生带着对课文三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深层认知,再次用上关联词语将黑板上板贴着的“三个观点+一个结论”讲成一段逻辑严密的话。当然,倘若在教学时将探究三个观点的顺序可否调换和运用关联词说梗概的环节调换一下先后的顺序,也未尝不可。
课到最后,我聚焦课后习题三,先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所了解到的那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再在讲清现象的基础上,请学生针对自己讲到的现象,当堂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并请发言精彩的同学上台领取马克笔和板贴纸,将自己的宣传标语集中展示在讲台前。这一集中上台书写并展示宣传标语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本课教学推向了又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