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
一、听课笔记
1.基于预习,认读词语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之后,教师先请学生在预习时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自主认读课件中出示的三排词语。随后,基于对预习反馈情况的分析,进行词语教学:
(1)孥孥、大匙大匙、腻腻的:先引导学生认读难读词语“孥孥”和“大匙大匙”,正因之后,联系“钥匙”批注“大匙大匙”的读音,关联“囡囡”理解“孥孥”的意思,最后将“腻”书写两遍,强调易错笔画 。
(2)搅和、咽唾沫、浓稠、肿胀、熬粥
(3)褐色、染缸、脏水、筷子
第二三排词语,因疑难之处不多,指名认读后,便就让学生整体朗读所有词语,进一步加强记忆。
【按:黄老师以词语认读的教学揭开整篇课文学习的序幕,通过学生预习时的学情反馈确定词语教学的重难点,在集中识记大量词语的过程中,有效落实的“孥孥”“大匙大匙”“腻腻的”等疑难字词的词义、读音与写法,既扎实,又灵动。】
2.借助习题,梳理结构
词语认读结束,教师出示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的填空表格,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首先,教师请学生关注课后习题二“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完成“等粥——喝粥”两个空格的填写。随后,再进一步聚焦课文第1段,通过自读思考后的交流比较,在学生说出“聊粥/议粥/忆粥”等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示学生从中概括出人们对于粥的喜爱之情,将之提炼为“爱粥”。如此,教师借助“爱粥——等粥——喝粥”,清晰地将课文的行文脉络和“详写等粥,略写其他”的结构呈现在黑板上。
梳理完全文线索之后,教师请学生起立,从第2段开始朗读课文,读到“等粥”部分结束便就坐下。通过这样的课中活动,学生很快就将“等粥”部分锁定在课文第2到17段。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默读“等粥”部分,将这部分内容进一步梳理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等四个步骤。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板书“等粥”部分的写法——分步写(详细)。
【按:本环节的教学同样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节约在课上自读课文的时间的基础上,教师先通过联系课后习题二的提示,在迅速确定“等粥——喝粥”之后,迅速聚焦课文第1段,梳理出“爱粥——等粥——喝粥”的行文脉络,再聚焦详细描写的“等粥”,将之细分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为后续文本细读教学的展开做好铺垫。】
附:研讨小标题“爱粥”的课堂实录
师:想一想,还有一部分应该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论粥。
师:论粥,很有思考,我觉得可以,目前他是最好的。肯定。
生:我认为是介绍粥。
师:介绍粥,对也是对,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生:两个字)。介绍粥肯定是对的。目前,两个答案。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谈粥。
师:不急,大家把第1自然段放开声音自由读一遍就知道更好的一个答案了。
(生读后)
师:有新的答案了?
生:聊粥。
师:谈——论——聊——介绍,都可以。但是,老师还没有等到最精彩的答案。你们班会想出来的。
生:议粥。
师:跟论粥是一样的。
生;忆粥。
师:有点意思了。刚才请大家读了第1段,大家发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特别的——(生:喜爱)
生:爱粥。
师:掌声送给她。你说了算,请大家批注“爱粥”。了不起。
3.聚焦“等粥”,感受“焦急”
(1)自主赏读,感受“焦急”的语言
理清全文脉络和详写部分的写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聚焦“等粥”部分,默读第2到17段,思考文中所写的关于“等粥”的四个步骤都是围绕“八儿地等粥”来写的。学生默读思考之后,从中读出了主人公八儿的迫不及待、焦急、好奇、渴望、期待等心理。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用一个关键字“急”将之概括。据此,教师顺势板书“等粥”部分的又一写法——抓特点(写急)。
从“急”的角度完成对“等粥”部分内容的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文中按照四个步骤所写的“急”进行欣赏。首先,教师请学生聚焦“盼粥”部分,先用波浪线画出这部分文字中“急”的描写,再进行朗读展示;接着,教师出示“分粥”部分,以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朗读“分粥”部分;接着,师生合作朗读“猜粥”部分;最后,学生自读感受“看粥”部分的“急”。
【按:对于“等粥”部分的研读,先从整体入手,感受“等粥”的“急”,再向部分推进,沿着“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线索,逐层进行研读,感受字里行间的“急”。】
(2)评价鉴赏,读懂“焦急”的写法
完成对“等粥”部分的“急”的语言描写的感知之后,教师请学生再读课文第2到17段,用恰当的词语将作者把“八儿急切等粥写得极了”补充完整。学生自读之后,以贴切、细致、精彩、有趣、真实、细腻、隽永等词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学生自读后的感受,教师大部分予以肯定,对于“隽永”则表示一定的质疑。随后,教师以“这部分文字常常读得令人发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到课文的“有趣”之处上,确定“等粥”部分的最大特点乃是写出了八儿的有趣。接着,教师让他学生聚焦“有趣的描写”,摘录或在课文中画出一处自己认为写得特别有趣的关键句子,并写下对“作者如何将句子写得有趣”的思考。
【按:从上一环节对于“等粥”之“急”的感性认知,到这一环节对于“急”之描写的理性回顾,再在教师“这部分文字常常读得令人发笑”的“明示”下,对于文中调侃八儿之“急”的语言进行赏析品鉴,学生得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走进了文本的深处,对作家高超的语言艺术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
附:“摘录有趣之句子,分析有趣之写法”的课堂实录
师:我们可以一边交流,一边补充。谁先来?先读出来,请大家看到第几自然段。
生:第6段和第7段(师:两处?好的。)“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这是八儿和妈妈的对话,通过第6自然段,我们可以知道,八儿为了能早点喝到腊八粥,跟妈妈玩小心眼,有一种很有趣的感觉。
师:实际上是不饿的,却说自己饿了,有趣。
生:作者通过八儿的语言描写和八儿要哭的样子,把八儿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
师:非常好。她从两个角度分析,语言,神态,写出了八儿的童真童趣。掌声给她。第二个同学——
生:第16段,“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这一段写出了八儿在看到违反了自己认知的东西的时候的震惊,还有懵了一下的感觉。
师:我发现这个同学很有思想的深度。“违反了他认知的震惊”,非常了不起。确实,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发出了会心的一笑。出乎意料,掌声给他。第三处——
生:第15段:生朗读第15段——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栗子啊、饭豆啊、花生仁就写活了,很有趣。
师:他发现作者写得有趣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用拟人,把这些事物都当做人来写。有趣了吧?了不起。第四个同学——
生:我觉得作者写得特别实际,特别生动,让我们联系到我们生活的时候,发现我们跟八儿一样,让我们感到八儿那种可怜巴巴但又可爱的感觉。
师:你看,我们发现这个同学向评论家一样了。那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就比如过年,我妈买新的零食,我也想吃,但必须等到过年那天才吃。
师:所以你感同身受。刚刚过了年就是这个感觉,对吧?那我觉得你的文章也可以写下来。我们期待,谢谢你。再请一位——
生:第9段最后一句和第11段,“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这里可以感觉到八儿有贪吃的形象。
师:我明白了,只有贪吃的人,才会关注主人公的贪吃。这个家伙是个吃货,当然,他已经说得非常精彩了,贪吃的感觉。根据这个同学的发现,你们有没有发现,八儿有没有得寸进尺?开始说(生:各吃三碗),后来说(生:三豌半)。贪心吗?有趣吧?掌声送给他。我建议大家用朗读的方法向这个同学表示致敬。第9自然段,我们把八儿的贪心再读一遍。(生读)还有11自然段,读。(生读)
师:我现在提高要求。这篇课文当中,沈从文先生写得最有趣的那一处,你们还没找到,而且反复多次出现。我现在提高要求了,最有趣的,反复多次出现的,至少出现了三次以上——
(3)深入探究,品味“叹气”的趣味
学生完成自学,对有趣的句子及其有趣的写法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之后,教师以“最有趣的、反复出现多次的语句”来引起学生对文中数次写到的“叹气”的描写。学生自读全文,将相关语句全部划出并朗读之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表面上在描写“叹气”的句子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学生朗读感受之后,发现了文中数次的“叹气”中对于八儿的急切心情的呼应。在此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发现了“正在叹气——有声无力的叹气——叹气又像是在嘟囔——又叹了声气”的变化。基于对“叹气”的变化的发现,教师请学生联系上下文,以批注的方式感受八儿叹气时的心情。在交流时,学生从急切、无奈、抱怨、不甘、不满、不情愿、失落等角度对八儿“叹气”时的心情进行了描述。
【按:从发现“叹气”的语句,到读懂“叹气”背后的意味,再到写出“叹气”之下八儿的心情,学生又一次在从读到写的言语实践活动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读懂了作家高超的语言艺术。】
4.融情于景,写好“叹气”
最后,教师请学生联系课文,学写“叹气”。将“‘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严重。”后面的文字以表现八儿心情的语句补充进去。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下水文为学生再次示范如何融心情于叹气的描写的写法,并小结文中对于“叹气”之趣的写法——有特色(写趣)。
【按:从发现并读懂“叹气”,再到写出“叹气”之心情,最后到完成对“叹气”的融情于景的描写训练,学生在实践中对文本之中的“写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与体会。】
附教师下水文:“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锅里有好几朵小蘑菇正慢慢地鼓起,鼓起,越来越高,“噗!噗!”一连串的轻叹,一张张小嘴巴裂开了!
附:交流关于“叹气”之练笔的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请这位同学,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锅里的叹气声开始节奏加快,还吐出一对又一对小泡泡来,也不时发出了噗噗的声音,像唱起了小曲儿。
师:他写的跟课文不同的是,“节奏加快”“唱起小曲儿”,这就告诉读者,八儿的心情,越来越高兴了。掌声给他。再请第二位——
生:(师:把整个句子完整地读给大家听)“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只见那锅中又冒出几个泡泡,四处打量,噗的几声,化作了烟雾飘走了。
师:他运用了课文当中作者的手法,把泡泡当做人来写。现学现用,非常好。只不过,他的“泡泡化作烟雾”,在期待中,又有些许的失望,因为现在还不能吃到。我觉得写得非常的精妙。再请一位——
生:“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锅中的大泡突然爆开,随后,一连串的小泡像下雨一般,啪啪啪地爆开来,宛如一曲欢快的交响乐,煞是好听。一声声轻盈的短叹紧跟着这乐曲,好似一只只百灵鸟,以温润歌喉吹出美妙的小曲儿。最后,这美妙的小曲儿和这交响乐,化作一团缥缈的烟雾。
师:掌声。他写的不是一句话了,他写的是(生:一段话)。你太了不起了,这么短的时间就写了一段话。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既写了“大泡”,又写了“小泡”,让我想起了老舍先生《趵突泉》里面的大泉、小泉,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读过?(生:略读过)怪不得,原来老舍的灵感附在他的身体上了。了不起。时间关系,我们仅做三个交流。然后,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写的。我发现我写的,真的要向你致敬。我是这样写的(出示下水文)。
二、观课有感
黄吉鸿老师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语文教师,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培育自己深度的文本解读能力,在以深度的文本解读能力为恰切的教学设计提供清晰而又严密的教学思路,最后,以“疏可走马”的开放课堂与“密不透风”的教学预设高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腊八粥》的课堂上,黄老师对于学情的精准把握、对于教材的巧妙运用和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基于学情的教
黄老师的这堂《腊八粥》,在精准的学情把握中展开教学。其一,体现在词语认读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教学基于学生课前对于课文的自主预习——首先,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集中出示在课件中的若干词语;接着,教师基于学生在预习中反馈的疑难字词,从“大匙大匙”的读音、“孥孥”的意思和“腻”字的书写易错点等三方面展开了精准的词语教学,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帮助学生扫清认读障碍,夯实基础知识。其二,体现在梳理课文梗概环节。课文《腊八粥》的篇幅并不短,但黄老师基于学生已经预习课文的前提,在梳理梗概的环节直接让学生对照课件中出示的图示和课后习题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为后续教学预留了不少时间。
2.基于教材的教
黄老师的《腊八粥》,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时,没有将“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这样一个大而不当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也没有无视学生课前预习时可能已经看过、课上自主阅读时也有可能发现课后习题二的“教学现实”,直接将课后习题二的题干部分作为教学资源,用以帮助学生直接把握课文主要描写的“等粥”与“喝粥”两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直面课后习题中没有提及但在课文中客观存在的与“等粥”“喝粥”均无直接关联的第1自然段,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完成对课文第1段的研读,在课后习题二提示的基础上,将课文内容的把握推进到更为精准的地方。
3.基于文本解读的教
黄老师教学文学性文本的底层逻辑,永远源于他对课文深度的文本解读。《腊八粥》的教学也是如此。在完成词语认读和文章结构梳理的教学之后,黄老师立即聚焦课文详细描写的“等粥”部分,直奔主题而去,围绕教师解读出来的文章核心线索——八儿想喝腊八粥时的急——展开教学。首先,在“课文围绕‘八儿’地等粥”这一主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整体感知“等粥”部分,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自主交流,沿着“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行文脉络,逐层感受八儿的急;接着,以“作者把‘八儿急切等粥写得 极了’”这一主问题的驱动下,再读课文,从“有趣”的角度完成对课文细节描写的品味;最后,通过教师提示,聚焦“叹气”,读懂作者对于八儿等粥之急切的侧面描写手法,并在读懂写法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实践,完成“读懂”到“写出”的能力进阶。整堂课的文本解读核心,与课后习题所提示的“馋样儿”略有不同,但因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逻辑自洽而并无太多的违和感(笔者按:“猜粥”“看粥”部分,以“急”作为文本解读的入口,似不如以“馋”为切口更加自然妥帖,精准高效。似乎也正因为如此,黄老师课堂对于“猜粥”“看粥”部分的“急”的研读,只以教师提示、学生齐读的方式一笔带过,未作深究。因为,此处的解读若要从“急”入口,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容易。)。
除此之外,黄老师在课堂进行的每一个自主交流学习成果环节的教学,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在学生自主发言时,他总是用循循善诱的语言,肯定发言学生当下的发言,极少否定;激励后续学生更为精彩的发言,无比耐心;及时纠偏,或轻轻质疑学生不那么准确的发言……让所有参与课堂的学生,都在一种充满着成就感与安全感的课堂氛围中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见听课笔记中的附录若干)。
20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