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上课文9*《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叙事(2024)

文摘   教育   2024-09-29 21:49   浙江  
一、教材简析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在点面结合的写法上,并不典型,但在革命文化的内容上,则与 单元主题较为呼应。课文篇幅不短,段落教学,全文共16个自然段,以邱少云战友李元兴为第一人称,先写了邱少云和战士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再写了“我”目睹邱少云烈火烧身全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最后另起一段,向读者强调了邱少云牺牲的“那一天”对于“我”而言的刻骨铭心。

在整篇课文中,直接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如何纹丝不动、壮烈牺牲的语句仅有一个短短的段落,更多的,一方面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凸显出邱少云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则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铺陈描写了战士们在山沟中潜伏时的环境情况。通过对课文前半部分的环境描写的分析,也可以从中读出邱少云何以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若干缘由。

由此,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准备先引导学生关注直接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第13段,再让学生经由对课题中的“我”的关注,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读,感受到邱少云的英雄形象,最后聚焦课文前半部分中的环境描写,将环境描写部分的语句与邱少云在烈火焚身时的表现进行联系,进而读懂邱少云何以能够如此的深层原因,将人物形象从浅处读到深层。当然,课到最后,不妨再带着对课文最后一段中对于“那一天”的具体时刻的强调进行研读,以此完成对文中特殊写法的关注,增益学生“写”的经验与技能。

在带着学生由浅入深地读懂邱少云的英雄形象的过程中,因为一开始便将直接描写邱少云的第13段作为研读对象。因此,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对邱少云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我们便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回读课文第13段,通过回环往复地带着对人物形象的新认识而回到对第13段的朗读中来的教学,让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扎根。

二、教学叙事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了解课文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战士邱少云的战友在目睹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牺牲后所写的回忆性文章。随后,我请学生认读课前简单板书在黑板上的生字新词,并通过练习生字新词完成对课文相关内容的了解:

山坳、伪装

“火力警戒”、燃烧弹

词语认读结束,我先请学生抓住课题中的主要人物邱少云,寻找课文中直接描写邱少云、能够体现其英雄形象的语句。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先分别从课文第4、10和13段找到了直接描写邱少云的语句。随后,经过一番思考,发现只有课文第13段才是整篇课文中唯一能够体现其英雄形象的语句。于是,学生自读课文第13段,从“半个多钟头”的燃烧时间之长、邱少云在烈火中“像千斤巨石”“纹丝不动”的动作和“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的“语言”等细节中,读出了邱少云的英雄形象。

研读完直接描写邱少云的语句,我请学生聚焦课题中的“我”,重新审视课文以“我”之眼描写邱少云的写作视角,尝试从“我”的眼中去寻找邱少云的英雄形象。于是,这一次,学生立即关注到了课文第11、12段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从第11段的两次“如果”中,读懂邱少云为什么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原因,从第12段的“心紧缩着”“担心”“不忍”“不敢”“心里像刀绞一般”“忍不住不看”等关键词句中,从“我”的角度感受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壮举。在领着学生研读课文第11、12段的内容时 ,我不断请学生带着新的理解去朗读课文第13段,不断在对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的壮举的新认识中反复朗读文本,感受英雄形象。

完成对“我”的心理描写部分的研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发现,课上到这里,此前所有环节的研读对象,都聚焦在课文后半部分内容上——“那么,前面那么多内容的描写,与邱少云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否有关系?”于是,在这个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从第2段中读出了战士们为了这次战斗已经做了许久的准备工作,从第3段中读出了战士们当时所处的位置并不十分隐蔽、且极易被敌人发现,从第4段中读出了如果全身伪装得特别好的邱少云在后来的烈火中暴露了自己,后果将不堪设想……就这样,通过对战士们潜伏的山沟环境等部分内容的细读,学生们从维护集体利益、保障战友安全的牺牲精神的角度读懂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另一部分原因。

就这样,学生沿着直接描写邱少云的语句、“我”作为旁观者的心理活动和战士们潜伏的环境等角度,三次研读课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读懂了邱少云视死如归、舍己为公、甘于奉献、坚强不屈、顾全大局的英雄形象。

课到最后,我请学生关注课文的结尾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将邱少云牺牲的时间放在文末介绍。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对此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如此安排,其实是为了让读者在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而对邱少云的人物形象和感人事迹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再郑重地在结尾处以这样的方式强调“那一天”对作为旁观者的“我”的刻骨铭心,也以此让读者能够对此留下更深的印象。

2024/9/29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