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笔记

文摘   教育   2024-08-20 19:43   浙江  
一、单元整体解读

统编六上第二单元是一个革命文化主题阅读单元,选编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五篇课文,旨在通过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在阅读课上“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并能够在习作中完成从读法到写法的进阶,“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整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内容上,大致按照时间线索编排,先通过《七律·长征》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与万丈豪情,再由《狼牙山五壮士》走进抗日战争时代的英雄形象,接着通过《开国大典》感受革命胜利、民族解放、大国初建时举国欢庆的场面,随后,在《灯光》中由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回想起在战场上燃起牺牲自己以获取希望的火光,最后,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目睹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形象。

对应语文要素,以写法的视角审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

《七律·长征》在七言八句的律诗中通过罗列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长征路上的重要地点来以点带面地呈现长征的景况。

《狼牙山五壮士》在描写五位战士与敌人的搏斗过程中,从战士群像描写与个体刻画两个角度来完成对人物的刻画。

《开国大典》详细刻画了从群众进场、典礼开始、升旗仪式、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等场面,其中,领袖人物的“点之刻画”和群众反应“面值描写”时有穿插,在描写阅兵仪式时,则从各个特色方阵的详细刻画和整体风貌展现阅兵式的风貌。

《灯光》是王愿坚所写的一篇文章,从描写主要人物郝副营长的相关语句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年代为着“美好未来”而甘愿“提前牺牲自己”的革命先辈形象,以郝副营长这一“点”而感受时代人物群像之“面”,同时,和平年代天安门前璀璨灯光为一个幸福的“场面”,而郝副营长手中书籍插图中的灯光和他在战场上点燃的通往省里的火光,则是黎明到来之前的黑暗中的一个“点”。

《我的战友邱少云》,从邱少云战友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来完成叙述,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似乎并未涉及,因此,只需在完成“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感受邱少云的英雄形象的基础上,简单说明“邱少云乃至千万抗美援朝战争英雄之一员,透过此‘点’可知其‘面’”即可。

二、单篇教学设想

(一)第5课《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红军长征结束之后,伟大领袖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回顾沿途艰险而写就的一首七律。全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表明志向,接着罗列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艰难险阻的“万水千山”中的几个“点”,连点成面地阐述了红军战士们面对长征险境时将之等闲视之的豪情壮志。据此,编者从“朗读感受,积累背诵”“理解诗句,体会诗情”“同类联读,感悟写法”等三个层面设计了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读出诗句的磅礴气势,并能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将之背诵。从读好,到读懂,再到背诵,朗读教学应当贯穿整课教学的始终。

课后习题二摘取全诗、颈联,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阅读链接”为学生呈现了毛泽东的另一首革命乐观主义词作《菩萨蛮·大柏地》,上阕写雨后彩虹之景以赞美大好河山,下阕以弹洞装点关山来表达获得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点”的描写,只有村庄墙壁上的小小弹洞,“面”的呈现,则是战后满怀欣喜所见的大好河山。

除此之外,课文旁边的注释详细地解释了诗中“五岭”“乌蒙”“金沙”“云崖”“大渡”“岷山”“三军”等疑难词汇的意思,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这些注释的基础上,或由教师提供,或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感受红军长征的时间信息,了解红军通过上述地点时的艰险以帮助学生理解远征之“难”,进而回到诗句,感受红军对于远征之难的“不怕”。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对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读懂长征之“难”

1.开课揭题, 读懂课题《七律·长征》的含义。了解律诗分为首、颔、颈、尾四联的文学常识。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指名范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3.讨论:红军怎么看待二万五千里长征。

提示:不怕远征难、只等闲。客观的“难”,主观的“不怕”。

4.自读全诗,结合注释,圈出诗中所写红军长征路上经过的地点。初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选取这些地点。

5. 研读长征之“难”。

(1)结合诗中关键语句感受长征艰险。

提示: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千里雪。

(2)补充资料,进一步了解长征路上万水千山之难、围追堵截之险。

提示:课前搜集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重要的战斗、经典战斗故事。

(3)选择诗中一个关键地点,结合诗中描述与相关资料,写出红军长征路上的“难”。

提示:自主练笔——全班交流。

(4)再次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选取这些地点。

6.初步了解红军之不怕,感受诗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好全诗。

第二课时:感受红军之“不怕”

1.回顾旧知,感受红军长征路上之“难”。

2.自读全诗,画出诗中让你感受到红军不怕的句子。

提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更喜、尽开颜。

3.续借练笔,以“……,但是……”补充第一课时的练笔,写出红军内心之中的不怕。

(1)自主练笔——小组互学——全班交流。

(2)读出诗歌磅礴的气势,感受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小结写法:以点带面、夸张之笔写乐观。

4.聚焦“阅读链接”,联读《菩萨蛮·大柏地》。

(1)自读全词,说说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大柏地怎样的景象。

(2)了解关于大柏地的相关事件,感受词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比较《七律·长征》与《菩萨蛮·大柏地》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4)朗读《七律·长征》与《菩萨蛮·大柏地》。

(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叙事之作,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写清了五位战士从接受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到最后在狼牙山顶上壮烈牺牲的全过程。在叙述的过程中,既有对五位战士的群体描写,又对个体的战斗情况作了详细的刻画,让读者能够全面而细致地通过文字,感受战斗场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在对人物的称呼上,有从“接收任务”“痛击敌人”时的“战士”到“引上绝路”之后的“壮士”的变化。引起学生对称呼变化的关注,或可成为学生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

三道课后习题,从内容的梳理、人物形象的聚焦和点面结合的写法等三方面对本课教学进行提示:

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在给出故事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小标题“接收任务”“英勇跳崖”的基础上,完成对中间部分内容的概括,进而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后习题二摘取了“引上绝路”“顶峰歼敌”两部分内容中描写班长马宝玉言行的句子,通过给 “斩钉截铁”“走!”“热血沸腾”“抢前一步”等关键词句加点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

课后习题三则提示学生聚焦课文第2段,对本段话“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的表达效果进行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对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

1.开课揭题,了解狼牙山的地理环境。

2.聚焦课后习题一,梳理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完课后对照课后习题一,用小标题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提示:接收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串连标题,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研读第2段,感受点面结合的写法。

(1)自读课文,说说第2段的描写,让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战士。

(2)聚焦人物群体描写,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战士群像。

提示:痛击、有计划地引上、利用险要的地形、一次又一次。

(3)自读人物个体描写,抓住关键词,感受人物形象。

(4)合作朗读:齐读群像描写,分角色读个体描写。

(5)比较思考:

“班长——副班长——战士——小战士”的出场顺序是否可以调换?

“班长——副班长——战士——小战士”是否可以替换为“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6)讨论先整体写群像,再细致写个体的好处。

(7)朗读积累第2段。

第二课时

1.回顾旧知,战士的英勇形象,第2段的点面结合写法。

2.研读“引上绝路”。

(1)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批注感受到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提示:“斩钉截铁地说:‘走!’”“热血沸腾”。

(2)讨论:“引上绝路”部分如何进行点面描写。

(3)思考:结合第3段,说说为什么第4段开始将五位战士改称为“壮士”。

3.研读“顶峰歼敌”。

(1)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批注感受到的壮士形象。

(2)思考:“顶峰歼敌”部分如何对五壮士进行点面描写。

(3)朗读第4、5段。

4.研读“英勇跳崖”。

(1)自学:抓住关键词感受壮士形象,完成批注——分析点面描写——朗读。

(2)小组互学——展示交流。

5.小结:写一群人的活动可以怎么写。

(三)第7课《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一篇典型以场景描写来写活动的文章,课文先写活动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员,再简单介绍活动场地的基本情况,接着,按照活动的顺序,以此写了群众进场、典礼开始、升旗仪式、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游行结束等场景,有条不紊地向读者介绍了典礼当天的盛况。在有序描写各个活动场景部分的文字中,作者将主席台和台下群众的描写交替进行,通过台上人物和台下群众的互动写清了活动现场的盛况,呈现出以台上主要领导人物为“点”、台下人民群众为“面”的场景交替状况。在描写阅兵仪式时,则“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又注意通过细节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时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交流平台语)

课后三道习题,分别从内容梳理、写法探究和情感体验三个层面提出教学要求:

课后习题一旨在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感受文章背后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所写场面的梳理,以简述开国大典过程的方式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课后习题二重点引导学生聚焦阅兵仪式部分文字,读懂这部分文字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阅兵场面的典型写法。

课后习题三则摘取文中描写开国大典场地布置和群众反映的三处文字,让学生在感受字里行间的热烈、庄严气氛的基础上,以批注的方式交流阅读感受。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将本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

1.开课揭题,结合前面课文引出课题,朗读第一段,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信息。

2.聚焦课后习题一 ,梳理场景,把握梗概。

(1)自读课文,感受开国大典盛况。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场面。

提示:依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群众入场——典礼开始——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仪式——宣布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

(2)借助板书简述开国大典的过程。

3.聚焦课后习题二,研读阅兵盛况,体会写法。

(1)自读课文第11到第13段,交流阅兵仪式的阅读感受。

提示:指挥将领风采、检阅部队方阵、群众反应。

(2)合作朗读阅兵仪式部分文字,感受阅兵仪式的庄严、热烈。

(3)讨论阅兵仪式的写法。

提示:指挥将领(点)——受阅部队(面)——各军种方阵(点)——主席挥手——群众反应(面)。

(4)写法小结:点面结合、领袖表现与群众反应交互进行。

第二课时

1.回顾旧知。

提示:场景串联写活动,点面结合叙重点。

2.研读“场地布置”部分,感受庄严、热烈。

(1)默读第2、3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场地布置的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庄严、热烈,交流批注。

提示:“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等(参考《语文作业本》第4题批注示范:“红色象征着喜庆与热烈。我从‘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等描写中感受到开国大典的隆重和重大。”)。

(2)朗读,感受场地布置中的庄严、热烈。

3.研读其余部分,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

(1)自读课文其余部分,感受开国大典前后的庄严、热烈,圈画关键语句,批注阅读感受,朗读喜欢的语句。

(2)小组互学——全班交流。

4.写法探究。

(1)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审读阅兵仪式之外部分文字,感受常见描写的写法艺术。

(2)从领袖表现与群众反应的角度描写场面。

5.选择一个场景,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介绍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参考《语文作业本》第5题)

提示:(1)以“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就在开国大典的现场”为开头。

(2)既有全景场面,又有特写场面。

(四)第8课《灯光》

《灯光》是作者王愿坚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文章的结构特别,首尾两端遥相呼应,从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联想到国共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下怀念郝副营长结尾,中间穿插作者当年作为战地记者与郝副营长之间短暂而难忘的相处记忆。从场景描写的角度来解读,则天安门前的璀璨灯光为面的描绘,而郝副营长手里书中插图上的灯光和战场上的灯光则为点的描写,三者之间,是梦想与现实以及为了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的关系;从以典型人物以小见大的角度,则郝副营长是战争年代为了国家美好未来而甘愿付出生命的千万革命先辈之一员,由此“一斑”可知“全豹”。在教学时,对人物形象的研读,是读懂三处“光”之间的关联的关键。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对本课教学作如下安排:

1.开课揭题,简单了解作者及课文创作背景。

2.聚焦课题“灯光”,初步解读。

(1)聚焦课题,圈画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

(2)交流核对,比较发现。

提示: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代表现实中的美好生活,郝副营长手中书本插图里的灯光代表梦想中的美好生活。

(3)思考:课文中的另一处光——战场上的火光,与课文中的两处灯光有何关联。

3.聚焦人物形象,读懂三者关联。

(1)自读课文,圈画描写郝副营长的关键语句,批注人物形象。

提示:年轻有为、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甘于奉献等。

(2)讨论:天安门前的灯光、战场上的火光、书本插图中的灯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4.思考: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有何关联?

提示:主题相同;点面结合——天安门前的灯光为面,书本中的灯光和战场上的火光为点;郝副营长是时代人物群像中的一个典型。

(五)第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

《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作者是一位在朝鲜战场上目睹邱少云牺牲的战友,全文第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先介绍当时战斗的形式,再写邱少云牺牲的过程,最后在文末以单独成段强调邱少云牺牲时间的方式,表达了对战友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怀念。整篇文章,直接描写邱少云的语言并不多,更多的,是“我”作为旁观者的心理活动和对当时战斗形势的详尽刻画,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聚焦,可以从侧面感受到邱少云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个角度进入文本,完成对邱少云英雄形象的研读。至于对照单元阅读要素的“点面结合”的解读,在全文中并不典型,因此,我们只需在课堂小结时说明一下,邱少云也如《灯光》中的郝副营长一般,是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万千英雄人物中的典型代表,由此“一点”可知其“一面”即可。

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将本课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1.开课揭题,了解课文时代背景,作者及邱少云的基本信息。

提示:抗美援朝,作者李元兴,特级英雄邱少云。

2.聚焦邱少云,感受英雄形象。

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第13段对邱少云英雄形象的直接描写,批注阅读感受。

3.聚焦战友心理,感受英雄形象。

提示: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从中感受邱少云的英雄形象,批注阅读感受。

4.思考:除了对邱少云的直接描写和“我”的心理活动,还有大篇幅的其他描写,这些描写是否有必要。

提示:通过环境介绍、战况分析,突出形势危急,反衬邱少云的英雄形象。

后记:本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因为客观的时空距离,对学生而言有些陌生;在语言上,虽然每篇课文的语言都很规范,但在趣味性和文学性上,都对学生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因此,要想在课上让学生更为沉浸式地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研读,除了多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以积累语言之外,用动笔写点什么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上思维参与的积极性,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方法。《七律·长征》中对分别对长征路上的“难”与“不怕”的描写、《狼牙山五壮士》中对英雄形象的阅读批注、《开国大典》中结合《语文作业本》范例对大典庄严热烈气氛的批注、《灯光》中对郝副营长人物形象的批注以及《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对邱少云英雄形象和“我”心理活动的批注,都是我在课上为了促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所作的努力。除此之外,暂时还没想到更好的让这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丰盈起来的方法。

总之,想把这个单元上得既有趣又有料,真不容易。

2024/8/20

御笔乘风
亦写亦画亦珍藏,童年往事随手札。
 最新文章